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人患癌能活很久(是什么赋予生命意义)
深夜,斯坦福大学的医院走出来一位医生,也许是因为16小时的高强度工作,也许是刚做完一台开颅手术,他步履沉重,看起来疲惫不堪。但没人会想到,他正在饱受癌症折磨。
1 急转直下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 )是一名神经外科医生。一直以来,他活得顺风顺水,他是斯坦福的双学位学士,剑桥硕士和耶鲁医学生,“美国神经外科医生协会最高奖”获得者,被称作“天才医生”。他有清晰的人生规划:前二十年治病救人,后二十年写书。
保罗·卡拉尼什(Paul Kalanithi )
然而,35岁这一年,在他即将结束长达七年的临床培训,迎来事业巅峰时,十万分之一的患癌概率击中了他,他被确诊为肺癌晚期。
人生轰然倒塌,所有憧憬化作泡影。
但确诊后的保罗没有在颓废中消耗所剩无几的生命,他继续工作,完成了临床培训的最后一年。他还和妻子生育了他们唯一的孩子,亲眼见证自己的基因得以延续。
此外,他竭尽全力实现了晚年成为作家的心愿,将亲身经历和感受写下来,在临终时叮嘱家人一定要将它出版。
在短时间完成这三件事,普通人尚且需要高度自律,不要说饱受病痛摧残的人。
保罗去世后,他的书《当呼吸化为空气》(When Breath Becomes Air)一出版就因为真挚深刻备受欢迎,热销40个国家和地区,获美国亚马逊总榜第1名,《纽约时报》非虚构类畅销榜第1名。
When Breath Becomes Air
他化成了尘埃,却打动了无数人。
在相同条件下,保罗已经几乎完美地度过余生。
从容有尊严地走向死亡,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保罗为什么可以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他在书里给出了答案。
《当呼吸化为空气》
2 没走过半步弯路的人生迷茫是年轻人的常态,但在很小的时候,保罗就明确了人生方向。
保罗是个幸运儿,作为在美国的印度移民,他出生在80年代,享受到了平权运动的福利,因此才有可能成为常春藤收割机。
中产的家境、重视教育的父母给了他充实的童年。12岁,他就在父母和哥哥的影响下读《君主论》《堂吉诃德》《1984》等著作,文学因此成为他最心醉的爱好。
在广泛阅读中,他意识到文学、思想和自由意识不过是大脑这个有机体运作的产物,他为此惊叹不已。从此,医学,尤其是脑部的神经医学成为他毕生兴趣。
这个幸运儿没走过半步弯路,求学的日子始终围绕着两大兴趣展开。
他先在斯坦福读到文学硕士,后来文转理,在耶鲁和斯坦福学医。文学与医学看似一文一理,天南地北,但它们有个共同的内核,探讨人生的意义,这是保罗始终痴迷的课题。
在读文学时,他发现生命的意义体现在人与人的联结,而联结的根基在语言,是语言这个神奇的创造物让人的思想和情感相通。
保罗与妻子在医学院相识
在学医的过程中,他印证了这一观点。一个病人大脑中产生和理解语言的脑区损伤,无论别人问他什么,他都只会回答一串毫无意义的数字。虽然他还能讲话,但没人能理解他的意思。他的一切情绪与人隔绝,成了一座孤岛。
几个月之后,他去世了。
没有沟通,人就失去了社会性,活着也没有滋味。
除了语言,保罗意识到,人的个性和思想也是比呼吸和心跳更重要的东西。
保命还是保住个性,是神经外科经常遇到的难题,救活一个人不是单纯地让他的生理机能运转,还应该让他活得有尊严和意义,如果救活的代价是失明,是不能再控制自己的双手,是无法思考,是永远瘫痪,那他是否应该救活?他和他的家人,能否接受他那没有质量的人生?
当病人和家属六神无主地面对这些抉择时,保罗必须给他们最合理的建议,这也鞭策着他不停思考,什么样的人生才值得一过。
所以患癌之后,他也调侃自己:“这样的绝症,对于一个想要理解死亡的年轻人,难道不是一份很好的礼物吗?”
