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5究竟有多快(说好的造飞机都用铝)
函馆上空的米格-25
1967年7月9日的莫斯科多莫杰多沃航展上,苏联首次公开亮相了一种神秘战机,北约为这种新型战斗机分配的代号是“狐蝠”(Foxbat)。1976年9月6日日本北海道函馆机场上空,苏军飞行员别连科中尉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西方世界才真正揭开了该机神秘的面纱。美日专家把米格-25完全拆解后运到东京以北100多公里的百里空军基地,经过彻底的检查,该机80%的部件是不锈钢,虽然极限速度很高,但是技术性能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从整体性能上说仅仅相当于美国的F-4“鬼怪”战斗机。
米格-25加力起飞
当这种36吨重,由钢、铝、钛和煤油构成的庞然大物第一次展现在西方航空学家面前时,大家都为苏联人能让这样一个“东西”飞到近三倍音速,实在是佩服苏联科学家的创造能力。
米格-25PU 截击教练型
大家都知道,当飞机速度达到一倍音速的也就是1马赫的时候,其阻力会成倍增加,这被称为音障。而高空高速要突破所谓的热障是,战机在2马赫飞行时温度为107度,在3马赫时温度为300度,而飞机常用的铝合金只能承受140度高温,只有钛合金与不锈钢在300度的时候还能保持其金属特性。
米格25尾部特写,可以看到钢制蒙皮上的焊缝
以当时苏联的技术能力,根本无法有效加工并生产符合制造新型歼击机的钛合金材料。米格最终确定的解决方案几乎让所有人瞠目结舌,不用硬铝,不用钛合金,用钢!米格-25 结构材料的80% 使用的是镍基合金钢!相对铝合金,钢材热胀冷缩小,焊接工艺也简单些,外场维护要容易很多,最重要的还是降低生产成本。但是最大的问题就是镍基合金钢的密度是铝合金的三倍多,钛合金的一倍多。这就导致飞机机身的沉重,而且为了极大的减重,必须把钢板做到最薄。
“黑鸟”机腹特写,可以看到蒙皮接缝和铆钉螺丝的腐蚀情况
使用钢结构还能带来一个好处,就是油箱不会漏油。这听起来挺匪夷所思的,其实美国能飞双三的SR-71“黑鸟”,由于使用钛合金材料防止高温,所以蒙皮固定方式是铆钉。为了保证在3马赫时材料的膨胀不至于机体变形,所以铆钉连接处,都预留有间隙。这就导致油箱不密封,地面加完油,油会“淅淅沥沥”的流下来。还好“黑鸟”用的航空煤油比较特殊,在地面很难明火点着,不然维护人员都要吓死了。而“狐蝠”焊接的整体油箱就不会漏油了。
“狐蝠”硕大无朋的机载雷达
当美国技术人员在日本百里机场,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打开雷达罩后,他们惊呆了!他们没有想到原来米格-25的雷达是用老式的真空管堆砌而成的,而且天线直径极大,接近一米;重量接近半吨。这种真空管“堆砌”式的旋风 A雷达体积庞大、结构复杂,但的确可靠耐用,故障率低(这是在当时条件下,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现在的集成电路故障率更低了)。得益于苏联相对落后的电子工业水平,其功能却十分单一,其扫描线基本与机身轴线重合,完全不具备下视-下射能力。以其超过一米的超大雷达孔径,对典型轰炸机目标的探测距离却只有 100 公里。因为其基本电子元件以巨大的真空管为主,虽然资料称峰值功率高达 600 千瓦,但绝大部分以热量的形式散失掉了。导致雷达只能以单脉冲体制进行简单的对空搜索,而当捕获目标以后,该雷达只能以单目标跟踪模式对目标锁定并导引机载导弹发起攻击。而且坊间传闻的“狐蝠”的雷达能烤熟一公里内的兔子,稍显夸张。但是机载雷达在地面时一般都不会开机,因为电磁波会对人类大脑的脑电波活动造成影响,或多或少会影响人的舒适感。真空管雷达在当时有个十分有趣的优势,因为真空管雷达自身的噪声率巨大,信噪比很低,导致对手释放的干扰在很多情况下由于没有“狐蝠”雷达自身的噪音大,所以都被过滤掉了,从而使得雷达以一种十分另类的方式获得了相当强的抗干扰能力。
翼下挂载的R-40远程空空导弹,内侧圆头为红外制导,外侧尖头为半主动雷达制导
米格-25标配的武器系统是专门为其配套研发的R-40远程空空导弹,该导弹为前苏联第二代远程空空导弹,其体积硕大,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空空导弹之一,但其重量达到了半吨之巨,弹体长达5.8米(改进型更是长达6.3米),该弹的大翼展,加上细长的弹体外型,使其具备了良好的高速方向稳定性,成为了非常适宜进行高速拦射的中距空空导弹。但也是由于巨大的体积和良好的方向稳定性,R-40机动性差,攻击高机动性目标(战斗机)效能较差,只适合攻击机动性不好的战略轰炸机。所以“狐蝠”的截击版只装备苏联国土防空兵,常驻北极地区截击美国的战略轰炸机。
利比亚“狐蝠”R机头左下方的照相舱
米格-25优异的高空高速性能使得其在具备担任优秀截击机的同时,也使得其具备了成为一款优秀的战术乃至战略侦察机的潜力。米格-25的侦察型,其子型号多达十余个,分别针对不同的侦察任务属性安装了光学,电子等侦查设备,主要配属苏联前线航空兵。除最初生产的米格-25R以外,所有的米格-25侦察型都装有对地轰炸的火控设备,可以挂载各种炸弹武器对敌方要地发起轰炸,在侦察过程中一旦发现有价值的时效性目标,随即发起打击。
伊拉克战争中被埋在沙子里的“狐蝠”
米格-25侦察型在后来经历的历次战斗中,除几次处于中低空,以低速飞行时遭到打击而坠毁以外,大部分时间内,其任务安全性极高,几乎是无法击落的。1971年3月26日在中东的一次侦察飞行中,由于遭到以色列多次拦击而“狐蝠”持续加速,以色列地面的雷达最后测定其在1.92万米的高空飞出了3.2马赫的高速。面对升限近3万米高空的米格-25,以色列F-4只能望洋兴叹。有些时候,F-4在较低的高度抓住了米格-25,以色列飞行员兴奋的按下麻雀III空空导弹发射按钮,然而米格-25打开加力绝尘而去,麻雀导弹居然无法追上这些怪物,最后只能无奈的自爆,这也导致以色列下决心买F-15来对抗“狐蝠”。
函馆正在拆解的米格-25
最终神秘的面纱终于在日本被揭开,西方科学家在感慨米格-25技术上落后的同时,也感叹苏联科学家在极端不利的物质条件下能发挥自己最大的想象力创造出这样工业时代的“怪物”出来。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