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1.《散步》—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期中复习资料)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文学常识

1.《散步》—莫怀戚,笔名周平安、章大明,当代作家。

2.《秋天的怀念》—史铁生,北京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务虚笔记》,散文集《我与地坛》《病隙碎笔》。本文选自《史铁生作品集》。

3.《在塑生命的人》—海伦·凯勒,美国女作家,教育家。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4.散文诗两首

《金色花》—泰戈尔,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等。

《荷叶 母亲》—冰心,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代表作有《繁星》《春水》《往事》《寄小读者》《两个家庭》等。本文选自《冰心全集》第一卷,原题作《往事(一)》之七,题目是编者加的。

5.《世说新语》两则—刘义庆,南朝宋彭城人。《世说新语》是由他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6.《济南的冬天》—老舍,现代作家。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满族。主要作品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本文节选自《一些印象(四五六七)》(老舍全集)第十四卷。

7.《春》—朱自清,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原名自华,号秋实,改名自清,字佩弦。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著有诗集《雪朝》(与人合著),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本文选自《朱自清选集》。

8.《论语》十二章—《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为“四书”。《论语》共20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9.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代表作有《短歌行》《蒿里行》等。本诗选自《乐府诗集》。

(2)《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诗人。选自《全唐诗》。

(3)《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大诗人。代表作有《将进酒》《蜀道难》《天姥吟留别》等,有“诗仙”之称。

(4)《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号东篱,元代著名戏曲作家。天净沙,曲牌名【曲牌名就是曲俗称“牌子”。和词牌一样,是曲的音乐谱式。(就像一首很长的歌里的部分小节的名字)注:古代的曲很长,所写的曲牌都是一个很长的一首曲的部分小节的名字】。

二、名著导读

1.鲁迅原名 周树人 ,字 豫才 ,浙江 绍兴 人,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朝花夕拾》最初在《莽原》上发表时,原题为《 旧事重提 》,是鲁迅先生1926年所作的 回忆性散文 集,共 10 篇,是一部蕴含着 温馨的回忆 理性的批判 的作品。

2.读《朝花夕拾》,我们了解到鲁迅小时侯最喜欢在 百草园 玩耍,在迎神赛会上他最喜欢看的是 无常 (人物)。童年时的鲁迅有两个爱好,一是 收集图书 ,二是 描绣像 。他的第一本专属个人的图书是《 二十四孝图 》;他曾经渴慕、最终得到,并引发了他更大的收集书本兴趣的图书是《 山海经 》,两本书的来历分别是 长辈馈赠 长妈妈送的 。在鲁迅一生中始终不能忘怀的三个人是 阿长 藤野先生 范爱农

3.《狗•猫•鼠》中,猫是 暴虐残忍 的象征“狗”是指鲁迅一样的 激进爱国 的文人。

4.《二十四孝图》中着重分析了 卧冰求鲤 老莱娱亲 郭巨埋儿 等孝道故事,揭示了 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5.《五猖会》记述了作者儿时盼望观看 迎神赛会 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作者在文中重点叙述自己 心情 的变化,暗含着对 封建教育 的批判以及对儿童天性的 压制 摧残

6.“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这句话出自《 五猖会 》一文。本文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 急于看戏 ,父亲却要“我” 背书 ,让“我”感到痛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 无知 ,含蓄地批判了 封建教育制度 的不合理。

7.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 白无常 。无常是一种具有 人情味 的鬼。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主要写了 百草园 三味书屋 的生活两部分。其中提到儿时的玩伴是 闰土 。文章抨击了当时的 封建教育 制度。

9.《父亲的病》重点回忆了“我”与几位“名医”打交道的过程,蕴含着有力的讽刺,在文章中他比较了中西医对待垂死的病人的不同态度,提示了所谓 医道 孝道 的不合人性、不尊重生命的荒谬本质。

10.“好。那么,走罢!”而去“寻别一类人们去”一语出自鲁迅的《 琐记 》一文。在文中提到作者离开故乡后起初选择了无须学费的南京 水师学堂 ,因为感到“不合适”和“ 乌烟瘴气 ”,他随后又考入了矿路学堂。在这个学堂里,他最喜欢阅读的一本书是《 天演论 》,首次知道赫胥黎、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

11.鲁迅在《 藤野先生 》一文中讲述了在 日本 留学时的学习生活, 记叙了与藤野先生相识、相处、分别的几个片段,并说明了在仙台医专时一生中重要的经历—— 弃医从文

12.鲁迅在日本留学时认识的一位朋友,当时彼此都没有什么好感,但回国偶遇之后,交往甚密,这位朋友是 范爱农 。起初鲁迅认为他是一个 非常冷漠,十分胆小,对师长无情,与人背道而驰 的人。

13.下列文章中没有提及“长妈妈”这个人物形象的篇目是( D )

A.《五猖会》 B.《狗•猫•鼠》 C.《二十四孝图》 D.《琐记》

14.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A )

A.《风筝》 B.《无常》 C. 《父亲的病》 D.《藤野先生》

15.下列哪一个不是文中阿长的性格特点( C )

A.迷信 B.不拘小节 C.马虎 D.朴实

16.“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主要原因是( D )

A.形象好看 B.能勾摄恶人的魂魄 C.活泼诙谐 D.公正的裁判

17.《藤野先生》一文中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是( C )

A.学医太难 B.先生不重视自己 C.要拯救国民的精神 D.受到日本同学歧视

18.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D )

A.鲁迅写《范爱农》只为了回忆过去,纪念以及想念范爱农。

B.范爱农不喜欢甚至讨厌自己的先生,因此在先生死时不主张发电报。

C.鲁迅在记忆中觉得范爱农很坏。

D.《范爱农》记叙的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和回国后与范爱农接触的几个生活片段。

