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1)

李纯青与他的合伙人Stephen在5月21号在伦敦接受中国记者的采访。

中国网6月4日讯(记者 陈潇)电话里李纯青说起中文,一口东北腔调,17年有余,乡音未改。

在办公间,建筑咨询合伙人stephen跑过来找他讨论最近要推出的设计方案,李纯青纯正英伦音对答如流,毕竟17年了。

17年前,中国沈阳17岁少年李纯青告别家人一人来到英国求学。在旁人眼中,他是家中独子,父母均为企业管理层,他还是满人后代。自小被体育队看重,未来有着为国争光的无限可能,而这一切,在往后的岁月里都渐行成他身上引以为豪的标签,更成为他后来为人处事的主基调。

17年时光如梭,不列颠土地磨砺且见证了曾经懵懂少年的蜕变,由青涩转至如今的老成干练,李纯青作为中国青年建筑设计师终于开始在英国建筑行业崭露头角。无法否认,他身上交织着当时90年代中国自费留学生海外求生的影子。他凭借在当时前往英国读书的契机,到如今成为游弋中英建筑师业界的华人代表,也是一种80后留学生的励志史。

他创建自己的设计团队Kreod(科奥徳),并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主持展出科奥徳展馆,随后他还将带领他的团队参加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设计展馆的展示。除此之外,由他提出主导的“中国国际设计周”活动也将于今年10月在伦敦启动,旨在改变“中国制造”的现状升级到“中国设计”。 他深信,这一切是他作为一名海外华人设计师的使命。

然而无论梦想成功与否,骨子里无法磨灭中国人特色的印记在潜意识里或多或少影响着李纯青的每一步,李纯青也许未曾料想到自己正在游刃有余将梦想真实的转化成一座连接中英设计融合的桥梁。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2)

李纯青在剑桥大学的建筑车间最终找到能够既节约成本又能完成既定效果把科奥徳设计概念落实到建筑实体的办法。

运动员元素

无法否认,如果仅仅追求现实意义中一种世俗意义的成功,在李纯青离开中国之前已经做到。

10岁时,20天在游泳馆学会了游泳,被体育游泳队教练相中。从1992年开始,李纯青被当作一名标准游泳运动员培养。早上5点起床训练,直到7点半晨练结束,吃完早饭,回到学校上课半天文化课,下午两节文化课结束后继续回到体育队训练,直至深夜。日复一日泡在水里,每天超过2万米训练,体能上的考验更多演变成一种精神上的折磨。“你就是来回游,有时候你知道胳膊腿已经动不了,教练还在上面瞪着””,李纯青说,累的就像整个人要在水里睡着了。“多枯燥啊,每天如此,你不靠意志力,你怎么坚持下来?”

被磨出的意志力帮助李纯青在游泳队里几乎包揽当时市队所有金奖,还获得省队二等奖。教练觉得他可以去参加更高一级的对抗了——国家队。而在当时其他人眼里,没有什么比能进入国家队更加美妙。对于李纯青和他的同龄人来说,那是为数不多改变命运的机会。

可是,这种似乎可测的未来却让李纯青偶尔从梦中醒来,脑海中时常回放前一刻梦境中出现的模糊而又充满魅惑的画面,“总觉得无法就此妥协这种生活。”

从小一直热爱并通过业余爱好学习设计的李纯青选择了一条更为艰难的路:退出游泳队,出国学建筑。

1999年,在家人的帮助下,他开始在家准备语言学习,为出国留学做最后准备。“但是我觉得,如果没有游泳队这几年的训练,我或许不会走这么远,因为运动员的那种顽强意志在我身上已经根深蒂固。”

离家时,父亲还一直劝他,要不要选一个相对轻松的商科或设计专业去学习,就怕文化课跟不上。他就像当初跟教练承诺比赛要得奖一样,给父亲撂一句话:“爸,你放心,我绝对把这个建筑专业给你读下来。”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3)

中国精神

这种不服输和直面挑战的因子一同被他带出国门。刚抵达利物浦大学三个月语言课程刚一结束,李纯青就搬离中国留学生住处,到本地人生活社区。而作为90年代前往英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基本都靠家人支持完成异国他乡生活学习,大多数的中国留学生也更愿意在一起抱团生活,减少在异乡生活的孤独感。

