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为何一生遭贬(苏东坡一路起落)

从下面的图片上看,怎么看苏东坡骑胯下骑的都像是一匹马,可这幅画的名字却是《苏东坡骑驴》,白纸黑字是这么写的。这幅画的作者是扬州八怪之一、清朝书画名家闵贞。

苏东坡为何一生遭贬(苏东坡一路起落)(1)

苏东坡是宋朝人,从宋朝到清朝,隔了元、明两个朝代,有谁能说得清楚呢?苏东坡也算是朝廷命官,按理说选一匹马一路走来也是未尝不可;骑驴看唱本:走着瞧。那也很有可能。

且说“骑驴找马,鸟枪换炮”,人的生活质量本来会越来越好,很多人求之不得,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方式。可苏东坡偏偏就“不”!

一千多年前的苏东坡又何尝不是一条汉子呢?用他弟弟苏辙的话形容他哥哥,好事坏事,他(苏轼)都急。因“乌台诗案”差点被杀头的苏东坡,幸亏有皇帝的祖母等人为他说话才捡回了一条性命。

苏东坡,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人物,他无论诗、词、文、赋、字、画,样样精到,常被认为是先人托化所致。当然,一同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弟弟苏辙也很厉害,要不然兄弟俩怎么会被皇帝惦记和青睐呢?1061年苏轼、苏辙兄弟俩同年参加制科考试,苏轼入三等,苏辙入四等,宋仁宗赵祯初次读到他们对制策的文章,回宫后高兴地说:“朕今日为子孙得两宰相矣。”

苏东坡为何一生遭贬(苏东坡一路起落)(2)

仁宗之后的宋英宗赵曙在继位之前做藩王时,就听说过苏轼的名声,继位后曾想根据唐朝的历史先例,召他入翰林院,起草诏令。其后的宋神宗赵顼尤其喜爱苏轼的文章,在宫中读时,饭送上来都忘了吃,称苏轼为天下奇才。可以说,打自宋仁宗起,祖孙三代皇帝都看好苏轼,可是苏轼一生终是“不得大用”,而且后来的苏轼在仕途上屡次遭受贬谪。让人不得不感叹命运的安排!

仁宗时期,1057年苏轼与弟弟一同进京参加会考,中了进士后不久母亲就去世,回乡丁忧两年多。1061年参加制科考试后,去做了签书凤翔府叛官。两年后宋仁宗驾崩。

英宗继位第二年(1065年),苏轼进入登闻鼓院。英宗想把苏轼召入翰林院,知制诰,这时宰相韩琦提出:“轼之才,远大器也,他日自当为天下用。要在朝廷培养之,使天下之士莫不畏慕降伏,皆欲朝廷进用,然后取而用之,则人人无复异辞矣。今骤用之,则天下之士未必以为然,适足以累之也。”就是说,要让天下的人才看着苏轼的样子,都想得到朝廷选用,人人都没有话说。要是马上启用苏轼,天下之士未必服气,反而会给苏轼平添麻烦。英宗想授苏轼修注,韩琦也不同意,反倒“且请召试”,让他再次参加考试。

英宗担心万一苏轼考不过,但是韩琦死活不同意,觉得自己的想法很完美。而苏轼“及试二论,复入三等”,得以进入直史馆。

苏轼听说了韩琦对英宗说的话,说:“公可谓爱人以德矣。”没多久,苏轼的父亲苏洵去世(1066年),苏轼再次回乡丁忧。人算不如天算,1067年英宗驾崩,韩琦那番想法终成泡影。苏轼服丧期满于1069年回朝的时候,已经是宋神宗在位,王安石执政。王安石一向讨厌苏轼“议论异己”,苏轼被安排进官告院任职。从此,苏轼开始品尝一路走来“被贬”的艰辛。

到底为什么?我们先看看苏轼是个什么样的人。

黄庭坚给苏轼的挽联说:“文章妙天下,忠义贯日月。”但在东坡先生的侍妾王朝云眼中,他却被戏称为“一肚皮不合人时宜。”

两年后(1071年),王安石要变科举、兴学校,诏两制、三馆议,苏轼反对,神宗读完苏轼的奏议悟曰:“吾固疑此,得轼议,意释然矣。”当日召见苏轼,问:“方今政令得失安在?虽朕过失,指陈可也。”

苏轼说不担心陛下的圣明、勤政、决断,只担心“求治太急,听言太广,进人太锐。愿镇以安静,待物之来,然后应之。 ”

神宗有点儿心惊地说,愿意深思苏轼的话,并嘱咐说:“凡在馆阁,皆当为朕深思治乱,无有所隐。”

苏轼回去后告诉了同僚,王安石很不高兴,命他暂时代理开封府推官,想让琐碎细事把他缠住。没想到苏轼决断精敏,名声传得更远了。当时神宗因为元宵节让开封府买浙灯,并下令折价,苏轼上疏说,这个讨两宫欢心的事会让百姓说“以耳目不急之玩,夺其口体必用之资”,说“此事至小,体则甚大,愿追还前命”。神宗就下诏废了此事。

