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孔乙己社会的凉薄)

前段时间,有人拿朱自清先生《背影》一文中的话来打趣,"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好友之间相互打趣自然是无伤大雅。但又有人说道:"你可知迂腐二字用哪句话最合适。"这时候好友摇头,那人便接着说:"你懂回字的四种写法。"这便令我万般不解,后来好友说这出自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我便反复研读此文,以寻求鲁迅先生笔下的那个"孔乙己"。

鲁迅的学生孙伏园在谈及本文的时候,说道:"作者的主要用意,是在描写一般社会对于苦人的凉薄。"反复咀嚼以后,我便觉得《孔乙己》并非简单地描绘一个病态的社会或者国家,而是在描绘一个知识分子所受的凉薄。孔乙己的悲哀缩影着时代的悲哀,人的悲哀。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孔乙己社会的凉薄)(1)

中国的历史上熟悉的也有"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还不包括两汉,先秦同三国各个时代。每个朝代都有令人悲哀的时期,那就是社会陷入无穷无尽的苦痛和黑暗。同每个王朝的没落时期一样,《孔乙己》的时代也是处在清王朝没落之后的几年内。从隋唐时期起,科举制度就在中国这片土地上延续了两千余年,虽说打破了隋唐以前选拔人才的各类制度,但也出现了弊端。各类学子秉持"学而优则仕"的想法,通过科举制度的选拔进入仕途。入仕成为历朝历代大部分学子的唯一人生理想,到了清朝所流行的八股文又紧固学子的思想,变得愈加腐朽,愈加悲哀。

《孔乙己》此文的主人公是孔乙己,鲁迅在借用小伙计的口吻叙述故事的同时描绘他眼中的孔乙己:

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

作者在表现孔乙己的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两点,一是文中频繁出现的"长衫"。所谓长衫就是汉人在长袍的基础上改动而成,清期的一类服饰。在清朝,也以长衫和短衫作为身份的象征。短衫代表贫苦的底层人民,长衫代表社会上流或者知识分子。这里的孔乙己并非属于前者,而是属于后者的知识分子。二是作为底层身份的贫苦,按常理来说,人靠衣服马靠鞍,一个平常人尚且会注意自身的形象,何况一个知识分子。所以说出现文中"脏,破,没洗"的形象大抵是因为过于贫苦,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已经不在关心维护自身的形象,而是在社会最底层捡拾一条性命。

这和当时的社会境况是有莫大的关系,当时正值辛亥革命后,推翻清王朝,本应取得社会解放,思想的解放。但袁世凯借机复辟,在袁世凯死后,各地军阀纷纷崛起,派系之间的混战,屡见不鲜。社会动荡,人民流离失所。这个时代似乎又回到了群雄逐鹿的时代,在这个背景中,连学习古人之风都难以做到,更别说延续圣人之学。所以造就孔乙己悲哀的人物形象时,是因为这个薄凉的社会。

在我看来,薄凉的社会环境显然是一个较大的因素,而在这种环境中生活的其他人也难以独善其身。对孔乙己的笔墨占据文章的极大篇幅,剩下的便以小伙计的视野展开,其中有吃酒的人和店铺内的人对孔乙己极尽嘲笑: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

文中这段描写孔乙己进店的时候,用的是"一到"这个时态词,好像所有人的笑和孔乙己进店是一瞬之间。如此看来,这些吃酒的人并非是第一次嘲笑孔乙己,而是这样的事情已经不知做了几次,才如此熟悉。孔乙己在对新伤没做辩解之后,吃酒的人反倒不依不饶,一定要将他的"丑行"揭露在众人的面前。这种事情如果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打趣逗乐的话,但说这句话的不过也是"短衣帮",而受用者依然是处于下层地位的人,用别人的伤痛去进行打趣,这显然是病态的。

对于孔乙己的嘲笑就像是抓住藤就顺出瓜,吃酒的人竭尽所能势必让孔乙己陷入众人的嘲笑:

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认识字么?"孔乙己看着问他的人,显出不屑置辩的神气。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

人的凉薄原不是天生的,只是习惯凉薄的生活。"短衣帮"的人本也是社会的底层人,本来应该对同阶级的人有着同情。不知是因为沦落底层的时间久了,还是为了在这无趣的生活中找一点乐子,便选择孔乙己作为建立快乐的对象。以"短衣帮"的受知程度来说,写好名字尚且不容易,便认为其余人皆是这种受知水平。可以说孔乙己是他们这群人中稍有学识的人,以自身的不足去嘲笑,别人不予反驳,便用更加苛刻的言语去嘲笑。这是人性的悲哀,人性的凉薄。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孔乙己社会的凉薄)(2)

其次,作者在文中一共表现出两次快活的空气:

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接连便是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他们便接着说道,"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嘴里说些话;这回可是全是之乎者也之类,一些不懂了。在这时候,众人也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上文的第一次快活的空气出现在吃酒人说孔乙己偷书,第二次是嘲笑孔乙己未考取功名。在孔乙己的心里,他是一个读书人。对于读书人来说,没有"偷"的说法,所以孔乙己宁可万般狡辩也要维护他心中读书人的最后一点骨气。对于大多数看众而言,或许只看见孔乙己被揭穿的落魄或是他万般狡辩的丑剧,而我却觉得这是一个底层读书人的无奈。不仅是受这个社会的毒害,还要受到所有酒客的嘲笑,以孔乙己的痛苦成为他们的笑柄。所谓读书人,读书和识字自是最基础的功底,但酒客在以此打趣的时候,孔乙己只想向众人展示出他这个读书人的名头并不是虚假的。类似"之乎者也"的词也只是孔乙己借以反驳众位嘲笑者的符号,仅仅说他迂腐,我觉得未免过于片面。在考虑到孔乙己自身的迂腐时,也应该考虑众位嘲笑者在孔乙己这个底层读书人面前展示的薄凉。

孔乙己是一个可悲的人(孔乙己社会的凉薄)(3)

环顾全文,就孔乙己的个人经历而言,源于他的本性"好吃懒做",这样的人本是没有多余的同情。但对于孔乙己,我却不能忍下心对他不闻不问,因为我知道,他身上的悲哀除了有自身的原因,还带着一个社会的薄凉,人的薄凉。以至于后文对孔乙己消失的描写:

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此时已经聚集了几个人,便和掌柜都笑了。我温了酒,端出去,放在门槛上。他从破衣袋里摸出四文大钱,放在我手里,见他满手是泥,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不一会,他喝完酒,便又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孔乙己的命运似乎早已经敲定,对于他而言,悄无声息的离去或许是最好的结局。只是这个人物逝去再增加了几分凄凉,他于嘲笑中而生,在嘲笑中落幕。在鲁迅先生笔下,孔乙己算不上是最悲惨的,但绝对算的上是所受薄凉最大的。最悲情的一幕不是因为身处底层的知识分子被打断双腿,而是因为在嘲笑中被截断精神的双腿而死去。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孔乙己和其他悲剧性人物一样,没有享受过一丝一缕温暖的阳光,但他不曾将一丝不悦诉诸于孩子,还将为数不多的豆子分享孩子。社会没有报之以温柔,而他也只有无声的恳求,和无声的死去。

孔乙己的悲哀在文中被展现出来。每个人对于整个世界来说,虽说是微不足道,但我认为每个微不足道的人物都有他的闪光点。一个底层读书人的迂腐和善良都集合在此,圣人之学本是为教化世人,但社会混沌,谁能用圣学去拯救世人?如果说一个社会走向薄凉的开始,那必定是人性的薄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