“我算是强迫自己离开哪个环境,因为我知道我来不是和中国学生混日子的。” 他开始在当地超市兼职打工。“不是家里供不起你这点钱,只是父母已经帮你到这里了,剩下的你需要自己支持自己。”

正如李纯青曾不止一次表达的那样,他强调自己既然来到这里了,就一定要做点成绩。另一种类似运动员般的严苛生活作息被执行:早上起点半开始第一份乐购(Tesco)超市搬运工作,直到中午一点,中间一小时休息后,开始前往另一个工作地点,直到下午五点。六点前再赶往中餐馆开始晚上第三份工作。

在他眼里了,运动员生涯对自己的磨砺恰恰是让他如被甲持兵的战士。一次次和异乡生活的不适抗衡,纵然中间夹杂更多不为知的辛酸,也不停歇。正因如此,除了兼顾超市饭店的体力劳动,他有目的性的在建筑行业寻找每一个可能的工作机会,积累自己的实战经验。终于,在义务帮导师打杂八周以后,导师跟他说,“Li,我给你介绍一份建筑模型的工作吧”,同时提供一个月600镑的薪水。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4)

在那之后,他似乎离自己的建筑之梦越来越近了。毕业前被多家建筑公司相中,尤其伦敦福斯特建筑设计所的垂青让他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

支撑李纯青的精神资源是什么?“我工作很努力的,” 李纯青说,他觉得自己深受当初游泳教练一直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影响。

合伙人Stephen说,觉得他身上有一股子中国人的顽强刻苦精神。“He is stubborn”,这也是他最青睐和李纯青工作的一方面。Stephen指着最近的一个设计框架解释,“你看,这上面这几个螺钉的设计,我们刚开始设计时,谁也没有办法在能够既节约成本又完成既定效果的情况下把这个事情搞定,我们大家基本都放弃了,后来我看见下班后Li一个人还在这儿研究这个东西,现在这个成品就是他做出来的。”

Stephen提出这种观点,李纯青不否认。在和外国人搭伙合作中总是缺少契约精神的中国人中,李纯青觉得让外国人认可中国人吃苦耐劳的“轴”并不是件坏事。“这不就是我们典型中国人奋斗至全世界的生活点写照嘛。”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5)

李纯青创建了自己的设计团队Kreod(科奥徳),于2012年伦敦奥运会期间主持展出科奥徳展馆。

加速奔跑

浅蓝色西服,干净白衬衣,烫熨整齐的裤装,职业性的握手打招呼。李纯青见到记者,递上自己新卡片,上面写着“科奥徳director。”

像当初离开体育队一样,在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没做多久,李纯青决定辞职,自己出来创建自己公司。“其实那段日子忽然接到妻子母亲逝去的消息,因为癌症,而在一周前我们还在打电话聊天,好好的一个人就这样一下子没了”,李纯青说,就在那一刻他觉得自己的梦想不能再等了。

当时所有国内国外的亲人朋友都纷纷劝他,现在这种好单位先积累些经验。类似的“干扰”,一路相随,他心知肚明,却不为所动。

毕竟,这是一个似乎是跨越10年的加速。当时在大学时代有设计想法,指导老师说,他的项目不能做,因为学校未曾有过这样的案例,老师无法指导。他硬是自己一个人在完成毕业设计的同时,做出了一个建筑实体的设计模型。到福斯特作为一枚安闲的螺丝钉,他觉得这样的日子空虚而看不到希望。2010年他开始有了开创自己公司品牌的想法。2012年他提出伦敦中国国际设计周的理念。现在,曾经想的一切想法开始渐渐有了雏形了,他觉得他更自由了。

“你知道卡片上那个director所代表的意义吗?”,李纯青反问,当现实和理想的诸多冲突发生,李纯青内心对自身近乎“自虐”的成功式渴求达到峰值。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6)

他开始在目所能及范围内探索累积资源,以实现自身对自己建筑设计之梦的爆发力:身兼多职 — 开发商、财务、建筑设计、销售、联络赞助商、人力资源、项目管理、主要承包人、施工、同时又是使用者。终于,2012 年夏天,科奥徳建成并在伦敦的O2体育馆前的广场上举办了发布会。