苏东坡为何一生遭贬(苏东坡一路起落)(3)

王安石创行新法,苏轼又上书论其不便,其中提出了在今天看来都是很根本的安邦治国之道:“国家之所以存亡者,在道德之浅深,不在乎强与弱;历数之所以长短者,在风俗之薄厚,不在乎富与贫。人主知此,则知所轻重矣。故臣愿陛下务崇道德而厚风俗,不愿陛下急于有功而贪富强。爱惜风俗,如护元气。”

苏轼见王安石赞神宗以独断专任,在担任科举主考官的那年出的考进士的对策题就是:为什么“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恒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王安石很愤怒,让自己的姻亲,御史谢景温论奏苏轼的过错,但是彻查并无实证,随后苏轼要求请求外放做地方官,成为杭州通判。

王安石的新政下来后,苏轼每每“因法以便民,民赖以安”。调为知密州时,苏轼妥善处理了抓捕盗贼引发的命案。调为知徐州时,正值河水决堤泛滥,汇于城下,还在涨,富人争相出城避水,苏轼说:“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绝不能败城!”并调派禁军修筑长堤;

雨还在日夜不停地下,城墙只有六尺露在水面上了,苏轼在城墙上搭个棚子,过家不入,安排官吏分别守堵薄弱的地方,终于保全了城池。过后又上奏朝廷增筑城墙,以防将来的水患,皇帝批准了。又调为知湖州,苏轼上表谢恩时,有些不便民的事情不敢说,就以诗托讽,御史李定、舒亶、何正臣断章取义,嫁祸苏轼讪谤罪,逮赴台狱,欲置之死地(“乌台诗案”),关了三个多月后,只有神宗怜惜他,安置他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在黄州与田父野老,放浪山水之间,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过了三年,神宗有意再起用苏轼,被宰相王圭所阻,于是把苏轼调往汝州。途中,苏轼上书自言饥寒,有田在常州,愿得居之。早上奏报,当晚就得到许可。到达常州后,宋神宗驾崩。

1085年,年仅9岁的宋哲宗赵煦继位,高太皇太后(宣仁后,英宗皇后,神宗生母)听政,调苏轼任朝奉郎、知登州,召为礼部郎中,接着又迁为起居舍人。苏轼起于忧患,不想再次进入朝廷要地,向宰相蔡确请辞,蔡确说“朝中无出公右者”,不许。1086年,苏轼迁中书舍人。同年司马光升任宰相,废除了王安石的新法。同年底又试用苏轼为翰林学士、知制诰。第二年,苏轼又兼侍读,做小皇帝的老师。苏轼一次在宫中锁门执宿,被宣仁后召见。问他:

——前年什么官?

——常州团练副使。

——现在什么官?

——翰林学士。

问他为什么这么快就升到这个位置?苏轼的几个回答都不对,宣仁后就告诉他:“此先帝意也。先帝每诵卿文章,必叹曰:『奇才,奇才!』但未及进用卿耳。”苏轼不觉失声哭出来,宣仁后与哲宗也落泪,左右都感涕。

1088年苏轼任礼部会试主考官时,正值大雪极冷的天气,士子们坐在庭院中,冻得说不出话来,苏轼放宽了规定,让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水平。巡视考场的内侍常摧辱举子,而且抓住一些暧昧的单词,诬以为罪,苏轼都上奏把他们赶走。

1089年,苏轼议论政事的言论累积起来,又让当权者不爽,恐怕不能为他们容忍,就请求调到外地,于是被任命为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这次苏轼在朝廷中为官约4年。

苏轼到杭州后,碰到大旱、饥荒和瘟疫同时肆虐。他想办法供米,多作饘粥药剂,派人带着医生到各处治病,活者甚众。他又疏浚河道,再造堰闸,治理西湖,如今30里长的“苏公堤”仍见证着他当年的事迹。

苏东坡为何一生遭贬(苏东坡一路起落)(4)

1091年,苏轼被召为吏部尚书未到任,因弟弟苏辙在任尚书右丞,因此改任翰林承旨。苏轼在翰林院几个月,又因谗言四起,再次请求外调。以龙图阁学士知颍州,解决了当地的水患问题及一个抢劫杀人团伙。第二年迁到扬州,发现船运新规定使公家和私人都受害,苏轼请求恢复旧制,得到朝廷批准。

不满一年,苏轼被召为兵部尚书兼侍读。这年哲宗亲自到南郊祭天,苏轼为卤簿使,引导御驾进入太庙。他发现皇后和大长公主的牛车争道,不避仪仗,上奏哲宗。第二天,哲宗就诏令整肃仪仗卫队。不久苏轼就升迁礼部兼端明殿、翰林侍读两学士,任礼部尚书。

