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头有什么古遗址(探寻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敖伦苏木古城遗址)
在2019年秋,我有幸来到了向往已久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它位于内蒙古包头市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这座古城建立于辽金时期,由汪古部统辖,汪古部族群中大部分都属于突厥人种,由于他们头脑灵活、善于应变,且能征善战,先后被金国和成吉思汗所重用。“汪古”一词在蒙语中意思为长城,这是因为汪古部顺服于金国(女真)期间曾一度负责把守附近的金长城(界壕)以防止敌国来犯,之后在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各部和在征讨金国期间,汪古部顺势投靠在其麾下并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由于汪古部的功劳颇大,外加它的领地自古也是游民民族杀伐掠夺之地,出于利益考虑,成吉思汗除了大力封赏汪古部之外,还把自己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吉许配与部落首领,并承诺世代联姻,这极大提高了汪古部在蒙古草原上和后来大元帝国时期的荣耀和地位,敖伦苏木古城也在此期间更加热闹繁荣,外加此地交通便利,过往此地做买卖的商客也是络绎不绝。在这座古城中还散落着不少刻有叙利亚文的石碑,这是因为汪古部所信仰景教所致,虽然汪古部侍奉于蒙古帝国,但并没有因此改信萨满教,这除了体现出汪古部信仰虔诚外,也反映了蒙元帝国的包容。但随着随着元朝自忽必烈之后逐渐腐化堕落,内部夺权猜忌暗杀不断直到帝国的权利机构彻底崩塌,汪古部和这座古城也随着神秘消失,具体原因至今没有解开。现如今仅剩下这些在战火洗礼后的断壁残垣,经过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的风吹雨打 ,犹如在草原深处的“雕刻”出的一片雅丹地貌,干硬的烈风不时吹打着它们所发出的声响仿佛深情诉说着当年这里的首领阿刺兀思和监国公主英明统治下的繁荣盛况,也哭泣表达了这里破败后的凄凉景象,着实令后人感叹不已。
由于是第一次来这座古城,在探寻时候受到了一些限制,所以不能在此长时间逗留,并且这座古城占地面积实在太大,我行走了一公里多(起伏不平的土路上遍地杂草和碎石以及荡起的尘土和乱蹦成群的蚂蚱)仅拍摄了古城遗址北侧、西北侧,西侧的残存墙体(但个人认为应算是这座古城最经典的部分了),行走拍摄不易,请多关包涵,也希望有机会再次来到这座古城好好参观。
由北进入城址内部还需走较长一段距离(2019年拍摄)
所谓“工欲善其事 必先利其器”,通过实地行走观察古城遗址是一部分,另一部分则是依托于丰富的史料去了解和学习该古城的来龙去脉。不夸张的说,要想把敖伦苏木古城说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文字数量完全可以出一本厚重的书籍了。我之前曾有一本著名考古专家盖山林老先生所著的《阴山汪古》,另外还有不少文史、考古资料让我去深入到了解这座“神秘”的古城,算是让我大开眼界,同时在此深深感谢这些之前通过艰辛考察探寻这座古城,站在非常专业的角度,通过严谨的学术方式和态度所著的这些珍贵文献资料,为包头市历史文化和考古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学者前辈们,所以我打算这次通过自己行摄感悟与前辈门所著深厚的史料相结合,来介绍这座包头境内著名的古城遗址——敖伦苏木古城(赵王城)。
这应该最早树立的文物保护牌,上边字迹早已模糊不清(2019年拍摄)
文物保护牌后则简略的碑文(2019年拍摄)
敖伦苏木城址,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2年拍摄)
文物保护碑文(2022年拍摄)
根据敖伦苏木古城遗址文物相关文物资料载:
城址位于巴音敖包苏木浩来新村东北6.4千米处,沿艾不盖河东北—西南走向分布。方向40度。敖伦苏木为蒙语众多庙宇之意。其总面积55万平方米。城址平面呈“回”字形,外城北墙960米,南墙950米,东墙560米,西墙580米,南门方向132度,没城位于中央偏南部,两城东西套接,通长290米,宽222米,有夯土台基十余座,外城西南部城墙有残存,高3米,夯土厚约20厘米;其余城墙坍塌成土垄状,基宽3米,高1.5米;城址四角有墩台,辟四门,设翁城,城内街道三横三从,有“十”字街贯通四门,主街两侧各有平行街道,直贯城中;沿街分布建筑基群百余处,城内出土建筑构件、景教墓石、石碑、石兽、罗马教、景教、佛教遗物、遗迹和《王傅德风堂碑记》碑。敖伦苏木古城是元德宁路治所,汪古部首府所在,也是汪古部最大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中心。因成吉思汗与阿刺兀思剔吉忽里联姻,术忽难加封赵王,俗称赵王城,为当时蒙古草原上重要的城市之一。明代中叶,曾是阿勒坦汗避暑夏宫。1996年敖伦苏木古城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向西行走看到北侧这条低矮的墙体(2019年拍摄)
