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昌泸山康养中心(四川凉山西昌候鸟式养老)

封面新闻记者 罗石芊

今年,是张富国和妻子在外地过冬养老的第五年。每年10月下旬,两位老人便会从成都出发,来到凉山州西昌市度过整个冬天。直到次年4月天气回暖时,两位老人再回到成都。

近年来,像张富国夫妇这样选择异地过冬的老人,在攀西地区并不少见。他们的这种生活方式,如同每年到温暖地区过冬的候鸟,因此也被称为“候鸟式养老”。

这些年来,在“候鸟式养老”的背后,“栖息地”选择的标准是什么?背后蕴含了怎样的发展逻辑?发展的困境又有哪些?2月9日,封面新闻记者走访了西昌的康养中心,和一些“候鸟老人”们谈了谈,了解“候鸟式养老”背后的发展故事。

西昌泸山康养中心(四川凉山西昌候鸟式养老)(1)

康养产业业态逐渐丰富

“栖息地”的选择

“候鸟老人”们选择到四川攀西地区过冬,主要源于自然条件的优越。凭借着充足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早在十多年前,攀西地区就吸引着不少老年人在冬天前来康养过冬。

2018年,退休的张富国和妻子决定每年去到更暖和的地方过冬。再三考量后,两位老人决定将“栖息地”选在西昌。

“气候好、空气好、阳光好,对我的呼吸道疾病恢复有帮助。”谈及选择的原因,张富国强调了自然条件的重要性。

一开始,张富国夫妇在邛海边定下了一间农家乐的房间,并以长居协议价住了下来。那年,两人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往年常见的一些病痛也没有犯。第二年夏天,当张富国再次提出要去到西昌过冬时,儿子决定在西昌为父母买下一套二手房。这一次,两位老人在这里住了半年。

并不是所有老人过冬都会投入较高的成本,今年89岁的张爷爷也选择到西昌过冬,入住的是当地的一家康养中心。

今年是张爷爷和老伴住进西昌邛海康旅人家的第四年。冬去春来,两位老人每年要在这里住上大约4个月。除了关心空气、气候等自然条件,二老更图“方便”。“康养中心会更加方便,吃喝住行都有安排,不用操心生活。”张爷爷说。

同样从成都赶来的谭先生夫妇,正准备为父母寻找一个能长期过冬的住所,他们更加关注住房的安全性、配套设施的完善性。“作为子女,肯定是以老人的安全为第一位,这个也是我们考虑的重点。”谭先生说,除此以外,设施的完善性和服务质量,也是他们考虑的方面。

西昌泸山康养中心(四川凉山西昌候鸟式养老)(2)

康养中心内的医疗设施因诸多原因难以维持

“康养人”的尝试

近年来,在老龄化进程下,银发经济逐渐走入大众视野,除了对中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新挑战,阳光康养产业开始成为“朝阳产业”,“候鸟式养老”逐渐成了养老行业的新风尚。

有着优质自然资源的攀西地区,不少县市都想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凉山州的西昌市、德昌县,攀枝花市的米易县等地纷纷提出阳光康养的概念,想吸引更多的“候鸟”前来过冬。

2017年,西昌市邛海国际康养服务有限责任公司(下文简称:邛海康旅人家)董事长刘永梅看到了这个“朝阳产业”。当时,在西昌并没有一家可供参考的康养企业 。怎么做康养?她只能靠摸索。

“一开始我还是和普通民宿服务内容一样,做住宿和早餐。但我更强调精品。”刘永梅说,2017年国庆黄金周,开业不到两个月的邛海康旅人家迎来第一波接待小高峰。

但刘永梅并没有“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她知道,只有差异化,才会有持续的客源。“我们与康养民宿最大的区别在于,我们有自己的文化活动。”在刘永梅看来,康养文化一直是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由于来康养的主要是老年人,没有家人的陪伴,我们就要让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刘永梅第一个引进的项目是篝火晚会,受到老人的热捧后,卡拉OK、康养文化沙龙、文化大舞台等活动络绎不绝,留下了不少回头客。

在像刘永梅一样的“康养人”不断探索下,如今,当地康养产业的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康养地产、康养民宿、养老机构、集约化康养 产业等业态不断壮大,但不同业态也有区别。“投入回报最大的可能是康养地产;康养民宿虽然成本小,回报算下来也不会太高;养老机构更需要找到专业的护工;而集约化康养 产业也不太容易有高回报,因为算下来投入成本很大。”刘永梅分析道。

西昌泸山康养中心(四川凉山西昌候鸟式养老)(3)

康养中心提供的食宿让老人们感到方便

医疗或成康养产业发展瓶颈

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65岁及以上年龄人口有1.9亿,占全部人口的比重达到13.5%。“候鸟式养老”模式,正日渐成为众多老人的“新宠”,康养产业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

在西昌,前来康养过冬的“候鸟老人”越来越多。安宁河谷旁,越来越多的民宿打上了康养的名号。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一产业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

“目前发展最大的瓶颈就是医疗设施。”刘永梅分析认为,康养产业要想实现规模化,需要有较为健全的医疗设施,“与养老院居住的老人大多不同,来康养的老人大多数只是有一些基础性疾病,生活完全是可以自理的,但免不了,可能会突发一些疾病。”

一开始,刘永梅尝试过与几家公立医院和私立医院合作。“当时为了方便老人看病,我们还专门设立了小的诊所,有医生坐班。”刘永梅说,但由于人工成本高、需求不稳定、医保刷卡不方便等原因,康养医疗一直没能有效开展。

据刘永梅了解,同样的问题,也不仅只出现在康养中心,在养老院、康养民宿等机构中,医疗缺失的问题依旧存在。

在记者走访过程中发现,在一些康养民宿中,并没有配备专业的医疗设施和医护人员。“如果老人生病比较严重,我们只能帮忙送到医院。”

据西昌市某养老机构工作人员透露,目前该机构内并没有设置医生,只有护士。护工年龄在30-50岁,并非专业医护。

康养产业的未来之路

在谭先生看来,“候鸟式养老”背后,除了体现的是老年人对提升幸福感的追求,也体现出康养产业的不断完善。

2022年11月22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印发《安宁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2022—2035年)》,指出未来安宁河流域将围绕“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目标定位。将康养和旅游结合,未来攀西还将吸引更多的“候鸟老人”。

2022年12月31日,凉山州人民政府印发《凉山州“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下文称《规划》)。规划中,对“建设国际阳光康养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提出了更加明确细分的方向。

《规划》指出,凉山州将打造“大凉山”康养度假旅游品牌,深挖温泉疗养、阳光休闲,增加大凉山康养旅游市场的覆盖面,推进品牌的国际化。在德昌、会理、会东、宁南、普格、越西、冕宁、甘洛等地结合当地特色旅游资源建设康养度假旅游区。

此外,凉山州还将探索开展水电旅游示范项目建设,构建水电开发与康养旅游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并培养引进一批旅游康养方面的专业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蓝图绘就,康养人也充满信心。刘永梅这次依旧站在风口,但她心里有了新的计划,她要在康养道路上深耕。

“我想做一个小而精的康养产业,在康养文化、住宿品质等方面继续深入做下去,只有做精品,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刘永梅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