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姓氏而改变的搞笑名字(你的姓或名原来这么有趣)
中学历史课上,老师给我们讲过一个对联,至今记忆犹新。说燕王朱棣对是否起兵夺侄子皇位之事一直犹豫不决,一日天气甚寒,燕王出了一对子让下面人对:“天寒地冻,水无一点不成冰”,他的师爷姚广孝应声答道:“国乱民愁,王不出头谁是主”燕王大喜,于是决定起兵靖难。
王,《说文解字》是这样释义的: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
天地人为三才,可见为王者,当为经天纬地之才,否则何以服众?一竖表示以一贯之,但它上下又都没有出头,说明虽然承天接地,囿限于人世间,它的字义显然就是在人世间主宰一切。
在《 现代汉语词典》里,王有七种意思之多,一是君王,最高统治者,如君王、国王、女王;二是封建社会的最高爵位,如王爵、王侯。三是首领、头目,如占山为王、擒贼先擒王;四是同类中居首位的特别大的,如蜂王、蚁王,花中之王;五是指辈分高,如王父(祖父)、王母(祖母);六是指最强的,如王牌。七是指姓。另还有动词,读wàng,古代指统治者谓以仁义取得天下,如王天下。
从这里可以看出,虽然都是王,但王也是有层次的。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王为了争夺霸主的地位,不惜干戈相向、流血千里,后来秦始皇统一六国,从王升级到皇帝,成了至高无上、主宰一切的“王”。燕王朱棣应该属于王侯级别的,还不是大明王朝的最高统治者,所以他要出头,他要做主,他就得起兵。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师之滨莫非王臣”,王,就是这么霸气。和王组成的词语也自然沾染一些王者风范,让人不敢小觑。公子王孙、王侯将相、混世魔王、天王老子、王公贵戚、敌王所忾、独立王国、王者归来。
老外也喜欢称王,据传当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在一次所谓的“议和会议”中,一个自称中国通的洋鬼子趾高气扬地出一上联:琴瑟琵琶八大王。没想到清政府官员打仗不行,谈判不行,但玩文字游戏却是一流,当即对出“魑魅魍魉四小鬼”,算是精神上扬眉吐气。
王也有亲和的一面,比如姓氏里的王。一声“老王”,立即拉近谈话者的距离,小王更是小学数学题里出镜率最高的人名。在百家姓里,王姓虽然排名第八,但是中国第一大姓。最见气象的“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其中“王谢”指的就是东晋时的王导和谢安,左右朝廷的两姓豪门望族。王导是东晋初年的宰相,权势显赫,威震朝野,当时有“王与马(指晋帝司马氏)共天下”的歌谣。
望族大姓,子孙后代自然能受良好的教育。所以王姓名人辈出,俯拾即是。有神仙王子乔、政治家王莽、王导、王安石;大儒王通,诗人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书法家王导、王羲之、王献之(一家三口);画家有王冕;戏曲家有王实甫;思想家、哲学家、军事家有王阳明;全真教教主是王重阳;还有落雁之貌的美女王昭君。随便拿出几个,都是响当当的人物。
有个成语叫王佐之才,有人曾经问过我,王佐是谁呀?怎么没听过他的典故。呵呵,“王佐”不是人,是一句倒置的话,按现在的理解应该是“佐王”,就是有辅佐君王的才干。
王姓还有两个屌丝名人,一个是王婆,一个是王二。王婆以卖瓜自卖自夸而闻名,王二的名头略逊色于张三李四,据说是个笨贼,偷了人家三百两银子,怕人怀疑,于是在埋赃款的地方立牌子留字:此地无银三百两,不时对门王小二。”王姓人太多,出点奇葩也是天经地义。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答案自然是否定的,成则王败则寇。占山为王、称王称霸,弄不好就得霸王别姬,留一曲英雄气短、儿女情长的悲歌。对普通百姓来说,王侯将相、公子王孙距离自己太远,但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内做个佼佼者,弄出一点王者气象,还是可望可及的,比如做豆浆的可以做成永和大王,种西瓜的、种草莓的可以做成西瓜大王、草莓大王。单位有位司炉工,控制火候技术炉火纯青,被大家誉为“炉王”。
这么说,我们每个人都有王者的潜能,不以武力王(wàng)天下,且凭智力王(wàng)专业,做最好的自己。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