在城址西北头拍摄到的城墙残体(2019年拍摄)
一九二七年六月,一支由中国和瑞典科学组成的“西北科学考察团”在达茂旗进行科学考察时,科考团成员、考古学家黄文弼在百灵庙东北三十公里的艾不艾河上游发现了一座被当地人称之为阿伦苏木的古城遗迹。黄文弼和他的助手们在古城内的一处建筑物废墟中找到了一通首刻有“王傅德风堂碑记”的石碑。该石碑的发现,使史学界的一大悬案——汪古部首领的世居之地赵王城得到了确认。
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照片来源:《2012.中国.首届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阿伦苏木古城,俗称“赵王城”,“五英雄城”,而“敖伦苏木”又作“姥弄苏木”、“鄂伦苏木”,“敖伦苏木”,系蒙古语音译,今统一称敖伦苏木城址。古城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政府所在地百灵庙镇东北约42公里、黑山西侧的南缓坡上。南临艾不盖河,河流两岸为冲积平原。城址地处中温带,又深居内陆腹地,大陆性气候特征十分显著,属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虽干旱炎热,但较阴山山前地带凉爽,寒暑变化强烈,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而且年际变化悬殊,无霜期短,蒸发量大,大风较多,日照充足,有效积温多。由于大风较多,蚊虫较少。这座古城建设于元代,在这里原有金代的安达堡子城。新扩建的阿伦苏木城,规模更为宏大。此处交通便利,是丰州城(今呼和浩特市白塔古城之址)通往岭北行省和林(今蒙古共和国乌兰巴托)的驿道所必经之路,这条驿道是运输粮食、茶叶、食盐、丝绸和瓷器的商业交通干线。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该城在元末明初毁于战乱。明代中期漠南蒙古族首领在古城元代建筑废墟上,进行比较大规模的营建。到明末清初逐渐荒芜废弃。
敖伦苏木城址平面图(图片来源:《2012.中国.首届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图片来源:《包头文物考古文集》
敖伦苏木城址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阴山汪古》.盖山林)
敖伦苏木古城坐北朝南,墙体文物黄土(含许多沙粒石块)夹板夯筑,十分坚硬。在中部偏东靠近南墙处,有一大院落遗址,内有一组建筑在高约3米高台上的建筑遗址。著名的《王傅德风堂碑记》即发现于此地。这组建筑遗址,可能是古城到主体建筑——赵王府遗址;1974年,盖山林先生对该遗址进行试探掘,发现有明代的瓷器、藏文经卷、泥塑佛像、佛龛、擦擦等喇嘛教遗物。这说明在明代又在这处遗址的上建筑了喇嘛庙宇。在城内中部北墙附近,有一用花岗岩石板四边的建筑物土台基,台基左右前方30米处各有一直径3米的砖砌实心塔圆形建筑遗址。在土台基建筑旁,曾发现7块景教墓石(这些墓石,很有可能是做为建筑用材由城外汪古部景教徒墓地移至此处的)。经过掘发现土台基为须弥坛,但它不是景教寺庙而是喇嘛庙。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该墓石砂岩质地,前粗后细,粗端街面呈长方形,前、上面开窗浅浮雕景教“十”字标识,左右开窗浅浮雕花纹;细端截面略呈正五边形,朝上两面浅浮雕卷草纹。整个墓顶石纹饰繁复,雕刻精美。但因700年的风化漫漶不清。景教为基督教分支,6世纪传入中国,是汪古部信仰的主要宗教。景教信徒死后,有由于墓顶放置墓顶石的习俗,该墓顶石,对研究元代宗教信仰、景教葬俗、社会面貌和中西文化交流具有重要价值。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由此可判断,这里先是元代汪古部的建筑物,或许是景教寺院,后于明代该建喇嘛庙宇的。在城内东北角,有一高台建筑遗址,一般认为这是罗马教堂遗址。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在这些遗址表面,曾发现了罗马风格的小石狮子与花纹贴面砖等遗物。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古城内遗址地表遗物非常丰富,大到石碑,墓石及柱础、石板等石制构件,小至砖断瓦、陶瓦残片、比比皆是。还有大量的大型生产工具石碾、石磨、石臼等。出赵王城东门约五百米,有当年炼铁和烧制砖瓦的作坊场址。其中,迄今累计发现的主要遗物有:
