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

中元节俗称鬼节、亡人节、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 )祭祖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与清明节、寒衣节并称为三大鬼节。它的产生可追溯到上古时代的祖灵崇拜以及相关时祭,节日形成于北魏时期,迄今已千年有余。节日习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灯、祀亡魂、焚纸锭、祭祀土地等。七月乃吉祥月、孝亲月,七月半是民间初秋庆贺丰收、酬谢大地的节日,有若干农作物成熟,民间按例要祀祖,用美味佳肴、时蔬果品等祭供,向祖先报告秋成,其文化核心是追怀先人、敬祖尽孝。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2)

送亡献饭 云晓立摄

七月十四、十五祭祖是流行于汉文化圈诸国以及海外华人地区的传统文化节日,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大节。

中华民族的岁时节令有所谓“三元”,古书记载:“道经以正月十五日为上元,七月十五日为中元,十月十五日为下元。”正月十五汉族称上元佳节(即元宵节),乃庆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称中元节,祭祀先人;十月十五称下元节,乃食寒食,纪念贤人。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3)

我国上古就有祭天、祭地和祭水的礼仪。《仪礼》的《觐礼》篇称:“祭天燔柴,祭山丘陵升,祭川沉,祭地瘗”。当然,古代祭祀天地水是皇帝的权利,庶民百姓只能祭祖。东汉时,张陵(一名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天师道),就以祭祀天、地、水三官,上三官手书作为道教徒请祷治病的方法。“其一上之天,着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谓之三官手书”。南北朝时天、地、水三官神和上、中、下三元神合二为一。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4)

民间最普遍的说法,天官大帝为尧,地官大帝为舜,水官大帝为禹。天官全称上元宫主一品九炁赐福天官曜灵元阳大帝紫微帝君(简称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隶属玉清境。由青黄白三气结成,总主诸天帝王。每逢正月十五日,即下人间,校定人之罪福。故称天官赐福。

地官全称中元二品七炁赦罪地官洞灵清虚大帝清灵帝君(简称中原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隶属上清境。由元洞混灵之气和极黄之精结成,总主五帝五岳诸地神仙。每逢七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赦罪,故称地官赦罪。

水官全称下元三品七炁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简称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隶属太清境。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故谓水官解厄。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5)

中元节为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赦罪之日。传说这一天,地府大开地域之门,放出全部鬼魂,让其后辈儿孙接回家享受香火供养,民间普遍进行祭祀鬼魂的活动。凡有新丧的人家,按例要上新坟,地方上一般也都要祭祀孤魂野鬼。所以,中元节是以祀鬼为中心的节日,系中国民间最大的祭祀节日之一。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6)

中元节是道教名称,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按照佛家的说法,阴历七月十五日这天,佛教徒举行“盂兰盆法会”,供奉佛祖和僧人,济度六道苦难众生,报谢父母养育慈爱之恩。盂兰盆是梵语。“盂兰”意思是“倒悬”,盆”的意思是“救器”,“盂兰盆”的意思是用来救倒悬痛苦的器物。衍生意为:用盆子装满百味五果,供养佛陀和僧侣,以拯救堕入地狱的苦难众生。

释迦牟尼佛有一重要弟子名唤目犍连(俗称目连),修持甚深,以神通著称。相传目连的母亲做了很多坏事,死后变成了饿鬼,目连看到后十分伤心,就运用法力将饭菜拿给母亲食用,可是饭一到母亲口边就化为焰灰。目连向释迦牟尼佛哭救。佛陀告诉他,必须集合众僧的力量,于每年七月中以百味五果,置于盆中,供养十方僧人,以此般功德,其母方能济度。目连依佛意行事,其母终得解脱。

据《佛祖统纪》记载,梁武帝时开始设坛举行盂兰盆法会。自此往后,历代帝王多遵佛制,兴盂兰盆会,以报答父母、祖先恩德。因此在中元节这天,一死一生,既可以寄托对逝去之人的哀思,又让人谨记父母的恩德。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7)

