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欧阳修(古文观止柳宗元之种树郭橐驼传)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对于我而言,真正让我喜欢这位文人是他的那首诗,相信大家都有读过,它就是《江雪》他以遗世而独立的气魄,立于天地之间,独钓寒江雪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他的一篇寓言作品他以种树来比喻治国治民的政治原则,要顺应百姓,而不要过多的干扰他们,让民休养生息,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古文观止欧阳修?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古文观止欧阳修(古文观止柳宗元之种树郭橐驼传)

古文观止欧阳修

柳宗元,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对于我而言,真正让我喜欢这位文人是他的那首诗,相信大家都有读过,它就是《江雪》。他以遗世而独立的气魄,立于天地之间,独钓寒江雪。而今天我们学习的是他的一篇寓言作品。他以种树来比喻治国治民的政治原则,要顺应百姓,而不要过多的干扰他们,让民休养生息。

【原文】:

郭橐驼,不知始何名。病偻,隆然伏行,有类橐驼者,故乡人号之“驼”。驼闻之,曰:“甚善。名我固当。”因舍其名,亦自谓橐驼云。其乡曰丰乐乡,在长安西。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视驼所种树,或移徙,无不活,且硕茂,早实以蕃。他植者虽窥伺效慕,莫能如也。

【译文】:

"郭橐驼,不知道他起初叫什么名字。他患了脊背弯曲的病,脊背突起而弯腰行走,就像骆驼一样,所以乡里人称呼他叫“橐驼”。橐驼听说后,说:“这个名字很好啊,这样称呼我确实恰当。”于是他舍弃了他原来的名字,也自称起“橐驼”来。他的家乡叫丰乐乡,在长安城西边。郭橐驼以种树为职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园林游览和做水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着把他接到家里奉养。观察橐驼种的树,有的是移植来的,也没有不成活的;而且长得高大茂盛,结果实早而且多。其他种树的人即使暗中观察、羡慕效仿,也没有谁能比得上。

这段主要是交代了郭橐驼的基本信息,虽说是信息但也是籍籍无名,只有一个特征“驼背”。乡里都人不知道是嘲讽取笑,还是他本来就默默无闻不为大家所关注,大家都称呼他为郭橐驼,倒是他的真名却被大众所遗忘。然而,他本人却满不在意,反而觉得大家给他取的名字很贴切。看到这里,感觉他深得庄子的真传,生性洒脱,乐得逍遥。若是换做睚眦必报的一些人,必是对村里如此行为,恨得咬牙切齿,定要穷追猛打报之而后快。

说完他的名字,谈到他种树是一把好手。在他手里,树成活的几率很大,而且枝繁叶茂,硕果累累。任何人偷师学艺都学不到精髓,也就没有比得上的。这也为众人留下一个疑问,为下文的回答做铺垫。

===============================================================

【原文】:

有问之,对曰:“橐驼非能使木寿且孳也,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故吾不害其长而已,非有能硕茂之也;不抑耗其实而已,非有能早而蕃之也。他植者则不然,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焉则不及。苟有能反是者,则又爱之太恩,忧之太勤,旦视而暮抚,已去而复顾,甚者爪其肤以验其生枯,摇其本以观其疏密,而木之性日以离矣。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故不我若也。吾又何能为哉!”

【译文】:

有人问他种树种得好的原因,他回答说:“我郭橐驼不是能够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很快,只不过能够顺应树木的天性,来实现其自身的习性罢了。但凡种树的方法,它的树根要舒展,它的培土要平均,它根下的土要用原来培育树苗的土,它捣土要结实。已经这样做了,就不要再动,不要再忧虑它,离开它不再回顾。栽种时要像对待子女一样细心,栽好后要像丢弃它一样放在一边,那么树木的天性就得以保全,它的习性就得以实现。所以我只不过不妨碍它的生长罢了,并不是有能使它长得高大茂盛的办法;只不过不抑制、减少它的结果罢了,也并不是有能使它果实结得早又多的办法。别的种树人却不是这样,树根拳曲又换了生土;他培土的时候,不是过紧就是太松。

如果有能够和这种做法相反的人,就又太过于吝惜它们了,担心它太过分了,在早晨去看了,在晚上又去摸摸,已经离开了,又回头去看看。更严重的,甚至掐破树皮来观察它是死是活着,摇晃树根来看它是否栽结实了,这样树木的天性就一天天远去了。虽然说是喜爱它,这实际上是害了它,虽说是担心它,这实际上是仇视它。所以他们都不如我。我又能做什么呢?”