1、《王傅德凤堂碑记》碑额 1方。上刻“王傅德凤堂记”六个篆字,两行直书。原件裂为两半,现已无存。
2、《王傅德凤堂碑记》石碑 1通,原件已散失....此碑为汪古部赵王怀都颁旨所立,时间约为元代至元末至正初年间,碑记内容系赞扬赵王历任王傅之事。
(注:汪古部的内部统治制度很有特色,按敖伦苏木古城出土的《王傅德风堂碑记》对说说法,王傅府是“赵国之纲”,赵王城领地内大小事务都与王傅有关。汪古每个王在位,都要有几个王傅辅佐。王傅府设王傅、府尉、司马等官职。王傅是王傅府的主要官员,是王的辅弼和监护人,是元朝的正三品官员。王傅有印信和衙门,又有皇帝发下的虎符和银印,每个在位的王子都要选一些王傅来辅佐王子处理政务。)
3、景教墓石,10块。多为花岗岩制成。形状头高脚低,上面倾斜,类似中国的寝棺。除底部外,表面均有雕饰,头端的顶部,上部和两侧或饰“十”字架,或饰莲花。身部正面多刻古叙利亚墓铭,两侧雕饰云纹或卷草纹。墓石长111—125厘米间,宽约40厘米,头部高33—49厘米间,脚部高30厘米左右。
(注:景教在于唐代已流入中国,元代蒙古人多信仰之,阿伦苏木古城内景教徒墓石之发现,更足证史实之可信。“王傅德风堂纪”碑文亦证明元代对基督徒统称为也里可温。)
4、花纹贴面砖,多数残损,均为灰色瓦胎。正面有图案,背面素。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较薄的灰色方砖,“中央有莲花或宝相图纹。其周围围着六个梯形呈正六角形多图形,每个梯形都吸收了云纹或唐草纹在内。以这种花纹的正六角形图纹是范型按捺的,现出现薄富雕的样子”秉饰花卉、云纹、草纹(缠枝草)与几何图形。另一类更为华丽大砖,“其图纹是在伊斯兰建筑上经常看到的,即又按捺型出现大所谓火灯窗形”火灯窗意匠乃汪古部景教墓石的特征。
5、狮子头,1件。淡红色砂质岩制成,造型具有欧洲罗马石狮风格。
6、汉白玉双龙碑额,1方。发现于城内南部偏西院落遗址。汉白玉雕成。碑额完整,但刻字无存。
此外在古城外东北还有一片墓地,并发现有蒙文碑,碑文大多数早已风化侵蚀,但尚能辨认出许多赞美神佛的词句,尤为重要是存有“俺答汗”等字样。从而可知,这通碑是明代蒙古族土默特首领、顺欲王俺答汗的子孙,为颂扬其丰功伟业而镌刻的。
关于汪古部来源,【1】见于元代史书作“汪古惕”、“雍古”、“王孤”、“瓮古”等。汉人称其为“白达达”。汪古部为突厥系种族后裔,原在新疆,于唐代末年迁至阴山一带,与当地的鞑靼、党项等相融合,并先后臣服于辽金。到金代,汪古部首领从阿拉兀思惕吉忽思起,势力开始强大,先为金王朝守界壕,后归附成吉思汗帮助消灭乃蛮部,并在成吉思汗的灭金战役中立过大功,别协助其及其后人成就统一大业。为此,成吉思汗与汪古部相约要“世昏(婚)世友”。公元一二0六年,成吉思汗在斡难河畔继承王位时,授予汪古部首领阿刺兀思以五千户超过蒙古全军的百分之五,(汪古部除参与各项军事活动,还直接参与元朝皇室争夺皇位等斗争。)并将自己的第三个女儿阿刺海别吉嫁给了他。之后托雷、贵由、忽必烈、铁木耳等几代元帝的公主都先后下嫁给汪古部首领。据考证,敖伦苏木古城是成吉思汗家族和汪古部联姻后居住的府邸。汪古部首领曾受封过北平汪、鄃王,自1309年(至大二年)术忽难封为赵王,其后七代部族首领都是封为赵王。在此后至元代末年的几百年中,汪古部世居内蒙古大青山地区,保留原有到领地和属民,其首领世代享以赐爵封王,蒙元公主和宗室女的殊荣。总之,汪古部首领自金迄元一直手握重兵,屡立战功。不颜昔班、聂古台、阔里吉思三位赵王先后战死沙场。
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三女儿——阿喇海别吉(2022年拍摄于达茂旗百灵庙镇)
阿喇海别吉雕像(2022年拍摄于达茂旗百灵庙镇)
【2】汪古部是唐末五代以后至元代活动在阴山北部的部族集合体、其民族构成极其复杂,有突厥、回鹘、粟特、吐谷浑、党项、铁勒等,这些不同的民族群体,因共同信仰景教而聚合到了一起。由于民族构成复杂,汪古部自己没有称谓(或不见于史籍),唐时他们组成沙陀,辽金时称白鞑靼,皆汉人、契丹人、女真人对他们的称呼,因其臣属于金国,且为金国守卫长城,蒙古人称长城为“汪古”,这些守卫长城的白鞑靼人遂被蒙古人称作“汪古部”,意为守长城的人群。汪古部人虽然民族构成复杂,但主要成分是沙陀突厥人,据史料记载,其首领阿刺忽失自称唐晋王、雁门节度使李克用的后裔。对于这一记载,有学者持否定观点,但又提不出有说服力的论据。我们不排除汪古部主阿刺忽失的吉惕忽里(的吉惕忽里为首领之意)有自诩的可能,但其族属为沙陀突厥是毫无争议的。
包头市固阳县沙陀国村(阴山小肖行摄)
【3】其一、北匈奴温禺牍王名字的借用。“北匈奴有温禺王其人,他的名字与汪古二字相同”。其二、长城之意。其三、源于阴山之汪古山名。汪古的名字源于瓮衮,“翁衮蒙古语神也”,《朔平府志》称“神山在归化城被四十里”。由此可知,瓮衮、汪古只是一词的不同译音,应是“神”之意。汪古部当是以所居瓮衮山(今呼和浩特市北蜈蚣坝)为该部族牍名称。