中元节原为农历七月十四(另一说七月十五 ),延续至今,不同地方的中元节已不再统一是七月十五这天,而是七月十一到七月十五。

腾冲中元节的习俗与国内其他地方出入较大,节期跨度达半月之久。一般是七月初二“接亡”(周年内有“新亡人”的初一“接亡”)。七月十三“送亡”(“新亡人”七月十二送)。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8)

“接亡”这天要准备较为丰盛的菜肴,供桌上方悬挂写满家族亡人名字的“亡单”,桌子两边摆上“亡秧(稻谷和豆子的幼苗,据说是给亡魂乘凉。腾北地区不用)”,中间摆一樽香炉,还要摆一些时鲜水果、茶酒糖食之类。“接亡”时,先是把大门打开,然后在门下烧一些黄钱、大锞,请门神为亡人放行。接亡者(通常为家中长者)一边念着亡人的名字,一边跨进大门,门后摆着洗脸水、毛巾、牙膏、牙刷等,让亡人洗去旅途尘埃和疲劳。有的人家要用茴香杆扎一板桥搭在大门槛上,供亡魂通过,意为“招亡回乡”。此后,每天早中晚三餐都要燃香、献饭、敬茶酒。这段时间腾冲人家每天都要有人在家“献亡”,费尽心思、变着花样的找一些好吃的给先人享用。有时全家去做客或上餐馆吃饭,都要带一些回去给亡人。遇到街子天,还会烧一些纸钱给亡人上街购物用。总之,就是努力招待好回家的亡魂,让他们心生欢喜,在阴司保佑后辈儿孙家安人吉、畜旺财兴、读书长进、幸福快乐。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9)

“送亡”仪式程序更为复杂,更为隆重,饭菜也更为丰盛,鸡鸭鱼肉、时蔬佳果、糕饼甜点、美酒香茶等等,凡是家中有的或有条件买到的无不应有尽有。“年年有个七月半,家家打包送出来”。 所有为亡人准备的“金银锞锭”都要用包(类似现在大信封)按不同亡人的名讳一一分别装好,写上“奉祀,孝×××(祭祀人姓名),恭逢中原令节秋祭之期,虔备金银锞锭,装束一包化奉,故×××(亡人名讳)一位正魂冥中收用,××年七月十三日敬具谨封”字样。衣裤鞋袜等日常用物也要用统帕或纸箱装好,一样要写上收用“亡人名讳”,待献饭后“宣包”焚化。亲友家中如有“新亡人”,要专门打两个包送去,谓之“送包”。烧包(若不打包则烧一些纸钱)时要烧几包刀豆和几条小干鱼,刀豆据说是给亡人做挑东西的担子,意为“逗留余香”。献饭烧包时,还要单独在旁边献一碗汤饭,烧些散钱小锞,给无后人侍奉的孤魂享用。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0)

金银锞锭 高登泽摄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1)

白钱 段应宗摄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2)

黄钱 段应宗摄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3)

打包 段应宗摄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4)

冥币、包 卢艳提供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5)

送亡献饭 刘安平摄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6)

送亡仪式结束后,七月十四还要继续献饭,直到晚上献过宵夜后,亡人们才真正踏上归途,去赶七月十五的“盂兰”胜会(腾冲老辈多讹为鱼龙大会)。至此,整个中原节才降下帷幕。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7)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8)

献饭、烧包 卢艳提供

“年年有个七月半,前人做给后人看”。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与中原大地节俗一脉相承的中元节,被一辈辈腾冲人用自己的方式薪火相传至今。在传统文化重新受到重视和推崇的今天,节日蕴含的感恩天地自然,寄托哀思、敬祖孝亲的优良传统,无疑具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腾冲冬天几度(腾冲民俗话说中)(19)

来源:腾冲市文化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