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作者:胡金木刘国阵(分别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与师德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西咸新区教体局副局长),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发挥校本课程作用)

做好爱国主义教育工作

作者:胡金木刘国阵(分别系陕西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陕西师范大学学校德育与师德研究中心主任;陕西省西咸新区教体局副局长)

校本课程作为普遍统一的国家课程的补充,立足学校独特教育情况,关注学生的兴趣、需要与差异性,强调课程内容与形态的多样性。爱国主义教育要增强亲和力、提升教育效果,也亟须关注教育内容与社区资源、教育情境的适配性,实现校本化,并探索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新形态。

增强亲和力: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化

思政课要不断增强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教育改变简单的学科化知识灌输,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差异性,组织能引发学生兴趣的实践活动。爱国主义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深入内心,必须融入日常生活,让中小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它、领悟它。因此,爱国主义教育要焕发活力,就要在理论认知向自觉行动的转换上下真功夫、细功夫,落细、落小、落实。

爱国主义教育只有充分融入社会生活,关注学生的体验,引导学生充分参与社会实践活动,解决自身所面临的问题,才能体现其亲和力,入脑入心,令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认同。在今天,中小学学校不仅要在学科课程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发挥课程思政的作用,还要结合社区资源、教学要求与学生兴趣,开发校本课程,实现爱国主义教育的校本化。

爱国主义教育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拥有更鲜明的实践性、主体性、参与性和体验性等特征。也正是这些特征,促使爱国主义教育脱离了在封闭环境中的简单说教、摆脱了外在化与知识化的境遇,变得更具亲和力,学生更愿意去学习、去参与实践、去体验感悟。

志愿服务学习:爱国主义校本课程的重要形态

爱国主义教育校本化,需要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在“做中学”,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开展丰富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爱国主义的校本课程不能陷入“教材化”“知识化”的窠臼,而要以社会问题为导向,坚持知行合一、教师的引导与学生探究相结合。

知行合一不仅是中国优秀传统思想,还是现代教育的基本原则。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提出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把知识运用于社会,服务于人民。在劳动课程中设置了“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的任务群,强调学生直接体验和亲身参与,注重动手实践、手脑并用,知行合一、学创融通,倡导“做中学”“学中做”。可见,在志愿服务中学习无疑是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有效途径。如《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广泛组织开展实践活动,要把爱国主义内容融入党日团日、主题班会、班队会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之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组织大中小学生参观纪念馆、展览馆、博物馆、烈士纪念设施,参加军事训练、冬令营夏令营、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学雷锋志愿服务、创新创业、公益活动等,更好地了解国情民情,强化责任担当。

服务学习是一种基于知行合一、提倡“做中学”的教育理念,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志愿服务中进行提升自己知识、能力与价值观等素养的活动。基于服务学习的爱国主义校本课程,以综合实践活动为主,引导学生走进革命纪念场馆、历史文化场馆等红色教育基地,一边学习受教育,一边充当志愿者,实现了参与式、体验式的学习,爱国主义精神以更加可亲、更具感染性的方式影响学生。学生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验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与光辉历史、近代中国的屈辱苦难与民族英雄的奋斗精神、新中国的来之不易与现代化的伟大成就、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担当与伟大使命等。

兴趣和需要:服务学习型校本课程的主体特征

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比,校本课程是以校为本的课程,是“基于学校、通过学校、为了学校”的课程,彰显了对于学校独特办学理念与教育资源的尊重,是课程权力的释放,提高了课程的适应性。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以校为本”不等于“以学为本”,在部分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由于不能很好彰显学生的兴趣与尊重学生的需要,导致学生不喜欢,不愿意积极参与。

爱国主义校本课程要真正体现校本化,就必须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要让学生参与其中,倾听他们的心声,不能是少数外部专家与学校教师闷头“编创设计”出来的课程。以学生的兴趣为中心组织课程和教学,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离不开对学生兴趣与需要的了解,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不能唤起学生兴趣、不适应学习需要的课程是没法产生效果的。

爱国主义教育既有普遍性、统一的要求,同样也有个性化的要求,这就要求爱国主义校本课程在普遍的、统一的教学要求下,坚持多样性,关注学生多样化的兴趣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材施教。

参与和体验:服务学习型校本课程的情感特征

动情是德育的关键,爱国主义教育要想取得积极的效果,就必须在情感深处打动学生,形成情感共鸣。爱国主义校本课程不是现有课程的简单重复与补充,而是要利用校本化的特点,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机制。补充语文、数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音乐、体育等学科课程中缺少的实践参与和情感体验,组织学生走进爱国主义场馆(革命纪念场馆、历史博物馆、民族英雄纪念场馆等)真切感受与体验,以深化爱国主义情感。

校本课程需要体现学科知识逻辑、实践行动逻辑与情感体验机制的结合。一方面,爱国主义校本课程需要与现有课程相衔接,不能脱离现有的学校课程而另起灶炉;另一方面,校本课程若是缺乏社会实践,缺少对社会问题的深切体验,就会失去重要价值,无法与国家课程形成互补。

《光明日报》( 2022年09月06日14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