1093年,宣仁后去世,哲宗亲政。苏轼请求补任外地官职,以两学士(端明殿学士和翰林侍读学士)出任知定州。当时国家政策将要改变,苏轼不能入见皇帝辞别。出发前给哲宗的上书中说:“古之圣人将有为也,必先处晦而观明,处静而观动,则万物之情,毕陈于前。陛下圣智绝人,春秋鼎盛。臣愿虚心循理,一切未有所为,默观庶事之利害,与群臣之邪正。以三年为期,俟得其实,然后应物而作。使既作之后,天下无恨,陛下亦无悔。由此观之,陛下之有为,惟忧太蚤,不患稍迟,亦已明矣。臣恐急进好利之臣,辄劝陛下轻有改变,故进此说,敢望陛下留神,社稷宗庙之福,天下幸甚。”

苏东坡为何一生遭贬(苏东坡一路起落)(5)

苏轼到达定州后发现军政废弛,各卫戍士兵骄横懒惰缺乏训练,军官们克扣他们的军饷和赏赐,以前的太守不敢查问。苏轼给予了彻底的整顿。

1094年,有御史论奏说苏轼掌管起草内外诏令时所作的文辞命令,是讥讽斥责先朝,于是按本官任知英州,不久又降一官级,还未到任,又被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惠州。住了三年,苏轼淡然处之,不论贤才或是平民,都得其欢心。1097年苏轼又被贬为琼州别驾,住在昌化,条件极其艰苦,药品都没有。苏轼起初租官房居住,有关官员还说不行,只有买地筑屋,儋耳人就搬运砖土来帮助。苏轼独自和小儿子苏过一起住,写书自娱,时常和当地父老一起游玩,好像要在这里终老。

1100年宋哲宗驾崩,宋徽宗赵佶继位,把苏轼移居廉州,改任舒州团练副使,又迁到永州。经过三大赦,又恢复为朝奉郎。苏轼自哲宗元佑年以来,未曾因为每年考绩要求升迁,所以官职还是朝奉郎。1101年,苏轼病逝于常州,年六十六。

苏东坡历经了五代皇帝,其实对于王安石的新政和后来司马光等人的全盘推翻,他看得很清楚。他曾对司马光说:“差役、免役,各有利害。免役之害,掊敛民财,十室九空,敛聚于上而下有钱荒之患。差役之害,民常在官,不得专力于农,而贪吏猾胥得缘为奸。此二害轻重,盖略等矣。”

司马光问:“于君何如?”

苏轼说:“法相因则事易成,事有渐则民不惊。三代之法,兵农为一,至秦始分为二,及唐中叶,尽变府兵为长征之卒。自尔以来,民不知兵,兵不知农,农出谷帛以养兵,兵出性命以卫农,天下便之。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今免役之法,实大类此。公欲骤罢免役而行差役,正如罢长征而复民兵,盖未易也。”可司马光不以为然。人总是选取事物符合自己想法的一面来证明自己正确,忽视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两面。

苏轼忠厚的个性令他吃尽了苦头,可他还是依然故我的洒脱,可以说,苏轼被贬一方,造福一方。

或许,你可能觉得人生本可像“洪湖水、浪打浪”似的真中有假、假中也可有真。可他不这么认为。苏东坡没有趋炎附势,去侍奉权贵或者投其所好,他虽一生辗转流离却守着至真至善的道理,从未放弃自己的主张,并且用具体的行为来印证,宁可被贬官流放外地也不忘初心。比如说,他的俸禄没有以前那么丰厚甚至穷困潦倒,买不起昂贵的食材,诸如牛肉羊肉,那就用黄酒和酱油焖起“东坡肉”,同样的分外香醇。

苏东坡为何一生遭贬(苏东坡一路起落)(6)

唉!三个皇帝都了解苏轼这位天下奇才,还做过一个小皇帝的老师,但是他不能做宰相。没有做宰相的命,又难道不是他的幸运吗?也有人说,苏轼稍微自我敛藏一点,得不到重用,也可以免祸啊。苏轼真是为此目的改变自己的话,也就不是真性情的苏轼了!真性情的苏轼是如他自己所说的:“作文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

其实说到这位大文豪,相信人们一点也不陌生。除了一首“大江东去浪淘尽”,激荡千年;“十年生死两茫茫”,惊叹百世;更有“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那份谦卑。当然更少不了那脍炙人口、传诵千年的中秋词,让我们从“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中,体会“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隽永。

不过无论你过去骑的是一匹宝马,还是现在开的宝马车,都是同样令人羡慕的事情,但都同样面对一个灵魂的拷问,思考人生的终极意义在哪里?

最后推荐一下苏东坡的《东坡乐府雅集》,本书强调“编年”二字,通过编辑与设计,以苏轼一生所作的342首词为主线,把其生平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这本书不是讲“苏东坡的什么”,而是讲“为什么成为了苏东坡”。所以,它不只是词集,更是一个苏东坡的生命自传,当读者读完整套产品,会对苏东坡有更为全面立体的理解,正版链接在下方,喜欢的朋友自取↓↓↓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