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连串的问题(三个或所有问题)

作者:王海宁答案不是最重要的,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一连串的问题?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连串的问题(三个或所有问题)

一连串的问题

作者:王海宁

答案不是最重要的

比如第一个问题:人类从哪里来?科学早已经有了答案——我们都是20万年前一群非洲人的后代。一句话就告诉你谜底。

没有求知的过程,直接来到终点,就像选择题只告诉你ABCD,就像告诉幼童sin30°等于1/2,孩子还是会问你“为什么”,没有思考和探求,答案解决不了困惑与纠结,答案本身没有意义。

《人类的终极问题》无意中打破了共享知识时代的幻觉——有了百度、谷歌、知乎、得到,只要肯付费,答案能秒到。然而快递来的答案,全无用处。为这些问题困惑苦恼,日夜悬心甚至感到痛苦的过程才有趣,如果孙悟空翻个筋斗到西天把经书运过来,就没有成佛这回事。千回百转的追寻探索,这才是它们的意义。

发现东非古老人类化石“露西”,始于科学家戏剧化的直觉幸运;牛顿在物理研究进入微观世界前相信炼金术师;科学家差点因为假古董,得出错结论,放弃放射性元素探测地球年龄;民族主义的偏见会让科学界相信伪造的皮尔当人化石几十年的大骗局;全球最长寿的地方并不是世外桃源“某某乡”,而是大都市香港。

一板一眼的科学史,充满了迂回的人间喜剧。推开真知大门之前,要走无数偏见的弯路,《人类的终极问题》写的是严肃问题,却常有意外的反转、幸运的偶然和不为人知的黑暗。

比如拜《侏罗纪公园》所赐,大众都认为琥珀里可以提取DNA,事实上琥珀是酸性的,并不利于DNA保存,而且越远古的化石,DNA越容易被污染,科学家信誓旦旦地从恐龙蛋化石里提取出来的恐龙DNA,最后被证实只是被化石污染的细菌的DNA。

《人类的终极问题》再一次发挥了袁越曾经在《生命八卦》里的写作风格,严谨但风趣地讲述科学大问题,不时穿插许多有料的包袱来打破成见。

科学家并不都是枯燥古板的怪人,相反他们又酷又牛,只是沉醉于科学,让他们比常人更有毅力忍受难以想象的困难。痴迷于埃及文化的放射学家整整两年没日没夜地守在计数器前枯燥地记录信号,证实了同位素测时间的准确;缺少经费的人类学家为了收集化石,住不起宾馆就去蹭流浪汉收容所;而到了创造力部分,华语歌坛教父罗大佑的跨界成功,现代艺术家徐冰的灵光乍现,让我们看清艺术家也不是特立独行的怪人,石破天惊的巨作依旧是日夜琢磨的积累。

科学研究和一切创造就像一场漫长的砸金蛋,追寻着需要耐心根据最少的线索不断砸开一个个金蛋,无数次空手而归一无所获,才能取得一次正确的奖励。

质疑永远重要

袁越的《人类的终极问题》一个重要的方向,是通过建立科学重大结论新知与普罗人生活的密切联系,激起人们对科学的热情和关注。袁越多年的写作一直在证明“多读科普书,少交智商税”。

健康长寿是人类永恒的愿望,从古代炼丹的到今天传销保健品的,利用的就是我们这古老的欲望。因为是门好生意,所以即使在科学领域里也有背后作弊的急功近利者。袁越在科普这一领域里,梳理前沿研究成果的同时,顺手也在打假。比如红极一时的“SOD”为啥都无效;饥饿疗法也许让你长寿,但也可能让你抑郁;明星趋之若鹜的生酮饮食法局限到底在哪里;红酒商和保健品吹嘘的白藜芦醇,它的科学论文其实涉嫌造假。

以上总有一个坑,你踩过。

你也许看不懂“拮抗基因多效性”“乙酰化酶”“二甲双胍”“甲基化位点”这些名词,但袁越至少把沉迷养生难以自拔的你摇醒——停止把钞票浪费到昂贵的垃圾上。许多花了大钱大把吃进嘴里的保健药片,唯一能对你有效的就是药片里的淀粉。

而到了创造力这个有点玄学的问题,袁越采访了有创造力的强人和研究创造力的科学家,再一次用事实数据和逻辑,打破了我们对创造力的迷信:创造不可能凭空而来,即使最天马行空的创新依旧要以知识为基础,每一个新想法都与上一个旧想法相似,依旧是点滴积累,一次次对边界探索后实现的突破。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儿童是不具备创造力的,因为儿童不具备任何知识储备,偶尔冒出的小火花,顶多是有趣的小想法,而不是什么惊人的创造。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立刻想找高价报名的那些让你的孩子满墙泼颜料的创意美术班退费?

互助是进化的主基调

袁越写的是终极问题,但最后似乎留下了更多问题。

科学只能从技术上逻辑上告诉你求证的过程和答案,但永远会有人因为无法理解,因此无法相信;又或者因为信仰另一套价值体系,选择视而不见地拒绝。再铁打的事实,也有人说不。

真理,也只有在合适的时代才有可能被接受。最有创造力的艺术家如果没有门路被主流市场认知,依旧难以获得认可。科学证明了人类来自同一个祖先。

袁越在不断提醒读者科学与宗教的最大不同,那就是科学有边际,承认自己并非万能,科学自己也常犯错。

理工男的写作水印

袁越的海归生物学硕士背景,让他在援引英语文献和最新科技报道,以及与海外科学家沟通方面,有着天然优势。在《生命八卦》系列中就能看出他涉猎的英语原文报道广泛而更新快,翻译准确,解释通俗幽默,本书也常有神来之笔。比如用复原撕烂的书来形容复原尼安德人的基因图谱,用福特车的创始人不肯多花钱让零件寿命比整车还长来比喻人体不同细胞凋亡速度不同。类似巧妙的类比很多,这是必须了解专业原理,又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幽默感的人才能达成。袁越也一定观看了大量科技方面的纪录片,文字总是有画面感,但是书籍的配图没那么丰富,图配好了很生动,没跟上有时会有写了同期声画面没到位的“空”,行文节奏有时会有点英文翻译过来的感觉。这没有优劣,只是特点,一个人的阅读会影响他的表达。袁越字里行间有自己的写作水印。

20万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非洲草原上看到的日出日落与今天一样壮丽,但是阳光下的人类世界却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类是进化的奇迹,人类的幼年曾经是分散的部落,而如今真正的共享一个地球;互助让人类不再是宇宙的孤儿,协作才可能面对进化道路上必然的风险。

进化本身没有方向,人类的产生也只是宇宙的偶然。三个终极问题之后,我们远不能看到人类发展的尽头——我们依旧会一直在想象、误会、认知的交织中,认识自己,认识世界,但这也正是生存的魅力。正如书中一位科学家所说:“想要永生,唯一能做的就是现在去做有意义的事。”(王海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