燧人氏与伏羲关系(伏羲女娲和燧人氏的三角关系)
专科贡献学问 ,民科贡献思想!
大家好!我是爱历史的农民工老曹!
上一集,我们立足于民族概念的两个要点,就是文化群体和政治群体,从考古学的角度,分析论证了我们中华民族,是诞生在距今7000年左右。
这一集,我们还是立足于民族概念的两个要点,而从史籍记载的角度,来分析论证我们中华民族,是不是诞生在距今7000年左右。
史籍记载,我们中华民族有三皇五帝。而这五帝中的黄帝所处的年代,是距今5000年。所以,传统的说法,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有5000年。
但是,这个说法从逻辑上是讲不通的。
黄帝多少年,我们中华民族就有多少年,那黄帝之前的三皇,就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吗?炎黄子孙,炎黄子孙,我们是炎帝和黄帝的子孙,而炎帝在前,黄帝在后,那么,如果黄帝时代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开始,那炎帝时代又算什么呀?为什么要把炎帝时代,排除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历史之外呢?
所以,这个中华民族5000年的说法,是因为司马迁的《史记》,是从黄帝开始写起的。人们就把黄帝所处的时代,当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起始年代。
这明显的是迷信司马迁,而不尊重三皇,不尊重神农氏炎帝,也不尊重我们中华民族本来的历史。
司马迁不懂考古学,他手中掌握的史籍资料也是有限的,所以,他不代表真理。
我们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思路,来认识我们的中华民族。
史籍记载和传说中,我们中华民族有“三皇五帝”,伏羲和女娲,就是“三皇”中的两个“皇”,他们既是兄妹,也是夫妻。
那么,他们是什么时候的人呢?他们都做了一些什么事呢?我们先从他们的名号开始分析。
伏羲氏的这个“羲”字,是一个专用字,就是代表伏羲氏这个祖先。
它的甲骨文字形,是一个“我 兮”。
“我”,在古代是一种兵器,它可以延伸为代表武力的意思。
“兮”,是祭奠祖先的意思,它也可以延伸为赞叹祖先伟大的意思。
所以,这个甲骨文“羲”字的含义,就是感叹和纪念我们的这个祖先,武力强大。
到了金文,这个“羲”字,就是在甲骨文“羲”字的基础上,又增加了一个“羊”字。这就是进一步说明了,我们的这个祖先不仅武力强大、尚武好战,而且,他还是出身于一个放牧养羊的环境背景之下。
到了《说文解字》里面,这个“羲”字,就是在金文字形有所变化的基础上,又加进了一个“禾”字。这就是表示,我们的这个祖先不仅放牧养羊,也种庄稼,是一个从事半农半牧生产,武力强大、尚武好战的族群。
那么,我们再来看一看,在5000年之前的那些文化遗址中,哪一些文化遗址的主人,是一个既放牧养羊,又种庄稼,而且,还尚武好战的族群呢?
放眼一望,是不是只有燕山之北的,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主人,才具备有这种典型的特征呢?
所以,这个伏羲氏,就是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主人。他们生活在距今7000年到8000年前后。
那么,与伏羲氏既为兄妹,又为夫妻的女娲氏,也是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的主人吗?
我们来分析一下女娲氏的这个“娲”字。
这个“娲”,也是女娲氏的专用字。
它的繁体字形是“女 鬲”。
其中的“女”,当然是指女性。其中的“鬲”,就是一种三足型的陶器。
这种三足型的陶器,
就是三足鼎立的鼎的前身。
而鼎,是夏、商、周时期的朝廷、贵族,举行祭祀时用来烹煮牺牲的重器。它代表神,也代表权力,所以,就有问鼎中原的说法。
那么,这个“鬲”,读音通“礼”,应该也是举行祭祀时,用来烹煮牺牲的重器,它也是代表神灵和祖先的。
而这种“鬲”,最早是由哪些人制造并且使用的呢?
它是由马家窑文化族群的人们,最先制造、并且使用的。
马家窑文化,出现于距今五千七百多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历经了一千多年的发展,是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 ,曾经称甘肃仰韶文化。
马家窑文化族群,不仅制造、使用这种“鬲”,而且,他们还非常地崇拜蛙,他们是以蛙为他们的图腾的。
图腾是什么呢?
