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文解字第442课(说文解字士辱)

士:象形字,有人认为像一顶官帽,所以士有贵族的意思。也有一说,士像一把斧钺,所以士有刑狱官的意思。还有一说,士像禾苗立于地上,由于耕种之事是男人的事,所以“士”指男人。

也有人认为,士的造字本意指的是“雄性生殖器”。所以士加人,也就是“仕”的最初意思就是指男人。

说文解字第442课(说文解字士辱)(1)

又如“壮”字,左边像一张床,所以壮的本意指男人在床上的表现。

又如“牡”指的就是公牛,“吉”指的就是“士”和“口”的顺利结合,毐(ǎi)表示“士”不可以乱用,否则就是品行不端的人。

随着文字的不断发展变化,士成为一种阶层,属于贵族的最底层,《左传·昭公七年》记载,天有十日,人有十等。这十等为:王、公、大夫、士、皂、舆、隶、僚、仆、台。

士上面有王、诸侯、卿大夫,士下面的属于庶民、奴隶。

作为一个等级,士的衣、食、婚、丧都有特定的规范。到春秋战国交替之际,随着孔子办私学开始,普通百姓也可以接受教育了,士才转化为一特定的社会阶层。它可以是贵族,也可以是平民。

说文解字第442课(说文解字士辱)(2)

从社会角色看,士多数以武士为业。春秋初,管仲辅佐齐桓公改革,就规定士的主要任务是从事军事训练和打仗。如《楚辞》:“矢交坠兮士争先”。春秋末期,士多指文士。

《说文解字》云:“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

对孔子这句话,清人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有进一步的解读:“学者由博返约,故云推十合一。”所以,我们可以断言,“士”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要有由博返约的思维能力。

换言之,士必须能对五彩缤纷万象丛集的客观世界进行抽象概括,把复杂的事简单化,进而探讨其内在规律的能力。

其次,孔子还说过“士志于道”,其意是讲:作为士,他的最高追求应该是道,这道既是客观真理,又是主观道德。荀子把人的修养分为士、君子、圣人三等。

所以,对于士的双重要求就是:既探求客观真理,又追求道德完善。士既是真理探求者又是社会良心。

现在,知识分子和具有某种学识、技术和品德的人也通称为“士”。如医士、护士、学士、兵士。

说文解字第442课(说文解字士辱)(3)

行己:即自己的个人行为、修养,如《晏子春秋》:“晏子相景公,其论人也,见贤而进士,不同君所欲;见不善而废之,不辟君所爱;行己而无私,直言而无讳。”

辱:最早字形见于商代甲骨文。从辰从寸(手),辰的意思是去除农田害虫,辰寸结合,指耕作,这个意思被后起的“耨”字所取代。

误了农时,耽搁了耕作大事,有杀头之罪,即失耕则戮,所以“辱”字又有“羞耻”之义。

辱也指伤害他人名誉、人格,如侮辱,又指使人受到羞辱,用作动词。

辱也用作谦词,表示屈尊对方,等同于承蒙,如《左传》:“辱收寡君,寡君之愿也。”

说文解字第442课(说文解字士辱)(4)

次:不前,不精也。从欠,二声。次为不靠前的、未经精选的。

次的原义为驻扎,如《左传》:“楚师伐郑,次于鱼陵。”后延伸指旅行时停留的处所,如“旅次”。

次后延伸指第二、不重要等意,如《孙子·谋攻》:“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

次也指顺序,如次序、档次等。次也用作量词,如:一次、几次。

说文解字第442课(说文解字士辱)(5)

言必信,行必果:说到能做到,做事能善始善终,不轻言放弃,这是作为“士”的基本要求。

硁硁然:硁(keng)是响声词,即敲击石头的声音,如《论语》中有:“鄙乎,硁硁乎”。

硁是击石声,由此延伸出坚毅、勇敢、执着等意。所以硁硁然意为响当当的、突出的。

很多人会把硁硁然理解为浅薄固执,这是对对孔子的错误理解,如晋代葛洪的《抱朴子》中有言:昔“夷齐”不食周粟,“鲍焦”死于桥上,彼之硁硁,何足师表哉?

葛洪认为曾被孔子多次赞扬的伯夷、叔齐、鲍焦都是浅陋固执之人,不值得后人学习。

孔子在本文为“士”定义,所以“硁硁然”一定是褒义词。

小人:一种身份称呼,即庶民、平民,和贵族相对。小人也可以作为道德称呼,没有修养、品德的人被称为小人,和君子相对。

本文提到“士”的定义,所以“小人”不可能是道德称呼。

斗筲:斗和筲都是一种容量很小的容器,斗筲之人指的就是“器量”很小、没有胸襟的人。

说文解字第442课(说文解字士辱)(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