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池塘(从前的水世界)

曾经的池塘(从前的水世界)(1)

从前的水世界(散文)

时至盛夏,也下过几场大雨,但雨过之后,田野里没有积水,河渠沟壑的水量也没有太多的增加。田地里,大田作物,生长旺盛,没有一点“沥涝”的迹象。这样的情景让我不由得想起从前。那时,每到夏秋季节,家乡就成了水的世界,不知为什么,那个水世界一直令我情之所钟,经常引起我的回想。

在我小的时候,对夏秋的印象总是和水联系在一起的。一场大雨,村庄里田野里,沟满壕平,一片汪洋。于是,裤腿高卷,哗哗哗地趟水,成了人们出行的常态。熟悉本地地形环境的,可以凭借头脑中的印象循路行进,而陌生的人,不明水下情况,随时有可能一步踏入深坑,滑下陡坡。无奈,只能提心吊胆,摸索着谨步慎行,故而有“远怕水近怕鬼”的说法。那时农村做饭要烧柴,夏秋季节烧柴以麦秸为主,由于到处是水,特别是赶上连阴天,阴雨连绵,没有干柴,做饭出现困难,晚饭就经常不动烟火。有时到生产队的瓜铺卖瓜,花上两角钱,买回一面袋瓜,也可以吃炒面,拌炒面或冲炒面水,等等,这些都不用烧柴,敷衍一下。现在想来,可能会感到生活艰苦,而当时习以为常。

曾经的池塘(从前的水世界)(2)

家乡村庄的东头有两个大型的水塘,村南有一条水渠,水塘大概是一开始建村时垫房基所挖,水渠则是村界。水塘水渠长年有水,可以用来浇菜。雨季,水势上涨,水塘和水渠便成了孩子的乐园,孩子们整天泡在水里,学游泳,戏水,摸鱼,那个时代 ,孩子都熟悉水性。那时,人们不像现在这么大的贪欲,因而水中的鱼较多。有时夏季闷热,气压降低,水塘下的鱼忍耐不住,浮到水面呼吸空气,于是水面漂浮起一层白花花的鱼,人们俗称“翻坑”,这时用筛子在水中一捞,就能捞上好多鱼来。冬季,水面结冰,又成了难得的滑冰场。孩子们在上面滑冰,往来穿梭,热闹非凡,也可以在冰上玩陀螺,用鞭子抽着,啪啪地打着响鞭,陀螺飞旋,孩子们乐此不疲。

家乡邻近蓟运河,名字有“运河”两字,实际跟运河毫无关联,就是一条普通的天然河流。这是海河水系一条重要的河流,从我的家乡一带蜿蜒流淌而过,过去河水流量很大,解放前经常决堤,冲毁房屋,威胁岸边人民的生命安全。每年夏季,河水猛涨,漫上河滩,充盈河槽,逼近堤顶,河水浮边浮沿。这样一来,河面就变得非常宽阔,水势浩浩荡荡,水流湍急,大河蔚为壮观。解放后,加强了对这条河的治理和防范,每年春天,都会在大堤上搭很多土牛。所谓土牛,是形象的说法,即在河堤之上堆成一个个长方体的大土堆,数十米一个,沿着河堤,一字排开,以备出现险情时使用。每到汛期,就组织各村的青壮年去大堤上防汛,在大堤上搭帐篷,昼夜值班,巡查河堤有无险情。即使到了解放后,有的河流还经常泛滥成灾,而蓟运河流经我们家乡那段,年年都是有惊无险,河堤坚固,河水顺畅,百姓安然。

曾经的池塘(从前的水世界)(3)

汛期过后,蓟运河就成了游泳者的天然浴场,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孩子,每天有很多人去河里游泳。在农田里劳累了一天的人们,到蓟运河洗个澡,浑身舒畅无比。水性好的则能不顾水流的冲击,任意遨游,颇有“胜似闲庭信步”的诗意。最欢乐的还是孩子们,河岸边的孩子从小就成了游泳能手,在河中腾挪穿跃,有的还从大桥上做跳水运动,孩子们玩水花样繁多,玩得欢快尽兴。水大流急时节,无法在河中摸鱼,如果驾船,则可用鱼网捕捞,河内有很多大鱼,沿河的生产队组织社员用网捕捞,常常收获颇丰。人们可以在水下摸河蚌,一个猛子扎下去,把河蚌从河底泥中掏挖上来。河蚌很大,一个就有一斤来重,蚌肉味道鲜美,成了那时经常享用的美味佳肴。

