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农村薄弱学校实施标准化提升(夯实基础因校)
清晨7时许,元城小学教学楼内,准时响起朗朗书声;梅江河畔,风眠小学学生主持的英文广播传遍校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重要构成。作为我省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心城区,近年来,梅江区坚持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建好建强教师队伍、持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教育事业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在梅江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梅江区继续释放加大力度发展教育、加快推进教育振兴的正向信号,提出未来五年,梅江区要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加快义务教育资源扩增、促进特色多样发展、推动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提高办学治校水平等,出硬措施、下硬功夫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夯实基础▶▷
增加优质学位供给
在崭新的元城幼儿园大一班教室里,教师正通过多媒体一体教学机,为孩子们分享有关世界地球日的知识。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利用废旧报纸、塑料袋等进行手工制作,加深对废物利用、保护地球的认识。
在老师的引导下,孩子们利用旧报纸、塑料袋等材料进行手工制作,加深对废物利用、保护地球的认识。 通讯员 钟戈 供图
元城幼儿园院长杨芳介绍,幼儿园日常注重培养孩子的个性,园内别出心裁地搭起了鲜花小镇、青花瓷长廊等特色场景,通过感观教学、场景教学,让孩子们能在校园中接触和学习到多方面知识。
“新学校离家近,各方面规划设施看起来都很不错。”去年9月,元城幼儿园及元城小学比计划时间提前一年建成启用,提供的1620个小学学位和450个幼儿园学位,有效缓解了附近普惠性幼儿园学位紧缺,对江南片区学位不足情况起到了有效的缓解。
随着元城小学、元城幼儿园建成开学,梅江区去年共新增公办学位2070个,建成4所普惠性幼儿园、增加幼儿学位1440个,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0.3%。
城区的另一头,位于城北镇的梅江区会文小学已通过初步预验收,将于今年9月开始招生。
记者从梅江区教育局获悉,梅江区将按照“学校划片招生、生源就近入学”原则,科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综合考虑适龄学生人数、学校分布、学校规模、交通状况等因素,对会文学校小学部招生户口范围进行合理划定,并对部分学校户口招生范围进行明确和调整优化。
此前,为解决江北片区梅江碧桂园周边缺少学校导致“上学难”的问题,梅江区委、区政府决定对城北中学、会文小学进行改造升级。梅江区教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拆除会文学校原有老教学楼的基础上,会文小学将扩建为32个班,占地面积2.07万平方米,可为周边居民提供1440个新学位,有效缓解该片区学位紧张、上学难、上学远的问题。
除会文小学外,金山小学迁建、碧桂园学校等项目也在加快推进中。2021年,梅江区还投入3.84亿元,新建、改建、维修教学楼8栋,新建、改建体育馆或运动场7个,充实一批设施设备,持续优化教育环境。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的需要已经从“有学上”到“上好学”转变。加大优质学位供给是保障这一民生需求的基础条件。
由于人口流入增速快等原因,梅州城区学位供给问题一直备受关注。一所所新学校、一个个新学位,正是梅江区积极回应关切、直击难点,以强有力的保障打好学位建设攻坚战的缩影。
“根据‘十四五’期间规划学校建设目标,梅江区将继续加快推进学校建设,落实住宅小区配套教育设施‘三同步’,增加学位供给,同时也要加快推进集团化办学,完善强校带弱校、农村薄弱学校委托管理、城乡对口支援等办学机制,缩小校际、城乡教育差距。”据梅江区今年2月的一份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调研报告显示,未来,梅江区还要在优化初中派位和高中招生改革方面开展探索,推进大学区制管理改革、城区普通初中实施就近入学,落实优质普通高中招生指标分配到初中学校政策,让更多学生享受公平入学机会。
因“校”制宜▶▷
推进特色办学工作
在梅州市实验小学一角,嘉实劳作园内,三年级二班的学生正在上一堂特别的劳动课。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有的拔草、有的浇水,在阳光下忙得大汗淋漓。
梅州市实验小学嘉实劳作园内,该校学生在上劳动实践课。 通讯员 钟戈 供图
近日,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将劳动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独立出来,并规定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与此同时,《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也正式颁布。这意味着,继体育、美育受到高度重视后,劳动教育也被提升到了应有的地位,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成长目标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丰盈。
2021年,为了培养孩子们拥有“一技之长”,梅州市实验小学利用学校周边空地,共划分86块菜地打造“嘉实劳作园”,将劳动实践课作为独立课程,创新内容,根据不同年级设定不同的劳动教育目标,开设多样化劳动实践课程,让学生收获播种、施肥、浇水、采摘等农事劳作体验,明白劳动实践的重要性。
“劳动教育不仅为了培养同学们掌握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通过劳动感悟自然、观察生活、认识生命、了解社会,培养正确的劳动观、人生观、价值观,提升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从而实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梅州市实验小学校长张伟良说。