这段主要是交代郭橐驼的真正的种植的奥秘,也就是“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他栽树时,无论是培土还是照看,充分尊重树木的习性,而不去画蛇添足做一些多余的工作。其他的人却不是这样,总是“呵护备至”,担心它这里出问题,又不放心它那里,从而人为介入太多,导致树木的本性丢失,以至于它无法正常生长。别说求其枝繁叶茂,就是成活都成问题,所以郭橐驼发出感慨:“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树是如此,人又何尝不是如此,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

【原文】:

问者曰:“以子之道,移之官理,可乎?”驼曰:“我知种树而已,官理,非吾业也。然吾居乡,见长人者好烦其令,若甚怜焉,而卒以祸。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故病且怠。若是,则与吾业者其亦有类乎?”

【译文】:

问的人说:“把你种树的方法,转用到做官治民上,可行吗?”橐驼说:“我只知道种树罢了,做官治民,不是我的职业。但是我住在乡里,看见那些官吏喜欢不断地发号施令,好像是很怜爱(百姓)啊,但百姓最终反因此受到祸害。在早上在晚上那些小吏跑来大喊:‘长官命令:催促你们耕地,勉励你们种植,督促你们收获,早些煮茧抽丝,早些织你们的布,养育你们的小孩,喂大你们的鸡和猪。’一会儿打鼓招聚大家,一会儿鼓梆召集大家,我们这些小百姓停止吃早、晚饭去慰劳那些小吏尚且不得空暇,又怎能使我们繁衍生息,使我们民心安定呢?所以我们既困苦又疲乏,像这样(治民反而扰民),它与我种树的行当大概也有相似的地方吧?”

这段作者以郭橐驼之口,将种树之道引申为治民之道。当官的人看似是怜爱百姓,但是政令繁复,滋扰甚多,如此行为,只会让民间疲于应付,更有可能让贪官污吏鱼肉乡里。反之,若是为官之人,皆是予民休养生息,不会三番五次派遣官吏,干扰民间生产生活,那么人民自会生活富足与安定。这里也正是道家的无为而治的政治哲学。

有感:

作者巧妙地通过人物传记的形式,去揭示一个大家忽视的道理,有的时候,不是我们做的太少了,而是我们做的太多了。种树是如此,政治如此,教育亦如此。

在种树的过程中,看似是我们的厚爱,其实是给树木带来了不知多少的灾祸。因为,我们总喜欢拔苗助长,我们总喜欢急功近利,我们总喜欢立竿见影。我们知道树木要水,于是就疯狂浇水;我们知道树木要肥,于是就不断施肥;我们知道树木要光,于是就不停的人工光照。而这每一种情况,都有可能让树置于生死之地。因而,反倒是我们放任树木,自由生长,哪怕是奇形怪状,也是其生性使然,不加妨碍,不加阻挠,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和生命的顽强绝不会让你失望。黄山纵是高耸入云,然而山之高者,比比皆是,为何它能名扬海外,这不正是迎客松等树木让其与众不同,成为不可复制的名片。

在政治上,自己既无参政体验,也无政治智慧,按理说不可妄言。但有一点,古语曾说:“知政之得失在野”,作为老百姓还是很有发言权。无为而治,已是老生常谈,相信历史上做得最好的便是文景之治,汉武帝的雄才大略可以实现,祖上积累财富是功不可没。

纵观中国千年政治演变,究竟如何经世致用,富国强兵,这或许已经是很多仁人志士不懈之追求。商鞅之变法,王安石之改革,张居正之新政,他们都用一生践行着自己的初心。他们有的成功,有的失败,不管是何种结果,他们的精神值得肯定。

回到改革的政策本身,商鞅的改革之策无疑是成功的,它简单粗暴,严刑峻法,这便有一统天下;张居正的改革之策也是成功的,它整顿吏治,考成法,卓有成效,这便有中兴之治;然而,王安石是失败的,他的改革之策纷繁复杂,光是富国新法就有青苗法、免疫法、方田均税法等。当然,也许他失败的原因有很多,但是在改革的复杂程度上或许也是其失败的一个原因,倒不是说在执行上困难重重,而是政策条目越多,越让别有用心之人有可乘之机,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北宋改革失败后奸臣众多,这或许就是改革的后遗症。大道至简,哪怕改革亦是如此。

在教育上,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也是费尽心思,让孩子报各种学习班、培训班。小小年纪,就让孩子承受生命不可承受之重。或许我们作为家长,真的是寄予厚望,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些都无可厚非。怕就怕我们会以爱的名义亲手击毁我们孩子脆弱的心灵,让他们连睡着了都是在练习钢琴、绘画以及补课,这些无疑是他们一生抹不去的噩梦。如此教育,如何让孩子真正的去热爱与坚持,最终只怕是他们长大后对于学习的东西,唯恐避之不及。

老子说:“少则得,多则惑。”,这或许是需要我们一生去体会的道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