图腾,就是代表神灵和祖先。
这一下,这个“娲”字的读音和字形,就都与他们马家窑文化牵扯上了,所以,这个“娲”字,显然就是指代他们马家窑文化族群的神灵和祖先。
他们马家窑文化族群,就是称呼他们的祖先们为“娲”的。
那么,这个“娲”,里面为什么有一个“女”字旁呢?
从考古发现来看,马家窑文化已经进入到了父系社会了,而在这之前的他们的同一个族群,都还是母系社会。
也就是说,他们马家窑文化族群的祖先们,是生活在母系社会的,他们马家窑文化族群的祖先都是女性。
所以,这个“娲”字里面,就有一个“女”字。
那么,为什么单纯一个“娲”字还不够,“娲”的前面还要再加一个“女”字,叫“女娲氏”呢?
因为,史籍记载,伏羲氏“始治嫁娶”。伏羲氏族群是率先进入父系社会的;相对的,女娲氏族群,进入父系社会就比较晚。而伏羲氏和女娲氏两个族群,又互为兄妹、互为夫妻。
另外,伏羲氏族群性情阳刚,女娲氏族群性情阴柔,正所谓“马背上的伏羲,山水间的女娲”。
所以,相对伏羲氏族群,女娲氏族群就有些女性化。这样,“娲”的前面,就又加了一个“女”字,成为了“女娲氏”。
这样,我们就应该明白,女娲氏是对应于我们现在考古发掘出来的哪一种文化类型呢?
因为,马家窑文化是由大地湾文化、半坡文化、庙底沟文化一路发展下来的,马家窑文化族群的祖先们,就是大地湾文化和半坡文化的主人。
所以,渭水流域的大地湾文化和半坡文化的主人们,就是女娲氏。
那么,渭水流域的女娲氏族群,为什么又会和燕山之北的伏羲氏族群,成为了兄妹和夫妻呢?
这里,我们就不能不仔细地阅读一下,唐朝的散朝大夫司马贞所写的《三皇本纪》了。
“太皞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后面还有:“索隐曰:按谯周《古史考》,伏牺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也。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
还有:“索隐曰:按皇甫谧,伏牺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看到没有?
这里,一个伏羲氏至少有三个名号,分别是宓牺氏、庖牺氏、伏牺氏。
那么,为什么一个伏羲氏,会有三个名号呢?
我们再读一遍:“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伏牺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读出来没有呢?
原来,这一个伏羲氏,是曾经在三个不同的时期,生活在三个不同的地方,从事着三种不同的工作,所以,他才有三个不同的名号。
首先,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所以,就有宓牺氏“结网罟以教佃渔”。而宓牺氏最终一分为二,其中的一部分叫女娲氏,另一部分就叫庖牺氏。
《三皇本纪》中,关于女娲氏的部分说:“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
就是说,女娲氏留在原地,顶立了宓牺氏的门户;而庖牺氏,就背井离乡,到草原上放牧去了,所以,就是“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
而庖牺氏武力强大、尚武好战,曾经入主过中原,最后是“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
就是他有两个埋葬地点,一个是在现在的湖南湖北,就是“南郡”;还有一个,就是现在的
河南濮阳西水坡遗址中,那座“天盖墓”的墓主。
河南濮阳西水坡的那座“天盖墓”,就正是在“山阳高平之西”。
我们注意,羲,就是祖先。而三个时代的三个不同的祖先,为什么分别冠以
宓、庖、伏三个字呢?
宓,就是在房子里织渔网。
庖,就是广大草原上的蒙古包。
而伏,这个字是和狄字对应的。
狄字,从犬从火,是指北方的少数民族。
而伏,从犬从人。它和狄字都有一个共同的犬。而它们的不同之处就是,它们一个带火,一个带人。
那么,火是什么意思呢,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火,是草原牧民所离不开的篝火;而人,是有文化、有智慧的。
所以,狄字和伏字,都是指同一个民族,但是,他们的境遇不同,文化气质也不同。
而它们的区别就是,他们一个崇尚自然;一个崇尚文化,崇尚智慧。
那么,为什么他们一个为狄,崇尚自然;一个为伏,崇尚文化和智慧呢?