汪古部在蒙哥汗时期划定砂井、集宁、安答堡子等地为其封地,当时汪古部的上层贵族都住在安答堡子。安答堡子原为金代界壕(长城)沿线的一个边堡,元代扩建后又沿用,约在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汪古部又在其封地内另筑新城于黑水(今艾不盖河)岸边,史称“黑水新城”。1305年(大德九年)元政府置静安路于此,1318年(延佑五年)改置为德宁路,由于历代赵王居住在这里,因此通称赵王城,也先后被称作“静安”“德宁”。
安答堡子城址照(照片来源:《古墙 古城 古道》.方金良)
木胡儿索卜嘎城址(安答堡子城址)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阴山汪古》.盖山林)
安答堡子古城出入文物(图片来源:《景教与汪古部》.阿勒得尔图)
这座古城是蒙原时期蒙古高原仅次于元上都的第二大城池,不仅有着高耸雄伟的殿堂,豪华雅致的宫邸楼阁,还有鳞次捞比的街衢商店和金碧辉煌的“德风堂”等文化、宗教大厦等建筑物,称为当时汪古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汪古人主要经营畜牧业。并响应元朝政府“广屯田以息远饷”的政策,在其辖区内广大地区实行屯田。元人描述这里的自然景象说“出沙井则四望平旷、荒芜际天”。尤其是在达茂旗艾不盖河流域、聚宝河流域,由于土地肥沃、水源充沛,开垦的农田也较多,种植的农作物有谷黍、荞麦等耐寒作物。这里的粮食除了自给,还得供应漠北和军粮。至今在汪古古城和村落遗址附近随处可以发现由于耕田而留下的地窨子。在敖伦苏木古城内,曾发掘出两件完好的铁犁。元朝的汪古部领地设置驿站,开辟了木邻(蒙古语意为“马”)驿道,通往漠北,因其属地处于交通要道,官民贸易发达。汪古部许多人通晓多种语言文字,文化水平较高,有人专以充当通译人为业。汪古部主扶持佛教,尊礼高僧;同时又崇尚儒家,建孔子庙,设立学校。
照片来源;《敖伦苏木古城》.孟克德力格尔
元朝建立以后,汪古部一部分随克烈、乃蛮人西迁到中亚,后逐渐融入哈萨克族。元忘,汪古降明,不少汪古人迁至内地。今天汪古部以汪古特氏的姓氏主要分布在蒙古民族的各个部落之中,以今赤峰地区各旗分布最多。内蒙古东部汪古特氏蒙古族取姓王、汪、穆,西部汪古特氏蒙古族取汉姓文、王。此外,中亚一些突厥民族中也存在汪古人,是蒙古军队西征留下的后裔。
1931年,西北科学考察团的部分考察报告载《燕京大学》发表,其中包括阿伦苏木古城的发现。翌年春天,美国旅行家欧文.拉铁摩尔便来到古城考察,他在王府遗址附近发现了几块刻十字架图徽的景教墓石。1932年美国学者马丁对古城进行考察;1929年和1942年,日本学者江上波夫在古城附近一带也发现了一些景教墓石。这些墓石的标志与文字的内容,在证明汪古部直到十三、十四世纪,依然使用的是突厥文和古叙利亚文。在1990年,江上波夫再次访问敖伦苏木时,在城址东北的一处大型建筑附近捡到一块植物纹残砖,认为纯属罗马花纹。随行人员又找到一个石雕的狮子头,高15厘米左右,江上波夫说这种狮子头是欧洲王室宝座两边扶手上的装饰物,并认为这座建筑就是罗马教堂。忽必烈晚年,阔里吉思在大都时与罗马教皇尼古拉四世派遣的中国第一任大主教约翰.孟德高维诺有过宗教上的交谊。他在1305年1月8日的信札中曾言及国王阔里吉思,说其先是聂斯托利派之基督徒,后在他德影响下改奉天主教正宗,率其大部臣民同归天主正宗,并建教堂一所,宏伟壮丽,无异王候所居。提名“罗马教堂”。这座高台建筑址现高约4米,建筑北墙依然残存,附近散见黄、绿、白三色釉筒瓦残片。此些建筑近年被盗掘发现有较多的藏传佛教佛塔擦擦,还发现有藏传佛教经卷。在1997年,自治区政协副主席盖山林组织文物部门,对敖伦苏木古城附近文物进行了发掘,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
照片来源:《2012.中国.首届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在《马可波罗游记》及其他元代史书中,谈到其信封也里可温教,即景教——基督教聂斯托利派。而在地方著名文献如拉施特《史集》中描绘元朝皇室因汪古部人“色白而丽,每两年大汗遣使至此州选择美女四五百人.....大汗如是选取此州人之女,此州之人不特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居云,吾女命运甚佳,将来得配贵人,诚吾辈至幸也”。
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关于敖伦苏木城址的明代遗存,根据江上波夫、盖山林先生对古城发掘成果,城内高大的建筑废墟,以明代的居多,而且多数为喇嘛教佛塔或庙宇遗存。考古学者曾在古城捡到较多明代青花瓷片,捡到的绿琉璃龙纹瓦当,也是明代的形制,与包头九原区哈林格尔镇尔甲亥明代建筑址所出瓦当相同。城址城墙现在较高的部分,墙体比较窄,夯层的厚度较宽,与呈垄状的地段不同,应当也是明代修补的墙体。城址南门不明显,也应当与明代的改建加筑城墙有关。遗址中的明代建筑后来遭到了破坏,建设达尔罕王府和百灵庙广福寺都拆用了城中的建筑材料。