勤励伴随而来的是业界的肯定,奖项接踵而至。

当年,一直以表彰和奖励世界上最有天赋的结构设计师作品的国际结构设计奖(The Structural Awards)把当年度大奖颁给科奥德团队。这个作为英国业界久负盛名的奖项。裁判组的评价是:“有时候,发展新工艺的同时加上想象力和具备前瞻性的工程技术,可以让以前难以建成、筹资困难的设计得以实现。虽然具有临时性,但是科奥德展馆是一个开创性的结构,充分展示了建筑骨架之美和其投入到永久性居住的可行性。”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7)

搭建中英设计的桥梁

这件如加长版蜂巢的获奖展品如今已经找到有意向的买家,谈及此,李纯青兴奋笑起来,短暂笑容之后,立即闭嘴表示,“噢,现在还不能多说,这是商业秘密。”

而这个有着蜂巢似的外形框架,覆盖在一个长拱形通道的作品,完全秉承了李纯青当初所想,“你看这个设计,它在用料上比普通相同类似设计至少节约一半开支,而且使用时方便”,李纯青定义他的设计主要主要元素就是“要创新,要节约成本,但是一定也要具备基本的质量和功能。”

即将参加2016年里约热内奥运会的设计展馆也已成型。3D打印出的模型看起来更像一朵漂浮于波浪之中的白莲花。设计的灵感从哪儿来?“来自自然,来自生活,我要的是一种绿色生态体验的建筑设计”,李纯青应到。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8)

李纯青将带领他的团队参加2016年里约热内卢奥运会设计展馆的展示。

李纯青似乎给中国设计师在国际范围内的设计行业提供了一种成功的信仰,甚至印证了,中国设计也可以做到很棒甚至国际认可的水准。

李纯青同时认为,作为一个在欧洲生活的建筑师,他有着先天优势,可以随时随地接触西方不同建筑风格,了解不同建筑背后的文化生活,“旅游的理由就是去探访哪些历史文化背后的建筑,所以我的视野和观点也可能更国际化一些。”

这只是开始,李纯青更看重2016年设计展馆可以作为一个“中国设计与中国创造”的展示平台。按照他所想的,希望在这里让世界看到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跨越。

“我做设计,是要通过新技术,找到设计中创新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平衡点,并带领中国设计走得更远”,他希望在里约热内卢奥运会上如他目前所设想的那样:科奥徳作为连接巴西,中国和英国在国际、商业、文化方面的平台。“这一切基于巴西和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贸易合作伙伴,而英国则在中间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9)

既然要搭建中英桥梁,所以,他清晰记得三年前,他回归中国人圈子,“我已经了解英国圈子是什么样了,我想要把我们中国不足变的更好,所以我要做中英的桥梁,因为我是中国人”,不同于太多在异乡和出生地都渡过生命中一半时光的人给自己的异国定位,李纯青似乎很清晰自己的状态:“Made in China,programmed in Britain。”

尽管不可避免,从小构建的中国式世界观随着在英国生活的这些时光逐渐坍塌。甚至李纯青觉得中国旧有很多传统价值观是对人性本身的一种桎梏,“这是我的人生啊,我干嘛要听从被人安排啊。”

然而,不管对小家庭的回归还是对中国亲人的情愫,是李纯青无法回避的话题。“最近会给自己多一点假期,因为一直都太忙了,而妻子需要陪伴。”在谈及自己立陶宛籍妻子时,李纯青言语尽显温柔,丝毫看不到商业洽谈时的犀利和稳沉。从相识到结婚相伴11年,缘起同是运动员的共同话题,李纯青很珍惜这份异国情缘,“我们从伴侣到现在又是合作伙伴,这是我们感情最好的升级。”

海外华人教授(海外华人系列专访)(10)

阔别九年未归的中国,在父母要求下,本月13号他也将启程回去“看一看”。“回家看一看,很多亲戚朋友,长大的孩子,年迈的老人都需要去看一看。”

就算许久才回这一次,此次回家的行程也仅安排两周。李纯青说回来还有很多事情要忙,尤其今年10月伦敦“中国国际设计周”已经开始准备了,“希望能从现在开始扩展中国品牌和中国设计的影响力。”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