把那些年的家乡称作水世界,是指夏秋两季,冬春两季水就少了好多。说来也怪,春天与夏天竟有那么大的反差,春雨贵如油,北方的春天多有旱情,有时甚至一连数月无雨,这样,地下水位下降。那时吃井水,要用水扁担钩子勾住水桶梁,平时把水桶系到接近水面的位置,然后用手握住扁担的上端,晃两晃使水桶扣入井水中,再将打满水的水桶提上来。水位低时,从井中打水,就要再搭上上端的扁担钩,才能够到水面。而到夏雨时节,平地到处是水,为防止地上的水灌入井中而脏了井水,井台都修得比平地高,地下水位上升,水位最高时临近井口,这时从井中打水,扁担就失去了用武之地,用手握住桶梁,伏下身躯就能够到水。可见此时地上地下都浸泡在水中,这是地下水最丰富的时期。

上面说到解放前蓟运河决堤,家乡发大水,后来的结果是河里的沙子随水漫到田地里,使土地变成了沙土地。这种沙土地不仅土质肥沃,而且遇水能沉淀成光滑而挺结的沙土板,踩上去不陷脚,无泥泞,有地板的光滑,而无地板的坚硬,走上去舒服得很。由于是沙土地,土质疏松,锄地翻地等农活爽手不费劲,锄头让这种土质磨得锃光瓦亮,从黑土地嫁过来的媳妇感觉轻松了不少。到初秋时节,田地里的水回落,刚能没过脚踝,行走在田间,就会发现,田中秋水清澈,水光粼粼,水中的小鱼儿在庄稼地里游来游去,观之让人感到情趣横生。俗话说,有水就有鱼,群众中流行的俗语是长期社会经验的总结,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知识。

曾经的池塘(从前的水世界)(4)

这时,人们可以到地里去淘鱼,方法很简单,孩子也能做,我和小伙伴一起淘鱼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我们选择地势低洼水流较冲的地方,用铁掀挖一个坑,我们的方言称作“囤子”,把囤子上面的外沿用泥筑成围埝,留一个豁口,使水只能从这个豁口流入囤中。在平地通向囤子中间,做一向囤子倾斜的浅沟,在接近囤子的入水口的上端截一个筛子,在筛子前镶嵌一块倾斜的光滑木板,使顺流游至此处的鱼儿身不由己,不能回游,只能顺流而下,我们俩人轮流从囤子内用盆子往外淘水,水往低处流,地里的水就会源源不断地流入囤子中,水中的鱼儿就会顺流鱼贯而入筛子里。半天的工夫,我们淘了半盆子鱼,二一添作五,既好玩又可满足口腹之欲,是一种极致的欢乐!

到秋天,也不是地里的水都会落下来,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1965年,我上高中后的第一个大秋假,当时为支援农业,农村学校放麦秋和大秋假,从初中开始,每到这两个假期,我都到生产队参加劳动。1965年那个大秋假,到了秋收时,地里的水还没退下,齐腰深的水,没办法像往年那样用车把地里的庄稼运到场上来,社员们就游到水中,拖拽着一捆捆高粱、一袋袋玉米,借助着水的浮力,涉水运行。那个大秋的庄稼,全部是这样运上来的。大秋过后,人们调侃道:人们忙了一大秋,牲口歇了一大秋;人累瘦了,牲口养肥了。那一年的大秋,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1998年,我国北方洪水泛滥,多地成灾。此后,水量减少,夏秋季节再也没有那么多的水了,即使有的年份雨量较大,雨水很快就渗入地下,地上田间也就没有那么多的积水,那个水世界消失了。这是为什么,它去了哪里,今后会变得怎样?这些问题留待科学家们回答吧。水世界的变化令人感到大自然的沧桑无常和难以预料,也感到人类力量的渺小。了解自然界,顺应自然的发展变化,是我们需要面对的永恒的课题。我们应该珍视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保护好人类共同的家园。

作者:董宝佑,退休教师。

审阅:刘艳梅

简评:流畅的文笔下为我们展现了难忘的童年记忆,最后留下问题,让人思考和回味。

编辑:赵一


投稿邮箱:zxm789654@126.com(原创首发)

版权声明:本文为中乡美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