包头市九原区尔甲亥明代庙址(阴山小肖行摄)
尔甲亥庙址文物保护碑(阴山小肖行摄)
敖伦苏木城址中绿色琉璃瓦当残片(拍摄于2022年)
城中的阿勒坦汗石碑,后被德王拉运到百灵庙,2006年,考古学者在百灵庙东南南营所地方一户牧民家发现,当时被当作进屋俑的台阶。该碑长116厘米,宽66厘米,厚16厘米,碑两面都刻有蒙古文,正面经磨损后字迹模糊,而背面文字仍清晰可辨。石碑有纪年为1582年,正是阿勒坦汗逝世当年。碑文主要讲述了阿勒坦汗生前到活动情况,教导蒙古人民要继续信奉喇嘛教及成吉思汗等先祖,时常祭祀神灵。
阿勒坦汗碑(复制品)(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阿勒坦汗碑文发现地——达茂旗盟公署城址(南营所)(阴山小肖行摄)
阿勒坦汗石碑的发现,说明敖伦苏木曾是阿勒坦汗生前经常活动的地方,也指明敖伦苏木等明代遗存也是阿勒坦汗活动世纪遗留。如此丰富的遗存,表明此地是阿勒坦汗重要的宗教中心乃至政治中心,在万历六年(1578年)之前,阿勒坦汗大概进行了一次对敖伦苏木元代城址的维修,万历六年阿勒坦汗与丙兔又对敖伦苏木城址进行了维修。之后,这里就成为阿勒坦汗老年常处佞佛避暑经常居住的地方,也是这一阶段阿勒坦汗政权等政治中心,藏传佛教弘法中心。
照片来源《敖伦苏木古城》.孟克德力格尔
阿勒坦汗画像(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1、砂井总官府所在地——大庙古城,位于希拉木伦高勒(塔布河)东岸台地。2、波罗板升古城,位于四子王旗乌兰花镇。3、广益隆古城,位于察右中旗广益垅村土城子村。4、察汉不浪古城位于察右后旗当郎忽洞苏木察汉不浪村、5、安答堡子古城位于达茂旗达尔罕苏木
图片来源:《阴山汪古》.盖山林
汪古部最强盛的时期是北平王孛要合(约1227年)到高唐王阔里吉斯(1294—全1297)统治时期。但后来赵王城随着元朝衰败而衰败。公元1328年,赵王马扎罕参加朝廷内王位继承问题的斗争,出兵大都遭到失败,元朝时赵王世家加强了监视。公元1338年,还派军事驻扎于汪古部。至元十七年(1357年),在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的影响下,汪古部领地内的灭里部举行起义,攻打了赵王府,杀死了赵王的替身,赵王八都帖木尔化装逃走。而关于赵王城废弃原因,据有关史料记载有多说法,
其一,1368年元朝灭亡后,赵王城的最后一个统治者、第八代赵王汪古图投降了明朝、明政府为防治汪古部反叛便把汪古部所有臣民作为“散处降夷”分散安置,这样,汪古部成员遍永远离开了这座城市。
其二,盖山林老先生考证认为,古城毁于清初战火。蒙古草原上的封建主们为了扩大各自的势力范围,经常兵戎相见,混战不已,作为某一封建主叛逆的敖伦苏木城自然是其他封建领主进攻的主要目标。在混战中富丽堂皇、历史悠久的古城就被彻底毁坏。其三,17世纪30年代,蒙古末代大汗林丹药整合蒙古,抗击皇太极。然而,蒙古各部各自为政,林丹汗征伐土默特时,在赵王城放了一把大火,据说,这场大火烧了一个多月,至此,赵王城化为废墟。
(注:对这座古城破坏最严重等一次是在古城的西北大约15千米地方修建了达尔汗王府(即喀尔喀右旗的东贝勒的“宫殿”,此地地名称“圙少”)。这里用的砖、石均来自敖伦苏木,而且在欧文.拉铁摩尔的《内蒙古的一座景教废城》一文中也有记载。)
由于这座古城内被毁坏的时间要早已现在居住在这里的蒙古人,所以谁也说不清这座古城是何时、何故、被何人毁坏的。这座化为废墟的古城留下许多离奇的故事和传说。据当地牧民传说,赵王城化为废墟后,大量毒蛇遍布城垣及废弃等宫殿,牧民视其文物妖孽,便在赵王城对面的南山上,建36座敖包镇邪。还有传说,常在骑马的任路过古城时马鞍会莫名其妙掉落,骑马人落于马下,发生摔伤事故,以至人们不敢在城内活附近放牧。还有传说,古城附近有一种很大的鸟,会说人话。一日一个牧民在此放牧,突然有人粗声粗气用蒙语向他对话,那牧民环顾四周,不见人影,只见古城墙上蹲着一只大鸟对他说话,吓得牧民慌忙离去。据说许多人见过这种鸟,有时候不知会在哪突然出现、飞落在任身边说话。
但至于汪古族群真正的去向,文献缺乏记载,至今尚无定论,也称为了历史之谜。
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照片拍摄于包头博物馆)
照片来源:《人文历史话包头》
1974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武川县发现一枚铜印,这枚铜印上客有“监国公主行宣差河北都总管之印”字样,印的正中有畏兀尔蒙文两行字意为“总管之印”。这枚铜印的发现证明了成吉思汗的三女儿阿剌海别吉作为监国公主,不但掌管着汪古部基础领地的军事事务,而且其势力范围已经扩展到了陕西、山西、河北等地。