命运仿佛有意捉弄他,他前半生的思考似乎都是为了面对自己的死亡做准备。
3 理智、冷静、积极35岁的一天,保罗因为半年多的背痛和体重下降做了检查。
看到胸部CT上面数不清的肿瘤那一刻,他立刻确诊并接受了患癌的现实,毕竟这样的片子,他见过很多。
冷静和理智,是他面对癌症的首要心态,没有怨天尤人,也没有心存侥幸。
他最在意的是存活率,对存活时长的判断直接影响着他的计划和心态。
患癌初期他特别焦虑。那时,治疗方案和效果都是未知数,他不知道还能活多久,暂停了一切事物,躺在自己曾经负责的病房中养病,苦涩地咀嚼着巨大的落差感。
但治疗开始后,特效药让他的病情稳定下来,肿瘤大大减少,他的医生判断他最少还能活五年,这些把他从濒死的慌乱中解脱出来,重拾活下去的信心。
这种感觉很奇妙,在患病之前,人不知道自己的死期,依然有条不紊地活着,朝目标前进,生病之后,人也不知道自己的死期,却变得混乱无措,什么也干不下去。
保罗不想这样“等死”地活着。
“我会把死神看作一个威风凛凛、不时造访的贵客,但心里要清楚,即使我是个将死之人,我仍然要活着,直到真正死去的那一刻。”
因此,他积极投入生活,努力复健、重返工作、写回忆录、读和癌症有关的作品汲取力量、陪老婆做试管婴儿(他正在吃药的身体,不适合和妻子自然怀孕)、见证宝宝出生。
与之伴随的是种种不适,因为体力不支,工作一周后他累得要睡40小时;因为突然剧烈呕吐,他无缘参加一直期待的毕业典礼;接到梦寐以求的offer也只能忍痛放弃。
尽管癌症的阴影挥之不去,他依然力求活出价值。
是什么给生命赋予意义?
- 是创造,治病救人、表达自我。
- 是联系,与亲友交流,与书中灵魂交流。
- 是情感,爱恨情仇,喜怒哀乐。
- 是希望,相信自己还有机会。
保罗的选择也回答了另一个哲学问题:是否应该将患癌告诉病人本人?
太应该了,这样他才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完一生,没有遗憾。
4 当呼吸化为空气就在他以为自己起码还会活上好几年,癌症恶化了。
几个月之后,胸部CT显示一个新的肿瘤出现了,他不得不停止工作,开始化疗。
很快,恶性肿瘤在脑部发生致命性的浸润,这种情况下一般只能活几个月,而且神经很可能迅速衰退。
这件事让保罗备受打击,他确定自己时日无多,彻底与“未来”绝缘。
刚确诊时,理智给了他努力生活的勇气。如今,理智剥夺了他最后的希望。
在最后的几天,保罗的呼吸迅速衰竭,如果不立刻插管,上更大的呼吸设备,他随时有生命危险。
但保罗反对这种方式,“就算我撑过了这次,未来也可能没有任何意义。”
最终,家人尊重了他的选择,撤掉了现有的呼吸机,吗啡缓缓流进他的血管。
约10个小时后,保罗深深吸入一口气,又长长地呼出,永远地告别了人间。
此时离他诊断出癌症,只过了18个月,比保罗想的短暂得多,但他始终把选择权把握在自己手中,至死方休。
保罗不可能记录自己的去世细节,这些是他的妻子在后记中写下的。在书的结尾,保罗意识到自己快要写不下去了,他很想为刚出生不久的女儿卡迪留下些什么,想来想去,他为孩子留下了这样一段话。
“在往后的生命中,你会有很多时刻,去回顾自己的过去,做过的事对这个世界的意义,我衷心希望,遇到这样的时刻,你一定不要忘了,你曾经让一个将死之人的余生充满快乐。这份快乐,是我此时此刻的生命中最重大的事。”
新生与垂死在这段话中戏剧化地连接在一起,终其一生,人追求的不过是这样简单的幸福满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