老外如何评价周星驰的电影(观众在评论区差点打起来)
本文共3600字,读完约8分钟,内容较长,但都是干货
春节档已过,除了《流浪地球》的排片率和票房占比依旧可观,其他同期竞争者的票房均已尘埃落定。
周星驰的《新喜剧之王》上映18天,最终票房约6.15亿。
春节档的6亿票房是什么概念呢?
它远超了成龙的特效奇幻大片《神探蒲松龄》(1.51亿)。
它也超过集结了麦兆辉和庄文强的港片《廉政风云》(1.12亿)。
《新喜剧之王》是周星驰2000年后第一部非特效电影,它完全由新人主演挑大梁。
作为低成本的喜剧电影,这本来是非常优秀的成绩。
然而,导演是周星驰啊。
星爷北上转战大陆后,每部新电影,都能用吓死人的高票房,以绝对优势碾压同期竞争者。
六年前,《西游降魔篇》拿到了12.5亿票房,是2013年票房榜首。
票房几乎是第二名《钢铁侠3》的两倍。
它以2.13亿美元全球票房,打破了之前李安《卧虎藏龙》的票房纪录,成为当时华语电影全球票房第一的影片。
三年前,《美人鱼》拿到了33.8亿票房,是2016年票房榜首。
票房比第二名《疯狂动物城》的二倍还多,这部电影在内地电影票房冠军的宝座上坐稳了一年多,直到被《战狼2》超越。
一年前,《西游伏妖篇》票房16.5亿,年度排行第五名。
和它们的表现相比,《新喜剧之王》毫无疑问是周星驰商业片中较弱的那个。
有经典的《喜剧之王》珠玉在前,观众、影迷和影评人对星爷这部新作的期待非常高。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春节档,很多影评人都抛弃了宁浩、沈腾和成龙,优先选择了周星驰的这部电影作为第一个观影对象。
因此《新喜剧之王》的讨论、争议、甚至是观众之间的骂战,也是最先发酵起来的。
这是周星驰近十年来争议最大的一部电影。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观众和影评人对《新喜剧之王》两极分化的评价?
我们来详细聊聊这个问题。
《新喜剧之王》最大的理解分歧之一:
女主“如梦”到底是悲壮的理想主义者,还是狂热的成功学典型。
成熟的商业片往往有着严格的剧情公式。
那些最受人喜爱的故事,大都有着这样鼓舞人心的底层框架:
“普通人在历经磨难之后,经过挣扎和失败,克服自身缺陷,战胜终极考验,完成从草根到英雄的转变。”
这是好莱坞通过调查问卷、甚至放映时追踪观众眼球运动得出的精确结果。
无论是漫威DC还是国产电影,票房成绩优异的作品背后大都离不开这个基本框架。
《新喜剧之王》看起来是个再套路不过的草根逆袭作品,但是稍微细品就会发现,剧情处处都在框架之外。
这种像套路的“反套路”,不仅提高了电影的理解门槛,也是争议产生的源头。
“如梦”是一个传统的意义上努力奋斗的小人物,她最后的“成功”却和她吃过的苦、挨过的打没有任何直接关系。
她受过的苦难和羞辱,不是成功的代价,反而是愚蠢的代价。
她成为影后,也和她的龙套经历没有直接关系,就像马可的翻红也是阴差阳错的结果。
这简直太讽刺。
如梦虽然出场就手拿着斯坦尼斯拉夫斯的那本《演员的自我修养》。
随时随地都在看戏学戏甚至跟碰瓷的讲戏,一副戏痴的样子。
然而,在电影的精心设计中,如梦成为了全片中演技最差、看起来最“傻”的那个。
这种努力和愚蠢的反差,带来一种浓重的荒诞感。
父亲寿宴上,她带着龙套的死人妆,三言两语就气的老父亲跳脚扔东西。
在出租屋里,张全蛋饰演的男友查理一边瞄着小米的胸一边收着她的钱,她依旧感到万分幸福。
作为月入5000块的龙套,做整容不去正规医院,却去了一个明显是庸医的摊子。
兼职外卖员遇到导演,在对方已经给足面子的情况下步步紧逼,最后自讨没趣。
此刻觉得导演的话很对...
以上这些桥段,本来可以成为一个逆袭草根的励志回忆,却在如梦这里彻底变质了。
这个没有“人物弧光”的角色,很难让观众带入自己,更难言喜欢。
她的奋斗之路处处透着一种不合时宜的尴尬。
原因只有一个:
观众只看到她吃苦,没有看到她努力。
吃苦和努力,根本是完全不同的两件事情。
纵观整部电影,如梦不断的追逐成功,经历了苦难和欺骗,却没有看过她真正去努力提升自身演技。
这就使得如梦更像一个被成功学冲昏了头脑,为了“成功”执拗的一条路走到黑,被低端传销话术洗脑的傻姑娘。
在张全蛋机械的咆哮着说出下面这段话的时候,我简直尴尬的想钻到电影院座位下面。
“你和白雪公主都有两只眼睛,你为什么不能是白雪公主?”
“告诉我,为什么?说啊!”
对于观众来说,这种观影感受很不好,那些夸张又low到底的桥段让人觉得粗糙。
同行、男友、室友无一不是戏精,全篇最努力、吃苦最多但也演技最差的如梦,最后却成功封为影后,还用自己的经历“鼓励”其他人。
这使得观众感觉像被强灌了一大碗半生不熟的成功学鸡汤。
这是许多人对这部电影的观影初体验,也是《新喜剧之王》被批评的常见角度。
豆瓣的一星评论
但是,真的只有这样吗?
