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大第1个校长(泉州西街这户人家)
泉州西街356号
是一座古色古香的闽南建筑
这是始建于1911年的林家大厝
林家的林志育与翁淑荣夫妇重视教育
8个子女个个成才
其中有原中国交通部副部长林祖乙
厦门大学原校长林祖赓
湖南大学教授林祖勋
高级工程师翁志恩
……
在人文荟萃的泉州西街史上
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百年楹联中的林家祖训
林祖赓校长在书房内回忆往日岁月。
在厦门家中,林祖赓校长讲述林家往事。
林校长说,从泉州西街林家大厝的大门上,可以看出两个有意思的点:其一,大厝的大门看起来较窄,其实两侧以前有七八间全是林家的门面房,目前仍然有五间属于林家大厝,包括东侧两间、西侧三间。这是因为西街自古属于泉州繁盛之地,寸土寸金,林家便将两侧作为商铺,中间留一道私宅大门。其二,大门造型别致,虽说是闽南传统大厝,但大门的束腰尖拱状牌额,左右配以尖顶环形小柱,明显有伊斯兰建筑风格,记得以前家中柱础石上也有伊斯兰风格纹饰,这些一方面承载泉州历来的中外交流痕迹,另一方面也说明建造时运用当时最流行的建筑语言。
中西合璧的林家大门造型别致美观。
林校长说,要介绍林家历史,首先得从一副对联说起:自祖宗积德数百年忠孝休声贻我后,愿子孙承家千万世诗书文采耀人前。林家世居泉州西街,辈分排行为“竞星为国用,元德世祈兴,祖训长垂远,胚基永嘉诚”。到了曾祖父林世川这一代,生意已经做得很大,和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有贸易往来,所以大门和柱础石上可见伊斯兰建筑风格。林世川于清代宣统三年(1911年)建起了林家大厝,大厝建好后,便在大厅挂上这幅对联。当时除了林家大厝,林家在如今西街泉州影剧院附近、基督教泉西堂对面均有房产。
记载林家祖训的原对联。(资料图)
林校长说,如今林氏古厝内有一副复制的对联,不过原对联的上联“休声贻我后”改成了“作声始我后”,下联的“文采”改成了“文彩”,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因为“休声贻我后”即“美好的名声留给我的后人”,与下联“文采耀人前”对应。林校长说,曾祖父当年在古城很有声望,最近才知道,祖母粘甘娟是台魁巷金国皇族后裔粘氏的女儿。记得小时候每到过年,一家人会去台魁巷粘家拜年。
父亲更名成为家族转折点
2017年,林家8个兄弟姐妹和家属在天安门前合影。前排为林家姐妹和妯娌,后排左二是林祖赓,左四是林祖乙。
到了祖父林祈安这一代,林家生意开始败落,附近的房产先后变卖,但占地900多平方米的林家大厝一直保存下来。祖父英年早逝,留下两个儿子,林家生活变得艰难。由于是长子长孙,父亲林兴起想起祖训,既然祖辈都是经营生意的儒商,“以忠孝休声流传给后辈“,那后人何不按照祖训,以“诗书文采“来教书育人?于是决定“以教育为志”,改名为“林志育”,从《星光日报》的代理改行成了小学教师。这次改名,成了林家的一个转折点。
林校长回忆说,父亲林志育毕业于培元中学,母亲翁淑荣毕业于培英女中,是安溪人,也是小学教师。父母在艰难的生活中养育8个孩子,并让每个孩子都学有所成,实在难得。
新中国成立前,担任培元小学教师的林志育并没有长期固定的工作场所。当年生源有限,而且老百姓普遍贫困,除了在泉州外,林志育大部分时间都在泉州各乡镇任教,经常是在一个乡镇教学一两年,无法招生后,再换一个乡镇继续教学。林校长小时候跟父亲辗转各地,由于生活艰辛,没办法正常上学,白天在学校帮忙做校务,到了晚上父亲便单独辅导他。他先后在西隅小学、升文小学断断续续读过几个学期,初中时仍然无法正常上学,有时要休学去劳动赚学费,再去上学。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林校长才有机会以优异成绩考上公费的培元中学,1952年毕业后考入厦大化学系。
读书是难得的享受
2017年,厦大为林祖赓教授颁发的厦门大学最高荣誉奖——“南强杰出贡献奖“。
林家八兄妹中,包括四男四女,长子林祖乙是原中国交通部副部长,二子林祖赓是厦门大学原校长,三子林志成是湖南大学化学系系主任、教授,四子翁志恩是高级工程师;女儿们也在教育、医学、科技等行业崭露头角、各有建树。一个普通的西街家庭,为何能为国家培养这么多优秀人才?
林校长说,兄弟姐妹之所以读书有成,和家庭教育、生活环境是分不开的。当时父亲是小学教师,母亲辞职后专门在家料理家务、教育小孩。一家10口人的生活,靠父亲的收入显然捉襟见肘,更何况当年学生没钱交学费,通常拿家中的谷子、地瓜来充当学费。记得小时候他从南安背着父亲发的粮食回西街,因为公路太远,还是小学生的他早上背着粮食爬过一座山,晚上才从北门回家。白天兄弟姐妹基本都在帮忙干活,捡柴火、抓田螺、拾谷穗,还到菜市场捡菜叶回来养兔子,生活艰辛,等晚上有时间坐下来读书,简直是生活中难得的享受,无不如饥似渴地学习。至今想来,从某种意义来说,穷也有穷的好处。
此外,除了父亲的悉心教导,母亲也有两个让子女们受益终身的教育理念:其一是注重“德智体美劳”的“劳”,认为子女必须参加劳动,在劳动中认识生活,好逸恶劳终将一事无成。另一点是鼓励子女独立自强。在闽南传统观念中,许多家长都希望孩子留在身边,即使考上名牌大学,也要求回家发展。母亲很开明,认为子女应该志在四方,即使年老后和保姆在泉州生活,也对子女在外地事业有成感到很满足。
林校长夫妇合影。
老厝新业态重焕生机
这是林家大厝修复前的样子。(王柏峰/摄)
林家大厝修复前,从院中看向大门的情形。(王柏峰/摄)
如今林家大厝内的木偶戏台。
由于子女均在外地,林家大厝长期无人打理,逐渐坍塌荒废,4年前,经过重新整修,如今已焕发生机。据如今林家大院的林店长介绍,当年新业主接手大厝后,经协商保留“林家大院”名称,并四处收集老厝翻新时留下的旧砖瓦,加入一些江南园林景观设置,尽量按大厝原样进行修复。此外,又添置许多业主收藏的老物件,整体风格显得古朴自然。大厝有三进,一进内有关于林家大厝的介绍,二进设有闽南特色的餐饮服务,三进则设有木偶戏台,平时有泉州木偶戏、南音等非遗文化展示,新的业态呈现出勃勃生机,成为古城西街一个经典的网红打卡点。
厅堂上挂着厦大美术系副教授为林家题写的“书香门第”,两侧是复制的祖训对联。
在大厝内随处可见的老物件中,可以领略闽南传统味道。
大厝内设置的小桥流水景观。
小院中还有一只百年石龟,守望这座人才辈出的西街大厝。
策划:许志荣
文图:王了
来源:泉州网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