近日,刚通过复审获评“广东省青少年科学教育特色学校”的梅州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简称“梅师附小”),同样将素质教育摆在重要位置。
在小小科学家机器人课堂上,学生熟练地使用小工具箱,认真制作各自的“发明”,科学研究氛围十分浓厚。据了解,梅师附小为加强科学知识普及,在原有的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等项目课堂基础上,拓展出电脑编程、机器人、人工智能、天文等课程,从原来的部分师生参与变为全员参与。
“通过科学实验、科学互动游戏等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锻炼动手能力,亲身体会科学。”该校教师林耐寻说。
小学阶段是实施科学启蒙教育的最佳时期。一直以来,梅师附小坚持重视青少年科技教育,学生通过在活动中充分动手动脑,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步骤,培养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近几年来,该校共获得28项省级科学领域比赛活动奖项,不断推进学校科技教育阵地建设。该校副校长周清兰表示,接下来学校还将完善科学教育设备设施,拟增加创客室,开发科学小实验微课、微视频校本课程,为师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设备和环境,更好地接受科学教育。
一直以来,梅江区扎实推进特色办学工作,做好特色办学统筹规划,避免“千校一色”,充分挖掘各校传统优势项目,如梅师附小的羽毛球、人民小学的足球、肩一小学的剪纸等;嘉应中学以美术为主要方向,联合中学以体育为主要方向,乐育中学以音乐为主要方向,全区基本形成“一校一品牌,校校有特色”的办学格局。
增量提质▶▷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公平而有质量、均衡且优质的教育,是群众对教育的核心诉求。长期以来,梅州城区优质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的问题一直存在,梅江区通过合理规划土地资源,在江北区域和江南新城增加义务教育学位供给,进一步优化学校布局,落实教育均衡化发展的要求。
梅江区以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目标,持续加大教育投入。 通讯员 钟戈 供图
2020年建成使用的梅州市实验小学,位于梅江区三角镇上坪安置区旁,属于江南新城的黄金地段。学校总占地面积55亩,总投资约1.2亿元,设置6个年级36个班,目前该校共有1420名学生在读。
如今走进校园,窗明几净的教室里传来稚嫩的读书声。崭新的足球场、篮球场、羽毛球场及宽敞明亮的图书馆成为学生们锻炼健身、增长见识的地方,也是学生们课余最爱去的地方。
“拿出江南新城的重要地段建学校,凸显了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坚持优先发展教育的理念。”张伟良说,为了选择最佳的教育教学地址,梅州市实验小学曾几易地址,最终确定现在的位置,解决了江南新城学校少的问题。
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要增量,更要提质。
去年,城北镇中心小学获评2020年度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普及活动优秀学校,是广东省13间获选学校中唯一的乡镇学校。该校依托梅江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校本资源库,开展可视化合作学习,全面推动网络学习空间普及辐射推广。
在六年一班学生的一堂数学课上,教师李煜通过“智慧课堂”的实时测评分析,迅速了解到班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并即时给出指导。
提起互联网进入课堂带来的改变,李煜颇有感触:“以前,我们只能通过随机抽查来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这种方式并不足以了解全班的情况,有了互联网的帮助,这些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PPT替代粉笔板书、课堂测验从纸上搬到平板电脑上、讲课内容可通过手机无限循环播放……互联网正在深刻改变着梅江区许多教师多年来的教学方式。
事实上,近年来,梅江区大力优化信息化网络环境,重视新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在全市率先迈出探路步伐:2018年12月,梅江区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上线运行;2019年7月,完成梅州市十件民生实事项目——校园网“班班通”百兆光纤进班提速工程;2019年,梅江区加快信息化中心建设,实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要求的教育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学生、数字化校园建设覆盖学校的“三全”目标。
■链接
探索3D可视化线上教学新模式
信息化成教育提质重要引擎
此前受疫情影响开展线上教学时,梅江区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将线下资源迅速转移到线上,有序开展“云课堂”,5.8万名中小学生通过电视、网络平台,实现“停课不停学”。
在梅江教育云支撑中心积极探索下,该区尝试将AR技术融入教师日常教学,基于AR的交互性技术手段,探究3D可视化线上教学,帮助学生更直观地学习较为抽象的知识点。在嘉应中学生物云课堂中,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成功将虚拟信息应用到现实世界,形成了信息技术融合的新型教学模式。
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作用远不止于此。在破解校际教学质量差距大、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上,教育信息化提供了有效方案,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重要引擎。
原标题:
梅江区多措并举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
从“有学上”到“上好学”
【来源】南方日报·梅江视窗
【南方日报记者】何苑妮
【通讯员】钟戈 钟伟才 陈绮冰
【作者】 何苑妮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 客户端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