因为,狄是在北方,他们没有打过败仗,他们不知道文化和智慧的重要,他们就崇尚自然。
而伏,是打了败仗,逃到南方来的,他们总结经验吸取教训,觉得光凭天生的武力不行,还要有文化,有智慧。所以,他们就改狄为伏。
这就是宓牺氏、庖牺氏、伏羲氏这三个名号的来源和含义。
这样,我们就知道了,为什么女娲氏在渭水流域,伏羲氏在燕山之北,他们却是兄妹呢?
因为,伏羲氏和女娲氏,都是华胥氏或宓牺氏的后裔;他们,原本都是生活在“成纪”这个地方的。
三皇本纪记载,华胥氏“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
而“成纪”这个地方,是现在的哪个地方呢?
就是现在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一带。
“成纪”,是从战国时期到北宋时期,就一直存在的一个县级区划。
而且,她的“成纪”这个地名,在中国大地的历史上,是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
那么,我们现在看到,在“成纪”这个地方,有一些什么样的文化遗址呢?
这个地方,就是大地湾文化遗址的所在地。
大地湾文化遗址,一共是有六个文化遗层。
其中的第1-3文化遗层,形成于距今60000至20000年;第4文化遗层,就在距今20000至13000年;第5文化遗层,是距今13000--7000年;第6文化遗层,是距今7000--5000年。
所以,可以说,大地湾文化遗址,就是女娲氏和伏羲氏的共同发源地。
只是,女娲氏“代宓牺立”,是一直就生活在渭水流域;而伏羲氏树大分丫,就到其它的地方发展去了。
那么,伏羲氏和女娲氏,为什么又结为了夫妻呢?
我们再看《三皇本纪》:“女娲氏亦风姓,蛇身人首,有神圣之德,代宓牺立,号曰女希氏······不承五运,一曰,亦木德王。盖宓牺之后,已经数世,金木轮环,周而复始,特举女娲,以其功高而充三皇,故频木王也。当其末年也,诸侯有共工氏,任智刑,以强霸而不王,以水承木,乃与祝融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女娲乃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聚芦灰以止滔水,以济冀州。”
我们注意后面的这个“以济冀州”这一句。
这句话,是来源于汉朝的典籍《淮南子》里面的。
而《淮南子》里面的原句,却是“杀黑龙以济冀州”。
那么,这个“黑龙”,是个什么东东呢?
我们再看前面的对庖牺氏的记载:庖牺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木德王,注春令。故《易》称帝出乎震,月令孟春,其帝太皞是也。都于陈,东封太山,立一百一十一年崩”。
这个庖牺氏“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
而女娲氏又“杀黑龙以济冀州”。
那女娲氏不就是去冀州,帮助别的族群打击庖牺氏族群,把庖牺氏族群中的黑龙氏部落给消灭了吗?
可是,女娲氏“以济冀州”这件事,又是在她的末年,共工氏“乃与祝融战”的情况下发生的,她是为了平息共工氏与祝融氏之间的战争而去“杀黑龙以济冀州”的。
所以,这个共工氏和祝融氏里面,肯定有一个,就是庖牺氏了。女娲氏是去帮助其中的一个,打另一个;这另一个,就是庖牺氏。
那么,这共工氏和祝融氏里面,谁是庖牺氏呢?
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这“共”、“工”二字的意思。
“共”,就是双手相捧,“工”,就是拿着工具做工。所以,这“共工”,就是做工的奴隶的意思。
我们再看“祝”、“融”二字的意思。
“祝”,就是举行祭祀;“融”,就是冰雪融化、万物复苏。“祝融”,就是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要举行祭祀,祈祷农业丰收的意思。
而在古代社会,祭祀,是一种权力地位;没有权力地位,是不能够举行祭祀的。
所以,“祝融”,就是统治者、奴隶主的意思。
所以,为什么共工氏要“乃与祝融战”呢?
因为,祝融氏是奴隶主,他压迫着共工氏这群奴隶,共工氏就肯定要举行起义,反抗他们这些奴隶主的压迫呀。
那么,庖牺氏到底是其中的共工氏呢?还是其中的祝融氏呢?
因为,庖牺氏是“代燧人氏继天而王”的;既然他是“继天而王”,那他当然就是处在统治地位的奴隶主祝融氏了。
相应的,共工氏,其实就是被庖牺氏所取代的燧人氏的后裔。燧人氏被庖牺氏取代之后,他的后裔,就成了奴隶共工氏。
所以,女娲氏“以济冀州”,就是去帮助作为奴隶的共工氏,打击作为奴隶主的祝融氏。
而祝融氏就是庖牺氏,女娲氏消灭了庖牺氏族群中的黑龙氏部落,这就是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的含意。
那么,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是在什么时候的事呢?