2019年包头博物馆阴山汪古部文物展观展感悟(阴山小肖)
2019年在包头市博物馆展出了以汪古部为主题的历史文物展览,图文并茂的详细叙述了汪古部的发源—发展—辉煌—消失,展柜中不同种类的文物让前来参观者大饱眼福。关于汪古部,如果是熟悉蒙古帝国历史,尤其是成吉思汗发家史那一段,肯定不会陌生,而在包头的达茂旗境内,就坐落着当年汪古部的王城所在地—敖伦苏木古城(敖伦苏木是寺庙众多的意思),由于和成吉思汗黄金家族是亲家(忽答)关系,汪古部首领被成吉思汗封为赵王,所以也叫“赵王城”。汪古部和蒙古部并不属于同一族源,蒙古部起源与蒙兀室韦,汪古部则是突厥人的后代(白鞑靼)其实当年在蒙古高原上存在很多部落,比如其他的克烈部,乃蛮部,塔塔尔部,蔑尔乞部等,由于各自为政,相互之间经常存在战争,后来在蒙古部铁木真的领导下成功的把这些部落征服后统一在自己的麾下,而汪古部在其中充当了识时务者的角色,积极协助成吉思汗进行征讨,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以至于在后来身价地位都得到了飞速的提升,最令汪古部引以为豪的是成吉思汗会把自己的亲生女儿下嫁给他们部族的首领,同样享受的其他极高的殊荣。汪古部在强盛时期管辖之地辽阔,经济文化也是非常繁荣的,在和平时间他们负责监管蒙古帝国的部分战略防线,由于部落成员天生头脑灵活,骁勇善战,所以也是蒙古帝国初期不可或缺的根基。同别的游牧民族一样,汪古部同样有属于自己的教派信仰,那就是景教,景教是基督教的一支,在汪古部古城周围服发现了不少古叙利亚文的景教石碑,而汪古部是属于突厥种族,所以他们所刻的石碑也是突厥化的。在这里出现了一个引人注意的现象,那就是汪古部的老大蒙古部仍然信奉的是萨满教(天神腾格里),彼此之间谁也不干涉谁,谁也不影响谁。这也让我联想到当时在世界史上正是处在黑暗的中世纪,在欧洲爆发着十字军东征,而在当时的教皇和十字军中流传这这样一个传说,那就是在遥远的东方,存在着一位信仰基督教且无所不能的国王—祭祀王约翰,并能他得知十字军正处于与异教徒征战的水深火热之中,并准备要协助十字军共同击败异教徒,但后来协助的事根本不存在,而这位传说中的祭祀王约翰,到底是何许人也,到底和汪古部是否存在某些关联,或许会一直是个谜。而另一个谜团则是汪古部后来的消失,曾经辉煌,繁荣一时的赵王城,由于蒙古帝国的衰败,也随着衰败而亡,当然也存在着内部腐败导致瓦解的现象,在多种因素下汪古部神秘消逝在茫茫阴山之下,而那座著名的古城早已在漫长的岁月侵蚀下变得面目全非,留下的仅是在空旷无垠草原上部分的断壁残垣,来回吹荡的干燥烈风穿梭其中所发出的风声,仿佛在激荡的叙说着属于他们的故事。
包头博物馆举办过的阴山汪古部文物展(2019年拍摄)
照片为2019年期间包头博物馆举办阴山汪古部文物展时所拍摄
观展时所拍(2019年)
在人们普遍对印象中,历史上的古城应该都是恢弘大气,完好无损的,慕名而来的游客通过观察到它的每一处细节从而深刻的体会到它们在历史中存在感和厚重感,但回到现实中,往往很多留存至今的古城剩下的仅仅是它残留的“骨架”了。那么造成这样结果的原因是什么?照片里这些断壁残垣是位于内蒙古达尔罕茂名联合安旗深处的敖伦苏木古城(它的建设年代是元代早期,到现在差不多快九百年了,那么难道就是因为经历了如此漫长到岁月后,古城必然会成为这样残损不堪的景象吗,这种厄运劫数是在所难逃的吗?按照我个人分析,造成现今一些古城(包头境内)要么被夷为平地,要么被蹂躏的面目全非的结果为以下几点。
1、战乱导致,在中国历史上存在多个王朝,那么随之而来的战乱更是频繁接踵,惨烈的战争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可怜的百姓流离失所,精美的建筑城楼被无情摧毁,这不仅在中国历史上不断重演,在世界历史上别的地方也是频繁发生。
2、气候原因,由于蒙古高原常年干旱缺水,外加烈风沙尘肆虐,昼夜温差大,所以在建设它的过程中用料也是因地制宜,比较粗糙耐用,但毕竟不同于中原腹地及江南水乡,高原上由于常年的风沙侵蚀,犹如一把把尖刀对城墙的不断切割,粗硬的沙石无情的打磨,造成了古城墙体上斑痕累累,遍体鳞伤。
3、人为破坏,由于缺乏文物保护意识,从过去到现在人们为了开荒拓地等别的原因,对古城建筑及周围大肆拆除破坏,为了利益而不择手段,但还有一种原因就是大多数人可能根本就不清楚他们所破坏的是古城建筑,而就是一些简单的土墙罢了。
综合上述三点原因来看,能留存下来的古城也实属不易了,随着现如今文物保护单位石碑的树立让这些古城真正有了属于自己的专属名片,保护力度的加大也为它们做了强有力的屏障保护,我想随着祖国现如今对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发展,想必在历史遗产这一块更会加大力度投入到保护宣传上来,让更多的人们去了解属于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脉源。
后记
