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粮食产能支持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粮食领域呈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特征,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个别品种供求失衡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提升粮食产能支持农民增收?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提升粮食产能支持农民增收(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势在必行)

提升粮食产能支持农民增收

当前我国粮食领域呈现阶段性结构性过剩特征,供给与需求不对称,个别品种供求失衡。推进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是提升粮食产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产量实现“十二连增”,预计201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4年超过6亿吨。粮食连年丰收、粮源充裕,粮油产品数量充足品种多样,但还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换代的新要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质量的改善,更加注重粮食产品的营养、健康、绿色、安全。在传统粗放的粮食产业经济发展相对低迷,利润水平下降,有的甚至处于亏损状态的情况下,一些以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品牌化的粮食加工企业发展势头较好,经济效益水平相对较高。

面对市场需求的变化,我国粮食产业发展虽然尚处困境,但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我国粮食产业要提高经济效益,既需要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发展、提质增效,在提升粮食产品市场竞争力上下功夫,也需要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市场运行机制上下功夫。

首先,要积极稳步推进粮食规模化经营。粮食是一种供给弹性大、需求弹性小的商品,当粮食市场价格略有增加时,粮食的供给数量就可能增加很多,而粮食的需求减少较小;反之,当粮食的市场价格略有减少时,粮食的供给数量就可能下降很多,而粮食的需求增加较少。有效解决粮食供给对粮食需求反应滞后的途径之一,就是粮食产品经营走规模化经营的道路。在生产环节,加强粮食种植基地建设,采取土地入股、生产合作、公司带动等方式,逐步改变目前一家一户小农生产的传统粮食生产经营模式,扩大粮食生产经营规模,提高粮食生产效率,降低单位粮食生产成本。在流通环节,创新完善粮食收储管理模式,建立粮食收储烘干加工服务中心,为农民提供及时烘干服务,提高粮食保质保鲜能力。同时,要积极发展粮食的多种经营,创新经营模式,发展“互联网 粮食”等新业态,引导农业经营主体将产业链延伸至农业技术服务、物流、加工、养老和观光旅游等领域,发展休闲农业和体验经济。

其次,要依靠科技创新提升粮食营养品质。粮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是说粮食的需求出了问题,而是粮食供给的产品不适应消费需求,需要靠科技创新调整结构。通过技术创新,推进“粮头食尾”的转化。把“营养、健康,好吃、吃好”作为发展目标,积极促进米面等深加工食品发展,开发丰富多样的米面产品,满足人们不同层次的多样化需求。在粮食产品营养健康品质上下功夫,细化粮食产品类别,减少营养损失,引导健康消费。需要优化工艺参数,合理控制加工精度,树立健康消费观念,改变片面追求“精”“细”“白”的过度消费倾向。改进生产工艺,减少稻米抛光次数,淘汰粮食加工业的落后产能。强化源头管理,加快推进粮食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粮食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与预警体系建设,提高粮食质量安全水平。

第三,要完善粮食市场化运作机制。从国际经验看,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粮食产业发展采取了支持保护政策措施,但是粮食市场化改革取向是提高粮食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当前急需解决的就是在完善玉米临时收储政策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小麦、稻谷等口粮价格形成机制。强化市场机制的作用,形成合理的国内外粮食价格联系机制,改变“稻强米弱”“麦强粉弱”现象。在试点棉花、大豆目标价格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口粮价格与保险、成本、补贴及国际市场价格联动的国内粮食支持保护政策体系。完善粮食收储吞吐调节机制,综合考虑库存粮食结构、品质和市场需求等情况,灵活运用竞价销售、定向销售、邀标销售、轮换销售等多种方式,合理确定销售价格,科学安排库存销售进度和次序。

当然,粮食市场化运作离不开企业主体。要积极推广全产业链发展模式,培育一批集粮食生产、仓储、物流、加工、贸易于一体的综合性企业集团;突出比较优势,打造一批“高精尖”专业化企业集团。大力培育领军型产业集团,形成“走出去”合力,积极参与国际粮食分工和产业链再造,提升国际粮食市场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作者为国家粮食局粮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