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里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勿穿

学校里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勿穿(1)

重庆大学博物馆的陶俑展品(局部)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网

近日,微信公众号“江上说收藏”发布一篇题为《重庆大学耗资670万建了一座赝品博物馆?》的文章,将刚开馆不久的重庆大学博物馆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文中指出,重庆大学博物馆部分馆藏可能是赝品。目前,虽然调查结果还未公布,但已有多位文博界专家表示,从曝光的照片上看,情况并不乐观。

藏品是否赝品,还有待调查,但此事件折射出的某些高校博物馆建设的浮躁现象却是显而易见的。

高校建设博物馆,本是好事。高校博物馆往往基于本校丰富的文物资源、扎实的科研教育水平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在科研、育人方面起到重要作用。同时,由于有学术研究背景和高校文化资源加持,高校博物馆也能补齐社会博物馆的短板,在展现教育工作水平,传播进步思想、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等方面起到独有的作用。这一点,在国内外许多优秀的高校博物馆,如英国牛津大学阿什莫尔博物馆、德国海德堡大学博物馆以及国内的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四川大学博物馆身上已经有所体现。

但是,近年来随着全国几百所高校纷纷投重金建设博物馆,我们不禁要问,这些高校真的坚守建设博物馆的初心,又做好建设一座合格的博物馆的准备了吗?

建设一座高水平的高校博物馆,不是只靠砸钱建大场馆、收文物就能做成的。它需要高校认真衡量手中可利用的文物资源,结合自身发展历史、学科优势、地理位置、社会环境等条件,在接受文物捐赠时严格进行公开鉴定乃至到文物部门备案,在筹建和运行管理过程中严格按照规章制度进行。只有严把质量关,才能建成一座真正可以为学生、教师和社会公众所用,能传承大学精神和文脉的文化阵地。

而现实是,前有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博物馆,今有重庆大学博物馆,高校博物馆屡屡陷入“赝品门”。高校作为高水平知识分子的聚集地、思想和精神的引领者,其中的管理者和专家们真的不知应该如何建设一座博物馆吗?显然非也。真相恐怕不是不知,而是不愿。

一座博物馆,是显赫的实绩工程,是好看的表面文章,是可列入各类申请表的优秀指标。如此,某些高校博物馆仓促上马,慌不择路,饥不择食,如果再掺杂一些不为人知的利益纠葛,吃相就更难看了。

初心的缺失,或许是类似重庆大学博物馆这种事情发生的根源。高校博物馆要建,更要慎建、稳建、真建,如果只是功利地将建设博物馆当作高校冲击KPI的手段,急吼吼地建起来,那么发生这种因“眼拙”而“玩砸”的事情,也就不稀奇了。

建设目的纯而又纯、建设过程慎之又慎,这才是高校建设博物馆应有的作风。反之,纵使场馆再大、技术再炫,也如“皇帝的新衣”,当真相大白时,只能沦为世人的笑柄。

(来源:中国科学报微信公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