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1984(毛骨悚然的寒意)
《1984》是一本政治寓言类作品,也是一本政治预言性质的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恐怖到窒息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解读1984?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解读1984
《1984》是一本政治寓言类作品,也是一本政治预言性质的小说。小说刻画了一个恐怖到窒息的,以追逐权力为最终目标的假想的极权主义社会。
这个社会窥视人们的隐私,控制人们的行为,通过保持对老大哥的个人崇拜和对政治敌人的仇恨来维持社会的稳定。
极权发生在独立思考尚未成熟的地方,有些人想让大众的思维局限于一种稳定的模式,于是得到所谓的主流思维。
在推崇独立思考的今天,这是《1984》让人感到悲哀的地方,
作为局外人,你不禁发问:“这些人,真的愿意这样吗?”你当然希望他们的回答是”不“,但奥威尔明确的告诉你:”是的,并且心甘情愿,甘之若饴。”
我懂得方法,我不懂得原因
思维本身并没有什么值得褒奖的地方,但思维可能是为了唤醒什么人,也可能是为了不使自己成为迷茫无知的一份子。
“战争即和平,自由即奴役,无知即力量。”
这是英社贯穿全书的口号。
对于战争的态度最最近乎理智性的是那些争夺地区的附属国人民。在他们看来,战争无非是一场持续不断的灾祸,像潮汐一样在他们身上淹过去又淹过来。哪一方得胜对他们毫无相干。他们只知道改朝换代不过是为新的主子干以前一样的活。在我们的社会里,最掌握实际情况的人也是最不根据实际看待世界的人。总的来说,了解越多,错觉越大;人越聪明,神智越不清醒。
那些无知的人们,当他们不知道自己所处环境的悲哀,他们就会很愉快乐观,充满力量。
在小说里,真理部制造谎言,和平部制造战争,富裕部制造饥荒。
根本不需要举出制造谎言的实际例子,光是这几个名称就足以说明一切。
那么,书中连年的战争从何而来?其实战争不是实质,恐慌才是关键。这种恐慌催生普通大众对“真理”的强烈依赖,于是“老大哥”这一代表权威与和平的形象才难在民众中树立起来。恐慌是极权的衣食父母,没有恐慌,极权就没有市场。为了制造恐慌,浪费几枚和平部的炮弹,随便死掉几条无产者的命,也不算什么。
为了避免有人在战争中依然能够保持清醒,从真实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推理,认清本质,真理部抹掉了一切历史的痕迹。倘若还有人质疑,那么友爱部便会从外到内击溃他的灵魂,使其成为英社彻底的臣服者,无论是从精神还是从肉体。如此一来,繁重的税务便可落到无产者的肩头而不受任何阻碍,统治者便有足够的资金来奖励效忠的支持者,如此,便可形成社会的闭环。
在这一闭环中,盲从者臣服于恐慌,聪明者臣服于淫威,而真正有勇气的人,将臣服于自己人性的弱点。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角温斯顿的每一天都处于精神崩溃的边缘,却又不得不在电幕面前装作一副安详”的神情以避免思想警察的注意。他不被允许有任何思考,但实际上他并没有间断过思考,这与其说是一种斗争精神,倒不如理解为一种人性本能的释放。只可惜,这样的释放并没有激起他心中的水花。于是,故事开始起伏,温斯顿冒险进入无产者的地界,冒险租房,冒险和女主交往,直到他意识到,这样的冒险仍不能对现状产生任何影响,最后,他终于决定要彻底反抗世界。这一系列思想冲破禁锢的过程,使得几乎所有读者心潮澎湃,于是我们期待着,这样的极权社会将以某种方式迎来一次颠覆,但没有想到的是,主人公的命运却走向了深渊。
乔治奥威尔的作品带着别样的悲剧色彩,通俗来讲就是“死都死不痛快”,变态且压抑,甚至本应成为英雄的人也会跪在地上求饶。
其实,对任何人施加以如此的酷刑,其最后屈服的结果应该是必然的,那既然横竖都是一死,为何还有前面这个施加酷刑的过程。
奥勃良的解释是:我们需要每一个灵魂的真正臣服。
毁灭精神、摧残斗志,让反对的声音找不到立足之地。作为读者,除了绝望还是绝望。
同房被描述为对党的献祭;
无性婚姻却因所谓义务而必须生育;
以为遇到的同僚却将自己打入地牢。
于是,
坚定被殴打成了归顺
反抗被折磨成了妥协
对于温斯顿·史密斯来说,还有什么能比发自肺腑的相信2 2=5更可悲?
过去给抹掉了,而抹掉本身又被遗忘了。谎言便成了真话。
而这种悲剧从来没有停止过。
人们高喊着:“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真正目的也不过是希望自己成为王侯之种。
所以这真的是悲剧吗?也许是,也许不是。
这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没有人真正痛恨老大哥,只是痛恨自己为何不是老大哥。
老大哥在看着你的同时,你何尝不在看着老大哥。
王小波说:“不管怎么说,乌托邦和历史还有一点区别。前者未曾发生,后者我们已经身历。前者和实际相比只是形似,后者则不断重演,万变不离其宗。乔治奥威尔的噩梦在我们这里成真,是因为有些人以为生活就该是无智无性无趣。”
《1984》刻画的是一个架空的时代,但是这不代表它没有现实意义。
如果让我给这本书找到一个现实意义,我会说,这会是一声警示。
《1984》很压抑,我相信这是大部分人的直观感受。
是因为反抗者失败了吗?世界上多的是失败的反抗者。
是因为男女主人公没有一起走到最后吗?多少文学著作也拆散了它们的男女主角。
或许是我们一直以来坚信正确的事在作者笔下失败了,并且片甲不留。
保持思考的能力和表达的权利,形成独立的人格是我们目前应该努力去做的。
我想这也是《1984》至今依然被奉为经典的原因之一。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