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庭教育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1)

【康红舒专栏】

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

原创作者|康红舒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物质生活越来越优裕,但随之而来的,却感觉到社会逐渐弥漫着精神贫穷,因为好像有一种非常贵重的东西在不断的丧失,那就是公德。

看看一些社会现象:老人艰难地做点小生意,却碰到有人故意用假钱来套真钱;做生意的卖假货,缺斤少两;公交上抢位子,破口大骂;公众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肆意破坏公物;出去旅游乱扔垃圾,乱刻乱画;还有开车随意变道,不讲规矩;更有拐卖妇女儿童,为一己私利而致人伤残的……

正所谓人世浮华,皆难安分,专尚奢靡,喜爱钻营。

人与人之间缺了厚道,少了情感,没了宽容,更多的是焦躁、算计,根本就利己,排他。

当下流行一句话,就是不讲武德,其实就是没有公德心,公德缺失。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2)

公德,是指有关社会公众的安宁和幸福的行为。包括文明礼貌、助人为乐、爱护公物、保护环境、遵纪守法、遵守规则等。

社会公德关系你我他,关系整个社会和国家。遵守社会公德是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的最基本要求,也是维护社会公共生活正常秩序的必要条件。

看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看经济发展水平,而是看国民的公德水准。一个国家越文明,国民对公德的自觉自律的程度就越高,而一个国家的国民不遵守公德,甚至践踏公德,那么,这个国家文明程度就非常低。

我国是个文明古国,但自从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特别是南巡之后,确立了以经济改革发展为中心,中国的经济突飞猛进,人民的生活水涨船高。可随之而来的,却是公德的不断丧失,政府、社会、人们都以经济为中心,人心向利,不再向德。

因为如果一切都以经济为杠杆的话,衡量一个地方政府政绩,衡量一个人的成功标准,就是数字,钱的数字,而社会的精神文明和人的精神文明,则默然退场。更何况,公德不是法律,一个人为了私利而不讲公德,对他则没有损失的。于是,社会慢慢趋向于逐利,公德意识越来越淡薄。

而在中国古代,曾是世界灿烂的文明国度。特别是唐宋,君仁臣忠,政府开明,民风淳朴,留有“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佳话。诗词文化、科技艺术竞相绽放。人们安居乐业,社会以品论人,祥和安宁。

就算在解放初期,我们一穷二白,生活贫困,但人们还是乐贫安道,遵规守纪,待人以礼,以互助为乐,不欺,不骗,不诈。那时,快乐很单纯,幸福很简单。

因为人们心中有公德,人人崇尚文明。

唯有约定俗成,才能自觉遵守;唯有相沿成习,才有良序公俗,我们才配谈文明。

经济发展的同时,公德教育更要跟上,否则得不偿失!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3)

常听闻有人被骗,有物被偷;常听闻为了财产兄弟姐妹成仇;常听闻父母辛苦养育子女成才,却无人养老;常听闻满街巷皆谈赚钱生财之道……

为官的汲汲追求名、利、色,为民的戚戚于碎银几两。人性中充满了自私、贪婪、虚假和狡诈,而人与人之间,彰显出各种恶,特别是占人便宜,为难可以为难的人。

这都是公德丧失的影响,公德不在的后果。

也常听闻有人一直资助贫困老人小孩,解人危难;常听闻义勇救人、护人周全;常听闻一心为公,舍身为民;常听闻有给雨中怀抱幼子、踉跄而行的妇女一把伞、给晚回下学的孩子留一盏灯……

心有善良,公德昭昭,世间多几份温暖和光明。

无公德,世间自会混乱;有公德,人们各司其职,自安其分,社会友爱昌明。

我们呼唤公德,我们急需公德回归。

社会,用法制管理,但人心,却要公德滋养。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4)

我眼前有时会浮现这样的画面:对父母曾经不孝的孩子突然痛悟,在大雨中奔跑嘶吼;经常横行乡邻、欺行霸市的人遭遇人生之沉浮,从此觉知因果,变身良驯;一生钻营投机的浪子终受启迪,甘愿日诵经卷、忏悔发愿;而疲倦的世人则喜欢小雨霏霏,或漫天飘雪,那份世界的清静里,无纷纷扰扰,尘嚣耳目,带来一份心灵的宁静自在。

一切都来自心灵。

中国有三大教:儒、道、佛。儒家崇尚仁义礼智信,宣扬积极进取、建功立业的入世观,道家崇尚淡名利、守本分、求自然、修养德,宣扬顺其自然、自我完善的出世观,佛家崇尚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戒贪戒欲、超脱安定,宣扬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大爱观。

再看国外的基督教,宣扬无私大爱,神爱世人的福音。每周末教民都会来教堂听读经讲道,然后忏悔自己所犯下的罪过,祈求耶稣宽恕。

这些都是世人的信仰,也是对自己身心的修养。

世人皆凡民,以赤裸之身来于世上,身心都会经常蒙上灰尘,日渐脏污,所以要定时清扫,常常拂拭。

只有干净宁和的心,才会放慢自己的脚步,不汲汲于名利,听得鸟叫,闻得花香,看得白云,感受清风,才能真正拥抱人间的情爱欢乐,才能享受当下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生活。

静心修身,心有信仰,当从公德修起,公德就是信仰和身心修养的基础。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5)

国家想要文明,社会想要安宁,就要加强社会公德教育,立公德,修公德,使公德深入人心,使公德行于日常。

那么,如何进行社会公德教育呢?

1、国家政府要担当公德教育之责。一个国家,首先要以百姓为天,只有造福百姓的政府才是有担当的政府,才能打造社会良好风气,树立社会公德,大力倡导,积极引导。

2、制定完善的公德教育体系,并建立监督和评价机制。树立典型,使公德进入人们生活,使公德深入人心。

3、建立新型公德立人机制。在择人用人方面,以德为美,以品为上,引导人们自立、自尊、自爱,从而爱人、尊人、助人。

4、从小抓公德教育。从家庭到学校,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普世观,平等、博爱、自立,要常修慈爱之心、是非之心、礼让之心,羞恶之心,内心安宁富足,不苟求,不私贪,培养良好公德,让公德滋养美好人性。只有每个人都焕发人性的光辉,这个社会才会温暖、安康、美好。

5、把公德作为考核标准。从上至下,从官到民,都以公德为镜,工作考核以公德为主要内容,德上者提拔,德下者辞退。把公德推行从政府之责分解为人人之责。

只有树立起社会公德,从建立制度→营造风气→形成习惯,公德自在人心,一个社会才会海清河晏,人们才会安居乐业,才会有真正的快乐和幸福。

作者简介:康红舒(1974——),男,汉,本科,副高,阳光教育集团,校长。研究方向:教育管理。

(本文为康红舒校长原创投稿)

关于家庭教育立法基本问题的思考(不得不谈谈社会公德教育)(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