距今6400年左右,东北地区的赵宝沟文化变成了红山文化,长江南岸和汉江西岸又突然兴起了大溪文化,而中原和陕甘宁地区的仰韶文化也变成了庙底沟文化,山东地区的北辛文化也变成了大汶口文化。
在这场天下巨变之中,赵宝沟文化族群的王,又死在了中原,被匆忙下葬于河南省濮阳地区的西水坡遗址。
所以,这场天下巨变,不就对应着女娲氏的“杀黑龙以济冀州”吗?
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是“当其末年”发生的事。这件事情过去之后,就“女娲氏没,神农氏作”了。
也就是说,神农氏炎帝时代,就是在这场天下巨变中产生的,就对应着随之而起的庙底沟文化时代;神农氏炎帝,就是庙底沟文化时代的“天下共主”。
在这样的一个的基础上,我们再来看《三皇本纪·索隐》曰:“按《国语》,炎帝,黄帝皆少典之子,其母又皆有娲氏之女。据诸子及《古史考》,炎帝之后,凢八代,五百作年,轩辕氏代之。岂炎帝、黄帝,是昆弟而同母氏乎?皇甫谧以为,少典有娲氏诸侯国号,然则姜姬二帝,同出少典氏,黄帝之母,又是神农母氏之后代女,所以同是有娲氏之女也。”
这里的有娲氏,显然就是女娲氏,炎帝和黄帝都是女娲氏和少典氏的儿子。
那么,这里的这个少典氏,又是个什么来历呢?
我们再看司马迁的《五帝本纪》: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
为什么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呢?
第一,有云,就有龙,“官名皆以云命”,表明黄帝一族,是龙的传人,是庖牺氏的后裔。
那么,黄帝的父族少典氏,理所当然,就是庖牺氏族群的一个分支了。
第二,有道是,“黑云压城城欲摧”,云聚多了,就显示出黑色了。
而黑龙,就潜藏在浓厚的黑云之中。
那么,黄帝“官名皆以云命,为云师”,是不是表明,黄帝一族,其实就是黑龙氏的后裔呢?
那么,黄帝的父族少典氏,其实,就是黑龙氏。
可是,女娲氏“杀黑龙以济冀州”,黑龙氏,不是被女娲氏给消灭了吗?
为什么黑龙氏,又变成了少典氏,还和有娲氏的女子结合,生下来了炎帝和黄帝呢?
所以,这里面,似乎是掩藏了一段难以言说的历史真相。
这段历史真相就是,女娲氏虽然打败了黑龙氏部落,却并没有将黑龙氏部落赶尽杀绝。
她们将黑龙氏部落的余部,从冀州带回了关中,安置在了关中和陕北地区。
这也就可以解释,司马贞为什么引用了《淮南子》“杀黑龙以济冀州”的资料,却又没有忠于这份资料,而是将其中的“杀黑龙”三个字,给去掉了。
可以猜想,司马贞在引用《淮南子》的资料的同时,他肯定也是参考了当时他所能够见到的其它的史籍资料的。
只是因为,那些资料之间,互相矛盾,不好取舍,所以,司马贞就留下了各种资料里面,相互统一的那些部分,而去掉了其中的相互矛盾的那些部分。
那么,如果女娲氏将黑龙氏从冀州带回了关中,那就肯定会有少典氏和有娲氏之间的相互联姻,
也就必然会有炎帝和黄帝的产生了。
至于黄帝和炎帝同出一脉,都是少典氏和有娲氏的后裔,却又一个姓姬,一个姓姜,属于不同的族属,那就是因为,伏羲氏“始治嫁娶”,率先进入了父系社会,而女娲氏呢,她们的部族当时还处在母系社会。这样,他们两个部族的联姻,就会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如果少典氏部族的男子,娶回了有娲氏部族的女子,那么,生出来的孩子,就归少典氏部族抚养,那就成了“黄帝”。
如果少典氏部族的男子,没有娶回女娲氏部族的女子,而是跟女娲氏部族的女子进行着来回走婚,男子晚上去和女子会面,女子不论白天还是晚上,都还是生活在自己的有娲氏部族,那么,生出来的孩子,当然就归有娲氏部族抚养,那就成了“炎帝”。
所以,正是因为女娲氏部族,和伏羲氏部族具有姻亲关系,传说中同属于华胥氏后裔的庖牺氏和女娲氏,就既是兄妹,也是夫妻。
上面,我们讨论了“三皇”中的两“皇”,伏羲氏和女娲氏;那么,“三皇”之中还有一“皇”,会是谁呢?
