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如需查看往期内容,关注公众号:芳华1982的读书笔记)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1)

宋濂

宋濂(公元1310-1381年),字景濂,金华人。元至正九年,被推荐为翰林院编修,以父母年老为借口,辞不就职。明初,宋濂接受朱元璋的征聘,任太子侍讲经师、元史修撰总裁等职,官至翰林学士。

洪武十年(1377),宋濂以年老为由,辞官归家,不久因长孙宋慎犯罪,被流放到茂州(今四川茂县),死于途中。

宋濂阅读古今书史甚多,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溍。文章主张“宗经”、“师古”,颇受朱元璋的器重,参与明初制礼作乐工作,被推为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宋濂的作品雍容典雅,为明代台阁体的先驱。著有《宋学士全集》。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2)

选一:《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今虽耄老,未有所成,犹幸预君子之列,而承天子之宠光,缀公卿之后,日侍坐备顾问,四海亦谬称其氏名,况才之过于余者乎?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谓余勉乡人以学者,余之志也;诋我夸际遇之盛而骄乡人者,岂知余者哉!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3)

太学,即国子监,明代中央设立的最高学府。

司业、博士,太学中除祭酒(校长)外,还有司业、监丞、博士、助教等官员,他们同时也是诸生(太学生)的老师。博士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教授,司业的地位比博士为高。

本文是洪武十一年(1378年)宋濂自家乡到应天(南京)去见朱元璋时所写。

他以自己青少年时,在致书、求师不易的条件下,刻苦学习的亲身经历,劝勉当时的太学生,不要辜负良好的条件,要刻苦读书。

文章用对比的手法,清新的笔调,简洁的语言,生动地记述了自己不辞辛劳,不避艰难,坚持求学的经过。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4)

归有光

归有光(公元1506-1571年),字熙甫,号震川。明代江苏昆山人。

三十五岁中举,后考了八次进士都未被录取,于是迁居嘉定安亭江上,读书讲学。六十岁中进士,出任长兴知县,官至南京大仆寺丞。

归有光反对前后“七子”摹拟、雕琢的形式主义文风,推崇唐宋散文,是明代后期杰出的散文家。他的创作成就,主要在于把生活琐事引进了“载道”的“古文”,写出了一些叙事简洁、感情真挚、笔调清新的抒情散文。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5)

选一:《项脊轩志》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楯,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项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6)

“迨诸父异爨”,等到叔伯父分家。

“象笏”,古代臣僚朝见君主时手中所持的狭长板,作奏事记录之用,用象牙或木片制成,又称手板、象简。

“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四川一位名叫清的寡妇,守着先世的矿业,获利甲天下,秦始皇在今四川长寿县修筑了“女怀清台”,表彰宣扬她。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7)

项脊轩是归有光从少年时起读书的地方。

文章首先写了它经过修葺后的清幽、谧静,然后以这一“百年老屋”为背景,记述了他的祖母、母亲和亡妻的遗迹,表达人亡室在、三世变迁的感慨。

作者善于捕捉生活中的典型细节,寥寥几笔,就写出了祖母对孙儿的期望,母亲对孩子的关切和年轻夫妻间的亲密。

“项脊生曰”这段议论文字,从秦始皇慧眼识蜀清,刘玄德睿目识孔明,到下文“余区区处败屋中”几句,抒发了自己抱负不凡但不为人知的愤懑。

这篇文章是分两次写的。第一次写作是在1523年,当时作者十八岁。“后五年”,“其后六年”,“其后二年”,“自后予多在外”,这样经过十几年后,作者有了新材料,于是又续上一段,成为现在的全文。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8)

方苞

方苞(公元1668-1749年),字凤九,号灵皋,又号望溪,安徽桐城人。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官至内阁学士,礼部右侍郎。

方苞工于散文,讲究典雅简洁,提倡所谓的“古文义法”,是桐城派的创始者。著有《方望溪先生全集》。

康熙五十年,文字狱《南山集》案发。方苞是《南山集》作者戴名世的好友,收藏了《南山集》的木版,名字又被列入《南山集序》,故受牵连,被捕入狱,过了两年的囚徒生活。《狱中杂记》就是记叙他在刑部监狱中的所见所闻。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9)

选一:《左忠毅公逸事》

先君子尝言,乡先辈左忠毅公视学京畿,一日,风雪严寒,从数骑出微行,入古寺,庑下一生伏案卧,文方成草;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掩户。叩之寺僧,则史公可法也。及试,吏呼名至史公,公瞿然注视,呈卷,即面署第一。召入,使拜夫人,曰:“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者,惟此生耳。”

及左公下厂狱,史朝夕狱门外;逆阉防伺甚严,虽家仆不得近。久之,闻左公被炮烙,旦夕且死;持五十金,涕泣谋于禁卒,卒感焉。一日,使史更敝衣草屦,背筐,手长镵,为除不洁者,引入,微指左公处。则席地倚墙而坐,面额焦烂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尽脱矣。史前跪,抱公膝而呜咽。公辨其声而目不可开,乃奋臂以指眥;目光如炬,怒曰:“庸奴,此何地也?而汝来前!国家之事,糜烂至此。老夫已矣,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支拄者!不速去,无俟奸人构陷,吾今即扑杀汝!”因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史噤不敢发声,趋而出。后常流涕述其事以语人,曰:“吾师肺肝,皆铁石所铸造也!”