虽然电影的宣发推广以“小人物”和“感动”为卖点,但是历数周星驰以往的电影,从未以廉价的“抚慰人心”作为主题。
对于任何一部励志电影,主角在历经艰辛之后,在结尾处终获成功的场面必然是无比鼓舞人心的,会让观者振奋、感动,继而产生效仿的意愿。
在叙事上,电影没有必要出现这么大的逻辑断层和因果漏洞。
《新喜剧之王》的结局很模糊,观众大都觉得如梦的成功不能自圆其说,有种荒谬感。
甚至很多分析认为,如梦早已死在了那起车祸里。
这部电影的主题并非歌颂成功学,而是通过如梦这个荒谬的案例,对笃信成功学的人,甚至对整个娱乐圈的现状进行讽刺。
并非是为了给周星驰找补的强行解构,影片中很多细节都指向了对成功学的讽刺。
1、如梦整容失败后试镜白雪公主,被导演抓做女巫的替身她兴高采烈的上场之前,镜头转给了化妆室贴的一张海报。
“奇迹在这里发生”。
这是成功学最常见的口号,却没给如梦带来奇迹,而是挨了一顿暴打。
2、查理才是真正的成功学践行者
查理对如梦的激励,其实是最典型的成功学洗脑术。
这个看起来最积极乐观最能“成功”的角色,最后却被证实是个极恶劣的骗子。
这也是在讽刺查理所代表的成功学,不过是个泡沫,表面华丽,一戳击破。
3、鄂靖文、如梦和马可的成功
最大的讽刺在这里。
前面我们说过,如梦的“成功”和她的奋斗,其实并没有因果关系。
马可的翻红,也不是因为他重新敬畏自己的职业,而是因为一段尿裤子的视频。
鄂靖文,和如梦一样跑了十几年龙套,最后被星爷选为主角,真的是因为演技好吗?
如梦和鄂靖文一样,她们并非是因为突出的演技,而是因为丰富的龙套经验和并不大的名气而被选中。
与其说他们是因为努力奋斗获得成功,不如说是因为某种偶然性才有今天的结果。
直白点说,就是运气。
这才是人生最残酷和悲凉的地方。
普通人的世界里,从来不存在“努力就一定能成功”这种事。
但是不努力就连机会都没有。
这就是马可说的“只要不投降,就是成功”。
《新喜剧之王》既不是一部励志电影,也不是理想主义者的悲歌。
它用黑色又荒诞的表达,撕开了成功学的外衣,展现了命运的无常和冷酷。
随着这部电影的热映和争议,关于周星驰是否被资本绑架、星辉公司是否涉及对赌等操作的猜测甚嚣尘上。
不少观众质疑,这部电影拍摄周期这么短,是否是透支情怀的圈钱之作。
无论是玩笑还是正式,周星驰在公众面前从不避讳钱的话题。
但是,尽管这部电影负面评价很多,却不能将“圈钱”的帽子扣在它头上。
作为片场“暴君”,从花絮和工作照也能看到,几乎每个角色的每场戏,周星驰都是先自己示范一遍再让演员诠释。
连广场舞大妈都没放过。
周星驰的电影有着他个人风格的烙印,他对于整部影片的控制度远超其他导演。
对于一个剧本已经成型,且不需要特效后期的作品,《新喜剧之王》这部90分钟的2D电影,制作周期并不算太短。
也不存在因为赶春节档而粗制滥造的情况↓
甚至已经过了的片段,还要再拍几条↓
《新喜剧之王》的剧本在2015年就已经成型,拍摄过程用了两个多月。
这部电影从筹备起就一直处于保密状态,立项时起名叫《D计划》,直到接近成型才开始发布关键信息。
所以观众会有种电影“突然出现”的感觉。
对于“周星驰电影”,周星驰个人的影响早就盖过了电影本身。
有个有趣的现象,我所在的几个观影群,都因为对这部电影的评价分歧产生过争执。
很多争吵早就已经偏离了电影,上升到周星驰本人。
实际上,周星驰从未说过“观众欠票”这种话,甚至觉得自己对观众有所亏欠。
《新喜剧之王》的分裂之处在于,一方面普通观众的观影体验并不好。
相对于周星驰以往的喜剧作品,这部没有特效的电影,连笑点都不够密集、一些新人的演技浮夸甚至有些尴尬,广告植入也略显生硬。
另一方面,电影可被“解构”和挖掘之处又非常多。
它有着偏开放式的结局,细腻的隐喻、有着对娱乐圈现状的讽刺、荒诞夸张的剧情。
那些看起来low爆了的桥段,究竟是为剧情精心设计还是原本如此?
这使得它在神作和烂片之间徘徊不定。
“如梦”模糊的结局
我个人认为,《新喜剧之王》是一部有足够内涵,值得去分析解构的电影。
但是,它确实没拍“好看”。
一部电影的深度决定了它能被观众记多久。
但是电影的“好看”,则决定了它能否被观众“记住”。
并不是说电影作品一定要煽动和取悦观众,要瞅准了他们的情感点使劲儿戳。
但是电影的艺术性和内涵,是建立在喜剧风格的基础上的。
观众成功的移情,笑出响哭出声,电影背后的内容才能跟着一起出来。
——这就是《新喜剧之王》评价两极分化的问题所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