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签订南京条约第一条内容(中英南京条约为何会在南京签订)
原本,英军准备在8月11日攻打南京,得了道光皇帝首肯和议的耆英等人并不慌乱,同意支付英军赎城费三百万两,提出要与璞鼎查缔结和约。
璞鼎查喜出望外,回答说:如果能够缔结条约,南京的三百万赎城费就不要了。
他的解释是:如果能够缔结和约,今后就要在中国做生意了,怎么可以得罪中国人?
谈判先后在8月12日、8月13日、8月14日举行了三次,在英军大炮的恐吓之下,《中英南京条约》出炉了。
8月26日,璞鼎查来到南京,正式交付条约文本。
8月29日,在女王陛下的“康华里士号”(Cornwallis)军舰上,璞鼎查爵士代表英国,钦差大臣耆英和伊里布及管辖当地的两江总督牛鉴代表中国,在南京条约上签字,《中英南京条约》正式生效,南京得以保全,英军退出,战争结束。
英国国内的媒体得知中国已经签订了条约,发表了连篇累牍的欢呼:“(条约)确定了千百万的赔款和源源不断的新鲜的茶叶供应,刺激了我们的贸易,永久割让给我们一座岛屿。总之,它让战争到达顶点,让我们获得的比想要的还多,让荣耀和利益不可阻挡地到来。”(引述《伦敦新闻画报》,费伊,第366页)
当然,也并不是每一个英国人都对这个结果感到高兴,一直指责鸦片贸易的《伦敦时报》,就对这个条约并没有像大众一样欢欣鼓舞,而是给胜利者取了一个具有嘲讽意味的绰号:“维多利亚早期的海盗”。
但比起英国那边的态度,道光皇帝这里,无疑是十分痛苦。南京那边签字,是一个折磨,自己这边批准,又是一重折磨。
在英国人看来,他这里批准与否,就是走过场,没有不批的道理,但道光皇帝本人,还是沮丧到崩溃,从退朝以后,他就一个人在便殿的台阶上走来走去,想着自己期间所有曾经的豪情,壮志,想着自己从牙缝里省下的每一两银子,那种明明拼尽全力,却不得不接受失败的感受,令他心如刀割。
他一直徘徊到五更天,空荡荡的宫殿上,回荡着他浓浓的叹息声。直到五更时分,终于下了决心,走笔如飞写下一封信,命人交给领班军机穆彰阿,这简短的信上,是一行他终生痛苦的文字:各条约准照议办理!
这也就意味着,他正式批准了这中国历史上丧权辱国的条约:南京条约。
对这奇耻大辱,如果说道光皇帝完全麻木,就此得过且过,却也不尽然。
批准南京条约后,他也曾经痛下决心,明白英军舰船利炮,那就下决心赶超?远在广州的奕山倒是投其所好,送上一幅战舰图纸,建议朝廷仿造,道光皇帝一开始还真感兴趣,下令各省开展学习,学习了没几天就泄了气,以大清这生产水平,拼死也造不出来啊!
连最基本的火枪,道光都动过念头,还特意找来一支英军用的击发枪,用来去打鸟,效果果然好,耆英趁机建议说,要不咱也学着造?只这一句话,道光皇帝就呆住了,痴痴想了好久,最后来了句“必成望洋之叹”。大清没这么实力,别费劲了。
至于签署南京条约的那几位,牛鉴刚签完条约,就以“贻误封疆”罪被捕,一度被问了死刑,好在他当年为官河南,政绩不错,河南百姓知恩图报,纷纷请愿喊冤,终于求得他特赦,发往河南戴罪立功。这位被认为签下卖国条约,害得老英雄陈化成殉国的罪人,踏上河南的土地,享受的却是明星一般欢呼。
至于耆英,一度十分走红,由于有道光皇帝宠着,《南京条约》签完后,他曾十分春风得意,更有了国际影响力,外国要签不平等条约,基本全找他,他本人也是小聪明多会糊弄,逮着什么签什么,一段时间里,要宰大清找耆英,基本成了英美各国的共识。
但出来混迟早要还,道光皇帝驾崩后,耆英失宠于新皇帝咸丰,最终被咸丰帝赐死,当初最风光,死的却最惨。
伊里布一度出任广州将军,可签完南京条约的广州,已经不是鸦片战争之前的光景,到处都是乱,一边是老百姓怨声载道,一边是英国人占便宜没够,步步紧逼,伊里布左支右拙,各种折腾,最后连累带气,到任没几个月就病故了。
而比起这三位来,真正让道光皇帝感到永远不能原谅的,却是林则徐。
鸦片战争以后,相关的官员,大多数都得到了赦免,包括奕山奕经这样败事的,没几年又放了出来,琦善和邓廷桢也官复原职,特别是琦善,还得到了道光皇帝的热情鼓励,说他经过这次历练,下次办理事务,应该会有经验。
但林则徐,却是个例外,当同样充军伊犁的邓廷桢回来后,还得到了道光皇帝的召见,捎带问了林则徐的情况,但最后道光皇帝只是说:我用错了人。
在启程去伊犁充军前,林则徐也曾再当了一次救火队员,协助王鼎治理黄河,卖力苦干了八个月,终于成功治好。喜得道光皇帝也发诏书,专门说明要在黄河合龙的典礼上宣布,没想到一宣读才知道,内容是让林则徐治好黄河后,赶紧去伊犁劳改,别耽误了功夫!
在鸦片战争结束后的第三年,道光皇帝总算松了口,命令林则徐暂代陕甘总督,但林则徐请求入京请训,也被他冷冷拒绝。
道光皇帝不知道的是,对这场空前意义的战败,林则徐余下的生命里,一直在苦苦思考,哪怕是充军伊犁的俩年里,他也曾埋头苦干,亲手开凿的林公渠,灌溉良田无数,今天也被人纪念,不管他有多少错误,林则徐始终是那个一心为国的林则徐。
但比起这些来,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对于清王朝来说,最大的教训是什么,恐怕只有一条。
尽管明白了落后,尽管已经挨打,但无论道光皇帝,还是满朝的文武,却依然没有明白,到底落后在哪里,为什么会挨打。
其实这次战争的严重后果,需要细细分析《中英南京条约》的内容,才能看到其中不一样的东西。
(以上为覃仕勇、张嵚长篇通俗历史书《风雷激荡七十年》节选,欲知上下文内容,请到专栏阅读全书)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