崇祯末,流贼张献忠出没蕲、黄、潜、桐间。史公以凤庐道奉檄守御。每有警,辄数月不就寝,使壮士更休,而自坐幄幕外。择健卒十人,令二人蹲踞而背倚之,漏鼓移,则番代。每寒夜起立,振衣裳,甲上冰霜迸落,铿然有声。或劝以少休,公日:“吾上恐负朝廷,下恐愧吾师也。”

史公治兵,往来桐城,必躬造左公第,候太公、太母起居,拜夫人于堂上。

余宗老涂山,左公甥也,与先君子善,谓狱中语,乃亲得之于史公云。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10)

左忠毅公:左光斗,明代桐城人,所以方苞称他为“乡先辈”。左光斗是万历年间进士,与杨涟协心排阉党,列魏忠贤三十二斩罪,被魏忠贤所害,与杨涟同毙命狱中,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

史可法:明代祥符人(今河南开封),崇祯时进士,镇压过农民起义。清兵入关时,任南京兵部尚书,后加大学士,称史阁部。被马士英等排挤。驻守扬州。史可法力主抗清,激励将士,招揽人才,准备北伐。清几次诱降,他言辞拒绝,扬州城破,他自杀未死,被清军所杀。遗著有《史忠正公集》。

魏忠贤:宦官,是明熹宗宠信的太监,天启年间兼管东厂,专权植党,残害忠良,崇祯初年,被贬于凤阳,自缢。

张献忠:明末农民起义领袖,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在陕西米脂起义,1644年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1646年在四川凤凰山抗清战斗中牺牲。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11)

《狱中杂记》写事,这篇主要写人,写明末的东林党人左光斗。

作者选择两个情景,把左光斗的突出品质表现出来。“风雪严寒”,微服私访,说明他勤于政事;“解貂”,“掩户”,说明他爱惜人材。

狱中会见一段,惊心动魄。在与阉党斗争失败后,左光斗被折磨得“面额焦烂”、“筋骨尽脱”,但他置个人于度外,教育前来探监的史可法以国事为重。

文章以写左光斗为主,以写史可法为陪。史可法治军一段,正说明左光斗“面署第一”和预见“吾诸儿碌碌,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的知人卓识。

结尾点明逸事之由来,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12)

龚自珍

龚自珍(公元1792-1841年),号定庵,一字易简,浙江仁和(今杭州)人。受过严格的文化教育,经学、史学、小学和诗文都有独到的成就。三十八岁中进士,做过内阁中书、礼部主事等小官。

1839年,龚自珍辞官南归,两年后卒于江苏丹阳云阳书院。

他生活在中国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的重要历史转折时期,比较清醒地认识到当时的社会危机,要求革新政治。他的思想具有极大的叛逆性,文学富于创造性,是我国十九世纪上半纪的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文学家。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13)

选一:《病梅馆记》

江宁之龙蟠,苏州之邓尉,杭州之西溪,皆产梅。或曰:“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以欹为美,正则无景;以疏为美,密则无态。”固也。此文人画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诏大号以绳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删密,锄正,以夭梅病梅为业以求钱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钱之民能以其智力为也。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予购三百盆,皆病者,无一完者。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纵之顺之,毁其盆,悉埋于地,解其棕缚;以五年为期,必复之全之。予本非文人画士,甘受诟厉,辟病梅之馆以贮之。

呜呼!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14)

这是一篇政治杂文。

《病梅馆记》并不是直接议论政治,而是托物喻人,借梅议政。作者把“梅”比喻为人材,把“病梅”比喻被腐朽势力压抑的人材;用“文人画士”暗指朝廷的专制,用“有人”,“鬻梅者”暗指朝廷的帮凶;以自己对“病梅”的痛惜和疗梅的决心和行动,表达自己对清王朝统治的强烈不满和决心变革现实的战斗精神。

文章既隐约其辞又锋芒毕露。作责从梅的产地,写到梅的病态,再追击梅病的原因,从自己对病梅的痛惜,写到疗梅的决心和行动,再抒发进一步疗梅的设想。

文章结构严谨,句式多变。

ps:严禁以个人名义转载于其他平台,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1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