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

工具的发展带动工艺的不断改进,琢玉工具的细微差别带来不同历史阶段的工艺变革。同为琢磨制玉,不同历史时期的工艺侧重点却各有突出。例如:商周用砣具推磨划磋特点称“碾”;春秋战国剐蹭游丝精描特点称“琢”;兩汉阴线硬朗勾划毛雕特点称“刻”;唐以后顺刺滑削线条痕迹特点称“砣”。而远在文化期的砣具产生之前,制玉的原始工艺为真正的“磨”,原始的推磨是制玉工艺的起源。

文化期制玉工艺传承于新石器的打磨技术,即旧石器往新石器过渡的“细石器”阶段。旧石器的特点是打制,新石器的特点是磨制。

漫漫五千年(甚至更长)的文化期制玉工艺探索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最早期的打磨阶段、中期的推磨阶段和中晚期的推磨与砣琢并存阶段。

(一)打磨制玉阶段

最早期的打磨制玉是在打击成型基础上进行磨制,许多新石器时代的工具如石斧、玉斧及切方取圆的文化期玉璧(图1)等都是这样制成。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

图1-1:新石器玉斧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2)

图1-2:红山文化玉璧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3)

图1-3:良渚文化玉璧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4)

图1-4:红山文化玉龙

(二)推磨制玉阶段

中期的推磨制玉更加细致,其工艺的探索同样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参见《古玉学步(145):古砣痕迹说(2)——切料推磨雕》):

1、大约早期的打洼推磨,以红山文化早期和良渚文化为代表。打洼推磨像瓦楞的形状,所以又形象地称为瓦楞纹。红山文化玉器中,打洼推磨的瓦楞纹玉器比比皆是(图2)。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5)

图2-1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6)

图2-2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7)

图2-3

良渚文化神徽纹的兽眼同样是打洼工艺的杰作(图3)。良渚工匠打制的神兽重圈大眼睛是一项“画龙点睛”的工艺运用(参见《古玉学步(184):良渚神玉的传神赏识点》)。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8)

图3-1:良渚神徽纹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9)

图3-2:良渚文化神兽眼打洼工艺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0)

图3-3:良渚文化神兽眼打洼工艺

2、大约中期的造型推磨:

①推磨起棱——弦纹。推磨向上凸起的弦纹是文化期制玉工艺探索的一大发现。以棒形器推磨制作的红山文化晚期的弦纹鹰(图4)、以片形器推磨制作的良渚文化的弦纹琮(图5)等都是推磨起棱工艺的代表。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1)

图4-1:红山文化弦纹臂饰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2)

图4-2A:红山文化弦纹鹰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3)

图4-2B:弦纹鹰局部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4)

图5-1:良渚文化弦纹琮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5)

图5-2:良渚文化推磨工艺近距图

②推磨成线——阴线纹。推磨向下成早期(砣具出现之前)的阴线纹,成为最早“阴刻线”的雏形。凌家滩文化的玉鹰是这类工艺的代表,推磨成线尤其在表现鸟尾羽上用得最为广泛(图6)。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6)

图6-1:凌家滩玉鹰推磨阴线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7)

图6-2:凌家滩玉鹰推磨尾羽阴线

3、大约晚期的推磨出真阳。推磨工艺发展到顶峰的标志就是最早期的古玉真阳线的产生了。

推磨起阳是实实在在的推磨掉底子(与后来的剔地在工艺程序上有本质区别),所以文化期古人制玉是花的真功夫(参见《古玉学步(129):打洼起棱出真阳如琢如磨见真章》)。

古玉真阳线颇具视觉冲击力和形象震撼力,其制作工艺至今仍有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以东夷龙山文化为代表(图7)。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8)

图7-1:龙山文化玉圭(局部)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19)

图7-2:龙山文化玉圭(局部)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20)

图7-3:龙山文化玉圭(局部)

(三)推磨与砣琢并存阶段

文化期中晚期砣具发明后,经历了很长一段时期的推磨与砣琢并存的发展阶段。

高古玉推磨工艺的发展相对而言有先后之分,实质上是互相叠加的,不是简单的分段延续,很多时期都是新、老工艺模式并行不悖。如推磨产生真阳线的工艺从文化期晚期一直延续到商代,后来才被双阴起阳(砣工)的相对阳线所取代(图8)。

古人制玉全过程(文化期制玉推磨工艺简述)(21)

图8

(四)打磨制玉与推磨制玉的工艺比较:
1、作工方式不同

早期打磨制玉,用砾石作为天然磨具,加水加解玉砂手工磨制,手持被加工的玉器,磨具(砾石)相对固定而被加工器处于动态,作工方式毫无限制,所留存的磨制砂痕方向无序。

后期推磨制玉,用棒状器、片状器作为磨具,加水粘解玉砂手工磨制,手持磨具处于动态,被加工器处于相对固定状态,作工方式受器形限制(如瓦楞方向),所留存的磨制解玉砂痕沿器形方向滑动,大致纵向一致但绝不结束平行。

2、工艺效果不同

早期打磨制玉只能限制在简朴的器型上,如璧、环、珏、斧及类似的坯件,不受纹饰的要求所限制;而后期推磨制玉则增加了纹饰要素,或者下洼、或起棱(弦)、或成线、或起阳,走向更为复杂意义上的古玉琢磨。

3、工艺痕迹不同

除上述两种作工留存的解玉砂痕迹不同外,还有留存的磨具痕迹差别(另文讲述,此不赘述)。

参考文献:

吴棠海著《中国古代玉器》、良渚博物院《瑶琨美玉》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