2022年十一国庆期间,我与好友相约在一天当中分别去了固阳县境内的怀朔古城古城遗址和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境内的敖伦苏木古城遗址,沿途还看到了一段汉外长城南线遗址,算是大饱眼福。
作为这次行程的司机和先导,寻访古遗址的路线是我前期规划的,起初本想着去达茂探寻几古城遗址,但考虑到路线远、找寻难、时间紧这三点因素,所以选择放弃了。后来与好友商量后决定先去敖伦苏木古城。我第一次来到这座古城遗址是在2019年的秋天,这次算是“重游”这里,打算利用这次的访古之机好好行摄一番,而随行的好友也是怀着较为激动的心情想去看看这座处在漠南的神秘古城到底是什么样子。
来到敖伦苏木古城遗址后看到四周围绕着一层防护网,正门也上了锁,此时让我们的产生了一些焦躁情绪,毕竟大老远跑来一趟不容易,心想真要进不去目睹古城真容,岂不是白来一趟?没办法我们只好顶着风硬着头皮在周围寻找能进入古城的口子。寻找一番后不负有心人,在真正的进入这片曾是汪古人(白达达)所建王城后便开启了这次古城之行。
在拍摄这些酷似雅丹地貌的古城墙过程中我们不禁感叹,古城在数百年的历史岁月中遭受着来自战火洗礼、风蚀雨侵、人为破坏,部分城墙还能够呈段落状保留至今也算是非常不易,在行走观察中还发现城墙夯层明显,黄土中夹杂着碎石,用手触摸仍能感受到它坚实的厚度,只是在这种“任凭风吹”的糟糕环境下,部分墙体早已出现剥落迹象,墙上的土块散落在其附近。继续向城址内部行揍会看到地表上分布的残砖断瓦越来越多,这些大小不一、颜色不等的建筑残件说明着这座古城曾经的繁华,遥想曾经生活在这里的王公贵族、市井商贩、平民百姓、也里可温们在四周高大城墙作为坚实壁垒的守护下、南临艾不盖河清澈水源的滋养下、几任部族首领和一位监国公主的英明管理下是何等的幸福,外加城外以北的毕其格图好来好来王族陵园,周边的道特采石场元代岩画、木胡卜索尔嘎城址(原为安答堡子城址,后被认为是砂井总管府….),以及乌沙堡(大苏吉城址)、德里森呼图克、好伊尔忽都格等戍堡呈“放射状”与其遥相呼应,更加“点缀”出这座古城的曾经作为德宁路的灿烂与辉煌。的但随着后来元朝的灭亡,这支汪古部族也在其后神秘消失在历史当中,这些城内或许精美富有特色的建筑“轰然倒塌”后变成了现在的样子,部分筒瓦已成为一些昆虫的遮风避雨、繁殖后代的巢穴。当来到古城遗址中北部会看到这里留存着一座醒目高大的建筑基址,在其顶上有两座一米多高的石堆。此前有说它是以前古城中的景教徒们建造的一座罗马教堂,也有说它是一座万卷堂,但不论是什么性质的建筑,单从建筑规模来看肯定是当时城中一座地标性建筑,只是它到底是由汪古人所建还是后期俺答汗选择这里作为避暑夏宫时所建,还有待进一步去深入研究,在这座建筑基址四周分布着一些规模不大的土堆,想必也应该是当年古城中的一些建筑残址吧。
毕其格图好来陵园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阴山汪古》.盖山林)
大苏吉城址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阴山汪古》.盖山林)
德里森呼图克平面示意图(图片来源:《阴山汪古》.盖山林¥
在边拍边走的过程中我也不时给好友讲解敖伦苏木古城的相关历史以及拍照留念,算是过了一番“导游瘾”。对方则也发出了不虚此行、值得一来的感叹,我继续说道,是啊,从这座古城遗址最早被西北科考团成员黄文弼先生所发现(他同时在古城内发现了《王傅德风堂碑记》石碑),再到后来美国考古学家欧文.拉铁摩尔、法国学者马丁、日学学者江上波夫、咱们国家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先生、现包头博物馆馆长、考古学家张海斌(原位于敖伦苏木古城内的,后被搬迁到别处的阿拉坦汗石碑发现者)在不同时期对这座古城各方面分别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还有一位必须要提到名为孟克德里格尔的老前辈常年行走在古城中,用实际行动保护着这座古城不遭到人为随意盗采文物等破坏行为的发生,现如今达茂旗博物馆中关于该古城中不少被发现的文物,诸如刻有十字架的景教墓顶石等等馆藏品,都是人家出于文物保护方面考虑才呼吁把它们搬到展馆中,让更多想去了解这里历史文化的爱好者们去看到,感受这座古城特有的历史文化,所以、咱俩能来这里好好行走拍摄一番,夸大的说,算是在踏着这些学者前辈们的足迹的基础之上去领略古城雄风,没有他们对这里研究转化为文字的硕果,咱们怎么会认识这座古城呢,所以即算是幸运,也感到荣幸,更要珍惜这次敖伦苏木城址的访古之行。
著名考古学家盖山林(照片来源:《2012.中国.首届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注:以下照片为2022年阴山小肖相第二次行摄敖伦苏木城址时所拍摄(在上述文字中已选用了几张做为配图)供大家浏览
壮观的城墙
城墙酷似雅丹地貌
城址西墙,最为经典的墙体保留区域
西墙南端
城址内部
南墙
遍地断瓦
石
半身埋在土里的碌碡
柱础?