对于这剩下的一个“皇”,不同的史籍记载,有不同的说法。
有的说,是祝融氏;有的说,是神农氏;还有的说,是燧人氏。
首先,这个祝融氏,就是庖牺氏,就是伏羲氏,他肯定是不能和伏羲氏并列为二皇的,所以,他首先要被排除。
然后,这个神农氏,其实就是女娲氏的后裔、接班人。在天下没有统一的时候,神农氏就是女娲氏;天下统一了之后,女娲氏,就变成了神农氏。
时代不同,他们的政治地位不同,名号也就不同。
这就是所谓的“女娲氏没,神农氏作”。
所以,女娲氏和伏羲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缔造者,而神农氏不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缔造者,他是我们中华民族被缔造出来之后的第一个守护者和建设者;神农氏是不能跟伏羲氏和女娲氏相提并论的。
那么,能够跟伏羲氏和女娲氏相提并论的另一个“皇”,就是非燧人氏莫属了。
燧人氏其实就是磁山文化和裴李岗文化的主人,他们才是中原地区最早的原居民。
《太平御览》卷八六九引《尸子》云:“燧人上观辰星(即心宿),下察五木,以为火也。”
这里所说的燧人上观的辰星,所对应的是什么地方呢?
《左传·昭公十七年》说:“若火作,其四国当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辰之墟也;陈,太皞之墟也;郑,祝融之墟也。皆火房也。”
这个意思就是说,大辰即大火,宋国国都商丘,是大辰星的分野。
所以,燧人氏上观辰星的位置,理应在宋国商丘现在的商丘市睢阳境内。
而河南商丘,在距今7000-8000年的时候,是什么类型的文化在那里发展呢?
就是裴李岗文化在那里发展。
而我们通过考古发现知道,在庖牺氏第一次入侵中原战败,逃到湖南建立高庙文化之后,磁山文化,于距今7100年前消失,但是,裴李岗文化还在。
这就是说,裴李岗文化的主人燧人氏,是中原地区的最后一个王;庖牺氏,就是在打败和征服了燧人氏之后,才“继天而王”的。
所以,在距今7000年左右,庖牺氏第二次入侵中原,“代燧人氏继天而王”之前,燧人氏,是中原地区的最高领导者;中华民族最早的源头和主脉,其实,是来源于燧人氏。
这样,燧人氏、伏羲氏、女娲氏,就是我们中华民族得以形成的三大主要族群。由此,他们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大主要缔造者,也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三皇。
但是,燧人氏这个名号,如果对照庖牺氏和女娲氏的“木德王”这个称号,那是具有极强的贬义性的。
所谓“木德王”,就是根据五行轮环的说法,是一个新时代的第一王。
而燧人氏,顾名思义,他的历史功绩就是发明了燧木取火。
但是,相对于农业生产大发展的新时代,你的燧木取火的技术,那不是太老套了吗?
所以,燧人氏这个名号,相对伏羲氏的“木德王”和女娲氏的“频木王”,那就是落后于时代的意思。
也是因为如此,燧人氏、共工氏就是受水神保佑的,而庖牺氏是受木神保佑的。
五行轮环的说法是“水生木”,所以,受木神保佑的庖牺氏,就取代受水神保佑的燧人氏“继天而王”。
这就是天命。
当然,虽然燧人氏这个名号不好,他毕竟还有个名号。而有些当时叱咤风云的历史人物,现在,却是连名号也没有的。
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有些历史人物,不论他们当时怎么辉煌,但是,因为他们的族群最终失败了,没有了书写历史的权力,所以,他们甚至连名号都没有留下来。
他们的身名,连同他们的历史,在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消失了。
下一集,老曹就来跟大家吹一吹,“龙马精神海鹤姿”,向大家介绍一下,另外的一个参与缔造了我们中华民族的族群,提示一段被遗忘的,我们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的历史。
喜欢的请点击关注!谢谢!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