19.《狗•猫•鼠》是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引发的,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述了对狗“尽情玩弄”弱者、对人又是一副媚态的憎恶。( × )

20.《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三篇作品,记述了作者离开家乡到南京、日本求学和回国后的一段经历。( √ )

21.藤野先生是一个没有民族偏见,为人诚恳公正,对学生诲人不倦、对研究一丝不苟、对学术有超越国界的博大胸怀的人。( √ )

22.藤野先生向鲁迅询问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是对中国人的轻视。( × )

23.范爱农是一个非常随和的人,他从从日本留学回国后,一直受到重视和重用。( × )

24.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

(1)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长妈妈 )

(2)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 寿镜吾先生 )

(3)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 衍太太 )

(4)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 藤野先生 )

(5)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 范爱农 )

25.《朝花夕拾》的主题包含了哪些内容?

童年生活的回忆,对亲情、师生情、朋友情的怀念,以及对现实的讽刺,对父亲的忏悔。

26.请指出《狗•猫•鼠》、《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及《五猖会》中的对比写法。

《狗•猫•鼠》:作者对小隐鼠的爱和对猫的强烈憎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无常》:中通过无常这个“鬼”和现实中的“人”对比,深刻地揭示出现实生活中某些“人格”不如“鬼格”的人的丑恶面目。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儿童在私塾读的那些枯燥的书和他们开小差时玩的那些有趣游戏形成了鲜明深刻的对比。

《五猖会》:通过我前后心境的对比表达了对封建教育的反感和批判。

27.“我”得到《二十四孝图》为什么既高兴又扫兴?

高兴的是:①鬼少人多 ②归我一人独有 ③那里面的故事似乎准确无误 ④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够滔滔的讲出一段的事迹;

扫兴的是:知道孝有如此之难,对于先前痴心妄想,想做孝子的计划完全绝望了。

28.为什么“我”反感“老莱娱亲”的故事?

招致他反感的便是老莱“诈跌”,作婴儿啼,以娱亲意,作者认为小孩子多不愿意诈作,换言之,不愿装假,这违背了儿童的心理。

29.《无常》中塑造的“无常”这个形象为什么会受到民众的喜爱?

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30.回忆“无常”的时候,作者巧妙地融进了对现实的议论,说说这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巧妙地借“无常”讽刺了现实中所谓的“正人君子”;在“鬼格”与“人格”的比较中,进一步强调了“无常”的可贵之处。

31.作者回忆藤野先生的目的是什么?

在藤野先生高尚的品格中吸取力量,来继续与“正人君子”们作斗争,也为了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深切怀念。

32.你最喜欢《朝花夕拾》中的哪篇散文?为什么?

此题没有标准答案,要结合自己真实的阅读感受来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三、阅读理解

(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六种人物的描写方法: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神态描写。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表达作者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①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②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分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适用于心理描写;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情感的直接交流;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客观公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记叙文六要素:时间、 地点、 人物、 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小说三要素:人物(根据能否表现小说主题思想确定主要人物)情节(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 环境(自然环境/ 社会环境。)

人物:主要掌握通过适当的描写方法、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反映人物思想性格的阅读技巧。

情节:主要了解各部分的基本内容及理解、分析小说情节的方法、技巧。

开端:交代背景,铺垫下文。发展:刻画人物,反映性格。

高潮:表现冲出,揭示主题。结局:深化主题,留下思考。

(三)解题技巧

第一、巧用信息整体把握

阅读过程本身就是获取信息的过程,阅读质量的高低取决于捕捉信息的多少。做题时可先看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注释等内容,同时特别要浏览一下后面问了哪些问题,从题目的选项中揣度出文章大概主旨是什么。如果是小说,则要主语其人物、情节等,如果是议论文,则要着重把握论点、论据、论证等要素。了解作者的主要写作意图后再整体把握全文,对解题也就心中有数了。

第二、确定区域圈点勾画

阅读大段文章主要用精读的方法,需逐字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可以先看题目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和哪些语句有关。确定某一答题区域后,再仔细弄懂这一段每一句的意思,进而理清段落之间的关系,了解行文思路。有了这一习惯就有可能形成较强分析综合能力。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第三、注意摘取原文

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这里,提供十六字诀的解题方法供参考。

1.字不离词。汉语中一词多义现象相当普遍。在理解词语中某个字的意思的时候,必须把它放到这个词语中去考察,即字不离词,这样才能准确的理解这个字的意思。如: 道听途说,道,指道路 ; 志同道合,道, 指道理

2.词不离句。在综合阅读题中,常常要求理解词语在上下文中的含义和作用。这类要求有以下几方面情况: 一词多义。这在文言文中是常见的。如:策之不以其道,策, 驱使 ; 执策而临之 ,策,马鞭

在现代文中则多表现为语境义,这些,都应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即句子本身去推断它的意思,也就是词不离句。如: “见教”一词的本意是客套话,指教(我)的意思。它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则表现为不同的意义。在《范进中举》一文中,范进中举前面对胡屠户的“教导”,称“岳父见教的是”。 至于某个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更要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去理解,而不能离开句子作单独解释。

3.句不离段。也就是说,对句子的分析理解不能离开具体的语段,不能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如果离开具体的语段,离开具体的语言环境,许多句子只能狭隘的理解甚至于不知所云。只有结合具体的语段和语言环境,才会知道这句话在全文中占着什么样的位置。

4.段不离文。段落是文章的有机组成部分,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因此,对语段的阅读理解不能离开文章的主要意思,不能偏离文章的中心。否则,对语段内容或作用的理解就会发生偏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