石臼,古人的农具
另一座建筑基址
城内的马儿
一条分界线?
城址中现存最高的建筑基址,王府所在地
北墙
北墙最西端
西墙最北端
附:王傅德风堂碑记:
“......客前净州路儒学教授三林子良奉命王钧旨撰王傅都事刘德彰篆额
圣朝开拓封疆,混一于天下,亘古无比盛矣,人力所通,舟车所至,日月所照,霜露所坠,凡有血气者,莫不尊新,故曰配天始自太祖,肇基于和林,世祖统正朔,修文于华夏,圣圣相传,郁郁乎其文也!前翰林承旨阎复奉敕撰《故高唐忠献王记》,封谥上至高祖暨公主国夫人,其文祥而且备,吾不复言之矣,然之矣然忠献天资高敏,笃好圣学王亦......外堂有八面玲珑之中,以示子孙为之王也。前上皇姑齐国大长公主忽答美宝继尚皇女齐国公主爱雅失里世子主安甫脱襁褓诏以忠献王母弟术忽难器识英伟,尊崇明教,能继其事,授以金印玉带、海东青、封高唐王,尚齐国大长公主阿宝。突忽鲁恪守祖宗成业,治国以勤,抚民以仁,老安少怀,更【】王及主安出幼....阿拉的纳八刺至赵王阿拉忽突英武之资,家齐国治,赏罚分明,尚赵国公主吉剌宝思,生二子,长曰马扎罕,次曰怀都然,然马扎罕聪明仁智,才兼文武,识鉴精微,议论英发,朝会之时,诸王无出其右者。......年袭封赵王尚皇妹赵国大长公主速哥八剌生一女八咂实里公主大公郯王之子也。当时所任之人,皆贤能,所行之事,皆仁义,使顽夫好廉,嚣妇好贞,振起赵国之纲维,流风善政,焕然一新.....王继尚宗王晃兀帖木儿仲女【】【】公主天性聪明,懿德好善,崇敬三教,迄王马扎罕薨有女公主吉祥奴世子八都帖木耳尚在襁褓之中王母弟怀都赵王袭位能军遵国政平日寡言英风.....如泰山之安保正业若磐石不负驸马王之位朔方宁谧万.....安荣享大平之日自至大元年始立王傅事奉....
“.......御众以宽,临下以简,王旦之流也。文学黑台和而不流,威而.....是时天历.....实此等皆当涂之英俊,襟怀倜傥.....登期党者无尸其位,不素而餐,忠心报于国,膏泽【】于民,忧民之忧,乐民之乐,不以将相为贵.....德性温和,王戎之流也.....
“王候四海来【】堂 【】【】高唐忠献王
子孙世为驸马郎 先王马扎罕高强
钱粮督总管俯
都 事 多识尓
札别台
李荣祖
贴木儿不花
也里可温
(注:文中【】、【】【】或.....符号表示此处有一、二字或若干字辨认不清。
文中参考资料来源:
1、《阴山汪古》.盖山林 著
2、敖伦苏木城址文物保护碑文
3、《2012.中国.首届敖伦苏木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4、《达茂联合旗阿伦苏木元代古城》
作者:李逸友
5、《阿伦苏木古城遗址》
作者:邓宏伟 张文芳
6、 《江上波夫考察阿伦苏木古城随记》
作者:王晓华
7、《赵王城访古》
作者:刘幻真
8、 《内蒙古敖伦苏木古城考辩》
作者:盖山林、盖志勇
(4—8均出自《包头市文物考古文集》下 包头市文物管理处 编 张海斌 主编 )
9、《阿勒坦汗与敖伦苏木城址》
作者:张海斌
10、《包头的汪古部、沙陀国和唐朝的李克用》
作者:杜华
(9、10均出自《内蒙古包头博物馆文集》内蒙古包头博物馆 编)
11、《汉代壁垒何处寻 鹿城荒野花木深》
作者:张耀
12、《四路七城汪古部 惟余残垣对长空》
作者:张文平
13、《黑水滩头鸟声幽 斜阳衰草赵王宫》
作者:孟克德力格尔 徐文忠
(11—13出自《人文历史话包头》续集上)
14、《汪古部首府,达茂旗敖伦苏木古城》《古墙 古城 古道》.方金良著
16、《汪古部:达茂草原空前的百年富贵时代》《阴山寻踪》.方金良 著
17、《蒙古统治下的包头地区》
作者:李绍钦 《包头文史资料》第十辑
18、包头市博物馆相关文物简介
19、《阴山汪古与景教遗存初论》
作者:魏坚
《景教与汪古部》 主编 阿勒得尔图
20、《阴山汪古部》作者:孟克德力格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