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南人文历史(苍南风土漫话十二岱村名由来)
2018-12-05 16:00 | 浙江新闻客户端 | 通讯员 黄建文
说起仙居“十二岱”这个村名,很多人都会感到好奇,为什么叫“十二岱”?“十二岱”属于蛮话地,有时又被人称作“十二代”,由此又衍生出一个关于“十二岱”的美丽的民间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本地有一位先祖,一天,他上山去割柴,当他在双叠岩棋盘峰旁割完柴草并捆扎好之后,稍觉有些累,便想先休憩一下,再挑回家。猛回头,发现近旁的棋盘石上有两位童颜鹤发的老人在弈棋,一时好奇就上前坐在旁边观看,几局棋罢,觉得有点肚饿,下意识地用手摸了模口袋,不想,早上带来的干粮,却已霉坏不能再吃了,再抬头一望,原先插在一旁的春担也成了一棵粗大青翠的毛竹。正感到诧异间,弈棋的两位老人,笑笑对他说,“时侯也不早了,你该回去了。”闻言,先祖匆匆收拾了一下,准备挑柴回家,发觉连柴刀的柄也朽坏了。往回赶时,感觉大不对径,路变了许多,到了村里,竟连家也找不到了,看看人竟也找不到一个熟面孔。唯见埠头一石臼,依稀犹记旧时物。仔细一打听,原来已经过去十二代人了。先祖至此方悟奇遇仙人,正所谓天上才一日,人间越千年!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村庄叫做十二代。再后来,又觉得人还是要千秋万代生生不息,不止于就十二代,于是更名为十二岱(代同岱谐音)。
传说毕竟是传说,不必信真。好事者的杜撰嘛!但有一点信息是真实的,在农耕时代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十二岱人始终以种田为主业,以割柴、卖柴为副业。
取名“十二岱”的真实原因是什么呢?据十二岱《黄氏宗谱》上的一篇写于公元1402年的《新游十二派序》言,“今观宋港,自(明朝)开国以来,无论前后左右,凡邻是地者,皆目之为宋港。迨黄东为通判,则又曰黄判桥。苏越开市于家,则又曰苏家店。黄氏散居十二处,则又曰十二派。是地虽无定名,无永名,而当其称谓已久,鲜有不交口一词者,又若有定名,有永言也。予遨游海内,寄迹瓯阳,且有年矣。一日,偶过宋港之北,突为风雨所阻,投宿无由,有属途人指予而言曰,‘此去十二岱不远,宜急趋之。’遂造其庐,见琴书满架,有古学士之风。叩而即之,童子嬉然而出,谓客何来而冠履如是?余以实告。俄一老翁幅巾博带,延留止宿。是夕也,陈觞设馔,不减鸡黍之风。请谒维殷,依然二子之见。问其姓,则曰黄,问其地,则曰吾祖自赤岸(今福建霞浦)以来共分十二派,诚虑后之子孙忘其派,并忘其派之次第,故定其名曰十二派,非所谓十二代也。”
谱上《宋港十二派》又云,“……十九世慕桥公因宗族失散遂修是谱,然昭穆虽详,而世派不无舛错。至二十二世荣六之先世奕二公,又复徙居厦堡(今钱库陈家堡),因松山自赤岸以来共分十二派,公虑后之子孙忘其派,而因忘其祖之所自分,故名之曰十二派,是地虽同而称名各有取义,而乡人共目为十二代者,盖相传之失其真也。”
从宗谱给我们提供的信息可知:第一,“十二岱”原名当为“十二派”;第二,地名的来历,为纪念自赤岸以来,“黄氏散居十二处”。
对此,我县地方史研究者陈文苞同志提出疑义,他认为“十二岱”最早可能应为“十二埭(dài)”。古时江南垟地方常受洪涝灾害,为治理水患,修理大规模的陡门难度很大,无论人力物力都难以统筹,所以有些地方只能简单地修“埭”(埭,音dài指堵水的土坝,类似小陡门。)以蓄水。比如夏口林仲彝修三大陡门,有的村就在河道上修“埭”。不少地名就以埭为名,地名埭就编号,就像龙港的二河、七河,西一街、西二街。钱库有“河家埭”,宜山的“八岱”,就是第八个“埭”。所以十二岱,人们都以为是“十二岱”,实际可能为“十二埭”,即第十二个埭。地名中往往隐含着大量信息,比如东门垟,以前就叫东门杨。因为杨氏家族居住东门的垟心地。正好杨与垟蛮话发音一样。所以也就叫东门垟。就像前库,虽然被改为钱库,但是蛮话人还是发音称“前库”。“十二派”只是黄氏始祖迁居后的命名,迁居之前就叫“十二埭(十二岱)”。黄氏始祖约于明初才迁入,之前的地方就叫岱。他还说,十二岱《黄氏宗谱》上的那篇《新游十二派序》开篇即言“古来地无定名,而亦无永名”,又说,“是地虽无定名,无永名,而当其地称谓已久,鲜有不交口一词者。又若有定名,有永言也。”讲的很好,把他心里想说的,都说出来了。“十二(埭)岱”,尽管黄氏先祖称为“十二派”,但是蛮话人(其它村的人)还是称呼“十二岱”。
乍一听此说即新鲜又有理,但总缺乏有力的文字佐证。如真像他所言,为何宗谱竟一字不提。文苞说,“十二派”是我祖迁居来后的命名,我祖迁居之前就叫“十二埭(十二岱)” 。可据我在《奕二公生卒、入迁十二岱时间及其他考》考证,我十二岱始祖约于公元1395年左右入迁此地。入迁之前,此地还尚荒芜。只是相中此地风光秀美,地势高大起伏,左右顾盼如七星之罗列,旧名称之为“七星墩”。也并没有什么“埭”。我们认为,十二派,后人讹称之十二代,后又改称为十二岱,因“岱”是东方万物之始,更代之处,称群岳之长泰山为岱宗。“代”音近而义较胜,爰改今名。其实自赤岸以来到那时分居各地的实际已不止十二支派,为什么一定要叫“十二派”呢?原来这“十二”只是个象征数字,象征多的意思,为什么偏要用十二来象征多呢?套用红楼梦专家周汝昌解说“金陵十二钗”的话来说,因为“十二,这是我们的民族喜爱的数字,讲这种十分通俗的数字的数理,须推源到我们的古《易》之学。因为说起来很费篇幅,如今姑且只讲一点吧。《易》是由阴阳构成的,而我们的数字也有阴阳之分,即‘奇’数为阳,‘偶’数为阴。故在《易》中阳爻以‘九’为计爻之辞,阴爻以‘六’为计爻之数。‘六’的两倍(叠坤卦)即是‘十二’。所以在我们中华文化上,‘九’是阳数之极(九月初九为‘重阳’节),‘十二’为阴数之最(太阳历的月份是十二)。”这才是正确完整的答案。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