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为什么要用筷子(藏在筷子里的大乾坤)
今天我们来讲一讲筷子,持放在手指中夹取食物或其他东西的细长条棍,形状或方或圆各异,多用作餐具。普通筷子的长度大约是22到24厘米左右,可由竹、木、骨、瓷、象牙、金属,塑料等材料做成,形状一头方一头圆。当今社会,筷子的称呼已习以为常,但专家学者在书法、诗词作品和文章中依然称筷子为箸或筯,并没有如《推蓬寤语》所言"忘其始也"。
中国很早就已经使用餐具,用勺子的历史大概有8000年,用叉子的历史约4000年,用筷子的时间上限还不确定,但至少已有3000年历史,餐叉直到战国时仍在用,河南洛阳的战国墓葬曾出土捆成一捆的51枚餐叉。战国以后,餐叉可能被淘汰了,记载和实物较少出现。勺子和筷子在先秦时的分工很明确,勺子用来吃饭,筷子用来吃羹里头的菜。
用筷子的时间现在无法准确确定,筷子在先秦时代称为"梜",汉代时已称"箸",明代开始称"筷"。《礼记·曲礼上》提及"羹之有菜者用梜",《急救篇》说:"箸,一名梜,所以夹食也",《礼记》郑玄注"梜,犹箸也"。《云仙杂记》载:"向范待侍,有漆花盘,科斗箸,鱼尾匙。"正式的叫筷子,是从明朝开始的。明朝的吴中也就是苏州府,松江府常州府一带。江南水乡的传家忌讳助这个箸音,因为那意味着渔船遇到了风浪,所以反其道而用之将助换做筷,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
民间关于筷子的传说也不少,一说姜子牙受神鸟启示发明丝竹筷,一说妲己为讨纣王欢心而发明用玉簪作筷,还有大禹治水时为节约时间以树枝捞取热食而发明筷子的传说。当然,这些都是传说,我觉得最靠谱的是大禹的那个相传。大禹在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都是在野外进餐。由于时间紧迫,等饭菜刚烧好就要吃,然后着急赶路,但是滚烫的沸水无法下手,就折断树枝来家饭食食,这就是筷子最初的雏形。
虽说这是一个传说,但是因为熟食烫手筷子应运而生,这似乎符合人类的生活发展规律。即使我们祖先发明筷子确实是与食物有关,中华民族很早就开始了农耕的生活方式,主要的作物是适应性很强的谷子。这种粮食有两大特点,一是颗粒小。二是粗糙的外皮不易被去除。在最初的时候,我们祖先可能是将将谷子捣碎煮粥食用,往往还要掺杂一些野菜,树叶之类的一起煮,以便改善口味,并且节约粮食。这样的饭吃起来就比较费事了,其中的野菜和树叶之类的会妨碍粥的流动,而不容易把粥喝进嘴里。这时,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筷子,而西方人最早是游牧民族食物,是烤熟或者煮熟的肉块,可以切成小块,拿在手中进食。而印度人主要的食物是稻米,比较容易去壳,可以蒸煮成团,同样可以用手抓着进食。而我们的祖先日常的食物都是粥,是一种粘稠的半流质食物,不能用手抓着吃。可能有一个聪明的古人顺手取来小木棍之类的东西。试着把野菜或者树叶以及周一起拨入口中,这就是筷子最初的形式了。
而且中国的筷子还有很多的讲究。首先,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也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而且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着天,方象征着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最基本的理解。同时,筷子一头方一头圆,当我们把筷子停放在碗上的时候,筷子也不容易滚动。其次,手持筷子的时候,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然后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为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有两个对立面而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完美的结果。在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杨阳,从动为阴,是为两仪之象,所以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那一定是外国人。另外,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古时候人们行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定。即便忘了带随手掰两根树枝,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非常方便。而且使用筷子时讲究也很多,比如夹菜的时候只能是从上往下夹,叫做起码夹,从下往上翻着夹轿抬轿夹,这可是不允许的,曾经有多少人被老一辈人因拿错或用错筷子而打手,。小小一双筷子蕴含了中国的大智慧。
下面是中国人用筷子的十二种忌讳:1、三长两短:2、仙人指路:3、品箸留声:4、击盏敲盅:5、执箸巡城:6、迷箸刨坟:7、泪箸遗珠:8、颠倒乾坤:9、定海神针:10、当众上香:11、交叉十字:12、落地惊神:以上所说的十二种筷子的禁忌,作为一个礼仪之邦和古老的城市,通过对一双小小筷子的用法,就能够让人们看到深厚的文化积淀。
所以,我们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中国人的通达和智慧, 水木然认为,家长们陪孩子吃饭时,一双筷子就是最好的教科书!我们一定要把这种文化一代一代的传下去!另外筷子有很多工艺品,在设计方面融入了更多的传统工艺,从而也成为人们收藏的选择,并且也深受外籍人士的喜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