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侯韩信为什么不能善终(汉初最具悲剧性的风云人物)

在汉朝的早期,韩信的名字如雷贯耳存在感极强,同为汉初三杰的人物,萧何、张良偏于正统,而韩信则被污名化,他的人生结局也最为悲催,他的命运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探讨,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淮阴侯韩信为什么不能善终?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淮阴侯韩信为什么不能善终(汉初最具悲剧性的风云人物)

淮阴侯韩信为什么不能善终

在汉朝的早期,韩信的名字如雷贯耳存在感极强,同为汉初三杰的人物,萧何、张良偏于正统,而韩信则被污名化,他的人生结局也最为悲催,他的命运值得我们现代人好好探讨。

韩信乃淮阴人(今江苏淮安市淮阴区马头镇)。韩信甫一出场,就是个落魄而浪荡的公子哥形象,成语“晨炊蓐食”的主角,主要目的是混饭吃;成语“漂母饭信”是说他跟一个洗衣服的“漂母”要饭吃,还是混;成语“胯下之辱”的主角也是韩信,这个成语更有名更为广大国人所熟知。

总结下来,早期韩信的生活就是一团糟,混天混地混日子,过一天是一天,实在让人看不出他会有什么远大前程。

陈胜领导的安徽大泽乡起义不仅给刘邦带来了转机,也给困境中的韩信带去希望。韩信仗剑从戎跟随了项梁,项梁死后他又跟随项羽。但这时候的韩信存在感很低,项羽和其团队中的其他人都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突出才能,只给了他一个郎中的小官。

韩信素来胸怀大志,对战争之事天生精通悟性很高,郎中之职根本不能充分发挥其才能。韩信曾多次劝说项羽,提出很多中肯的建议,但项羽不拿韩信当干部,他的话还不如耳旁风,这让韩信郁闷至极。

失望的韩信最终选择跳槽,想换个老板试试运气。几经辗转他来到了汉王刘邦的团队,但在刘邦这里依然不受重用,甚至还差点丢了性命。靠着高颜值的相貌被刘邦的司机滕公夏侯婴刀下留人,夏侯婴向萧何推荐了韩信。

认识萧何是韩信得以发达的起点。萧何这位刘邦身边的左右手知道韩信非一般人,多方举荐,后来几经波折,特别是经过“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之后,汉王刘邦认识到了韩信的价值,他的命运才算有了一百八十度大转折。此时的时间已经来到楚汉战争初期。

身居南郑的刘邦筑坛拜将,韩信一跃成为汉王团队的大将军。作为军事上的一把手,韩信从此开始填写其辉煌的军事生涯履历表:还定三秦,涉西河,掳魏王,擒夏说,喋血阏与,背水一战斩杀成安君陈馀,一举收复赵地,东下齐国封齐王。这一系列为我们熟知的的辉煌战绩都是韩信的杰作。接下来,韩信与黥布、彭越等联合,垓下合围,十面埋伏,四面楚歌,这些关键词是韩信对项羽军团发起的毁灭性打击,至此,韩信的军事生涯达到了辉煌的顶点。

“登高必跌重。”说起来也是韩信的悲哀,每每在其刚刚取得一个重大胜利时,还来不及高兴的他就会遭遇刘邦的突然袭击,被解除兵权。比如韩信率军攻下赵国,斩杀成安君陈馀、俘虏赵王歇,威震北国,但没过多久刘邦就带着滕公夏侯婴偷偷潜入韩信的大帐夺取了他的军权;垓下合围,项羽军团覆灭不久,刘邦又一次“袭夺齐王军”,韩信被刘邦一纸调令从齐王迁为楚王;再不久,刘邦“伪游云梦”,以谋反之名将韩信擒拿并借机降格为淮阴侯,软禁在长安。

实际上,韩信本人根本就无反心。当年韩信分封齐王时正值楚汉战争处于胶着状态,此时的韩信如果反水那是最好的时机。盱眙人武涉和齐人蒯通也看到了这点,他们分别劝说韩信保持中立,坐山观虎斗甚至坐收渔翁之利,借此与汉王刘邦和楚霸王项羽成三足鼎立之势。韩信如果真的听从了劝说,则秦末版的“三国时代”或许早就来了。

但韩信果断驳斥了二人的“异端邪说”,他口中念念不忘汉王刘邦对自己的好。“汉王授我上将军印,予我数万众,解衣衣我,推食食我,言听计用,故吾得以至此。夫人深亲信我,我倍之不详,虽死不易。”

这就是历史上真实的韩信,他不但会打仗还相当重义气重感情,在他有能力有机会时从来就没对刘邦动过“反念”,而是用自己的一腔热血来报答刘邦对自己的知遇之恩。彼时不反,难道要等到全国解放刘邦坐稳了江山再去搞谋反,韩信难道脑子进水或者被驴踢了?

再则,当上楚王的韩信回到自己的封国,对于当初曾帮助过自己的漂母赠以千金,留下“一饭之恩,当以千金相报”的美名,这也符合我国知恩图报的传统美德;对于曾做出“胯下之辱”的淮阴少年,韩信也没有凭借自己的权势去追责,反而加封他为“楚中尉”。

拥有如此“有恩报恩,以德报怨”的博大胸怀,韩信还会在建国多年后反叛刘邦,这样的说法恐怕鬼都不信!

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虽然韩信的军事智商远高于同时代之人,但他不懂政治,权力斗争的智商很low。卸磨杀驴是刘邦对付诸侯王的一贯招数,无论韩信如何表现,刘邦都容不下他,“狡兔死,走狗烹”是韩信的终极宿命。公元前196年,韩信被吕后杀死于长乐宫钟室并灭三族。

韩信是刘邦功臣集团中的异类,勇冠三军封诸侯王,赏赐标准远高于张良和萧何,但结局之悲惨亦远超这二位。不同于张良、萧何的从一而终,韩信是半道从项羽军团叛逃而来,刘邦自始未将韩信当做真正的自己人看待,也从未让其进入自己的政治核心圈。虽然刘邦很欣赏“韩信将兵,多多益善”的军事能力,但始终惧怕手握重兵的韩信会反水。

刘邦对于韩信,担心防范的心理要远胜于对他的赏识,当刘邦从吕后处得知韩信的死讯,“且喜且怜之”的反应就是这种矛盾心理的真实写照。

作为下属,能力太强也是一种错,让领导时时防着你,无时无刻不担心你会抢班夺权,只有除掉你才能解除心腹之患,这样的下属会有好日子过吗?

可共苦不能同甘,“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这是韩信被灭族的悲剧之源。至于和陈豨串通谋反的说法,只不过是刘邦集团为屠杀韩信披上的美丽外衣罢了。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