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脚底板痛是什么情况(中老年人出现脚底板疼)
脚底板出现疼痛,困扰着许许多多的中老年人,可能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疼痛剧烈、并且时间长;究竟是为什么?孔医生和各位一起来聊一聊。
脚底板的疼痛,并不是一个单一的病种,在临床上称之为“跟痛症”。它是由多种原因(骨骼、关节神经、筋膜、血管等组织发生炎症)所引起的脚底板疼痛。
首先我们必须要了解脚底板的结构有哪些?
- 足的骨性组成
1.在脚上,每一个人都有26块骨头组成,在脚跟位置是跟骨和距骨,构成了后足的部分;在脚踝内侧,距骨前方最大的凸起是足舟骨,其前面外侧排列的是内、中、外侧3块楔骨,最外侧的是骰骨,这5块骨头组成了中足的部分;而5块跖骨和14块趾骨组成了前足的部分。
如上图所示,需要知道前足是起发力的作用,中足是起承受身体重量的作用,后足是起缓冲减震的作用。倘若哪一部分出了问题?都会直接影响着您。
- 足弓的组成
2.正常的脚底,几乎都是弧形状的,并不是平整的,类似于一个弧形拱桥样的结构,这就是非常重要的“足弓”。如下图所示
足弓分成3部分组成,分别是内侧纵弓、外侧纵弓、横弓;
内侧纵弓:跟骨、距骨、足舟骨、3块楔骨和1、2、3跖骨;(即是大脚趾到足跟的内侧缘)
外侧纵弓:跟骨、骰骨和4、5跖骨;(即是小脚趾到足跟的外侧缘)
横弓:3块楔骨、骰骨和5块跖骨;(即是从内侧到外侧的弧形拱起)
同样也需要知道足弓对人体的重要性,足弓也有3个作用,分别是支持负重,帮助您行走时稳定于不同地面;缓冲震动,使足弓有一定的弹性,利于行走、跑跳等动作;对足底、血管、神经和肌腱有保护作用。
导致中老年人出现脚底板疼痛的五大原因- 平足症
是指足弓变扁平,在您站在地面时,内侧的足弓消失,随着其弹性缓冲减震的作用也消失;易导致脚部的骨头结构畸形移位、韧带松弛,在行走或长时间站立时,出现脚底和小腿后面酸痛。
- 足底筋膜炎
在我们的脚底有一层致密的结缔组织——跖筋膜,它具不是韧带、也不是肌腱,但是其作用却非常的重要,它可以维持我们的足弓形态和足底的张力。
在我们每天不停的行走和运动的时候,会反复的牵拉足底筋膜,特别是足底筋膜与跟骨连接的位置较为明显,久而久之,会使足底筋膜发生退变及劳损。
疼痛的特点是在跟骨大结节与跖筋膜结合处,按压时极为痛苦,特别是在早晨起床脚下地的那一瞬间,可谓是痛彻心扉。
- 足跟脂肪垫萎缩
在我们足跟负重区偏内侧的位置有一层弹性脂肪纤维块,它是在我们行走、跑跳的活动过程中,起到缓冲减震的功能,吸收上身带来的负荷。
随着年龄的增加,行走的越多,脂肪垫的弹性也跟随下降,出现脂肪垫的退变、甚至萎缩失去弹性;若是在没有脂肪垫的情况下,行走或站立时,足跟承担身体的重量负荷,会形成瘢痕、钙质的沉积,导致足跟偏内侧后方疼痛。
- 足跟滑囊炎
在我们脚踝跟骨的位置有跟骨滑囊结构,有3个,分别是在跟骨与皮肤之间或是跟骨与跟腱之间及跟骨下方。
若是在我们行走过程中,长期、反复摩擦和压迫滑囊,导致滑囊发炎;一般在脚后跟偏内侧稍上方的位置,触摸有疼痛、硬结,看上去皮肤稍红,走路时疼痛明显,休息时可缓解。
- 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足底的神经病变和血管的病变加以局部受压而出现的糖尿病性肢端缺血性改变;
一般有长期的糖尿病史,血糖不稳定的人容易出现;在早期的时候主要是脚底的皮肤温度底、感觉麻木,呈典型的“套袜样”分布。
常会因痛觉减弱、对创伤性的刺激缺乏敏感性、皮肤出现病损不易愈合、逐渐发展为溃疡或局部坏死。
以上五大原因均会导致出现脚底板疼痛,特别是足底筋膜炎、足跟脂肪垫萎缩及足跟滑囊炎都多发于中老年人,基本有一个共同的症状:晨起或休息后走路时足跟痛,稍后缓解,行走时间长时再出现疼痛。
(此处已添加医疗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医生辟谣对于很多人出现脚底板疼痛,去医院找大夫看诊,往往都会建议拍片,结果让您不得不信,您的脚底板疼痛竟然是骨刺,真是这样吗?
其实骨刺与您的疼痛症状大多没有相关性,不要误以为您的疼痛就是骨刺引起;跟骨的骨刺形成是由于足底跖筋膜与跟骨连接部位反复的出现撕裂瘢痕,最终钙化所致;其根源是在足底的跖筋膜。
如何治疗?- 平足症和足底筋膜炎的治疗
1.纠正足的外翻
2.针对性的加强自我锻炼
- 足跟脂肪垫萎缩的治疗
1.减少足跟过度负重和站立、行走,体重过大的人群务必减重;
2.尽量穿宽松一点或是软一点的鞋子,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定制鞋跟垫;
3.配合相应的高频电治疗和冲击波治疗;
- 足跟滑囊炎的治疗
1.不易穿高跟鞋,尽量减少对滑囊的刺激及压迫;
2.急性期,减少负重行走,可进行冰敷消肿止痛;
3.急性期过后,可以进行足底和小腿后部的肌筋膜放松
- 糖尿病足的治疗
1.控制血糖是关键
2.加强足部的护理,避免加重皮肤病损
3.超短波和紫外线联合应用
总结对于跟痛症,经常在寻找病因时,容易被忽略,常被误诊为骨刺、足底筋膜炎,导致最终的治疗效果不好。若是多了解一些病因,在出现足跟痛时,加以鉴别,明确问题所在,针对性给予治疗措施可能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不至于忍受着疼痛,瞎折腾!
我是坚持用自己治疗经验和理念分析疾病知识的孔医生,码字不容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说法,请帮忙点个赞或是点个关注;分享是一种美德,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如果您或是您的家人或朋友也有足跟疼痛的困扰,请把这篇文章转发分享给需要的他们,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谢谢
#谣零零计划##健康守护者##老当益壮#@头条辟谣@头条健康情报局@头条健康@头条号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