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高考领航语文强基手册电子版(非连续文本阅读的)

2022高考阅读 · 非连续文本阅读的“五步法”及历年真题

高考非连续文本阅读的“五步法”与冲刺专练

2023高考领航语文强基手册电子版(非连续文本阅读的)(1)

【选材主题】

1. 话题:小说的诗性

2. 话题:信息安全保护

3. 话题:薛宝钗

4. 话题:云经济

5. 话题:自然文学

【考点解读】

第一步,读文本,知大概——了解主题和文体。

通过浏览文本,大致了解材料的内容,如几个材料共同表现什么主题(反映什么问题),分别属于什么文体。阅读时不必在细节上花太多的时间,一时不理解的就跳过去。

第二步,读题干,明指令——明方向,节省时间。

准确审清题干,明确问题指令,找准勾画筛选的方向。可以把几个题的题干、选项全部读一遍,大致了解试题考查的内容。

第三步,边浏览,边勾画——把握文本内容。

迅速浏览各个材料,勾画标注材料中的关键信息点。如新闻的陈述主体、陈述的侧重点、新闻的价值信息点等,在勾画中发现有价值的信息。文字材料较易勾画,如果材料中有图表,就需要读懂图表,读图表时需要抓住以下几点:

1.抓标题。标题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有时只有出处,抓住出处也有助于把握图表的内容。

2.抓分类图例。首先要确定其类别,在阅读中,要看纵轴、横轴、图标等,这样我们就能迅速得知图表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3.抓数据。阅读时要进行纵向、横向比较,从中得出结论。

4.抓解析。要重视审读配合图表而出现的解释分析性文字内容,图表和文字结合,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图表所要传达的重要信息。

第四步,边思考,边筛选——为答题作准备。

勾画的信息是为我们做题服务的,因此,需要思考每一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关键信息是什么、每一个题涉及区域在哪,这样把对我们做题有用的信息筛选出来,根据勾画的信息抓住材料的关键点,再关注细节。

第五步,边比较,边概括——读懂文本,胸有成竹。

在思考与筛选的基础上,进行比较比较异同(说法上的异同、内容上的异同),然后综合各方面信息进行概括,揣摩命题者把多则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材料放在一起的意图。

值得注意的是,后面三步往往是同时进行的。

示例

话题:“表情包”

材料一

从表情包的发展来看,字将式、颜文字,Emoji和QQ表情包的情感表征比较直观,是对人表情、肢体特征的模仿,主要表达和反映人们的情感。而动漫和真人表情包构成较为复杂,通过各种拼贴、同构、戏仿等手法实现各种形式的混搭。既可为单纯的图像,又可为“图像 文字”的多模态话语;既可以静态,又可以动态的形式存在。正如赵爽英所言,表情符号的发展经历了传达表情、表达情绪以及陈述情节等几个阶段。在这个过程中,表情符号的象形意义逐渐淡化,象征意义日益突出。表情包是一种典型的亚文化,是与霸权文化、主流文化、精英文化、主导文化相对的边缘文化、附属文化、次元文化,具有天然的抵抗性。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

(摘编自谷学强、张子铎《社交媒体中表情包情感表达的意义、问题与反思》)

材料二

“人们所说的表情包,主要指用于表达情感、情绪与态度的图片。表情包可以是简单的图形符号,也可以由真实人像、动漫人物、动物、自然景色等构成,有时还会辅以文字,包括网络流行语,越来越多的表情包以多种元素组合的方式呈现。表情包的意义与作用,也从早期单纯的情感表达,走向多样化。这使得表情包有可能成为各种群体的标签,以及社交互动中的面具。

今天各种社交平台自带的基本表情符,是平台专业生产者提供的,它们采用的是某些通用编码规则。但是,当表情包生产者走向多元,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时,多数表情包往往会被添加一些其他编码元素或规则。既有一般的虚拟表情的编码规则,也有阶段性或群体性文化的编码规则;而在每一个使用情境中,使用者个体也会在其中加入个人规则。因为有些规则并非是普适的、主流的,而是小众的,甚至是个人化的,这些非大众化的规则为某些表情包设置了加密“门禁”,并非所有人都能进入到它们的深层意义领地。

(摘编自彭兰《表情包:密码、标签与面具》)

材料三

网络空间的表情包并未许诺言行一致,“言过其实”才是真正的可乐之处。统计与分析表明,人们往往乐于将种种有趣的表情赋予小动物,猫、狗、兔子、公鸡、鸭子均是表情包队伍之中的常客。熊猫虽体量庞大,但性情温顺,不具攻击性,无妨与小动物为伍。小动物的特征即是“萌”,一只公鸡拖一柄缺口的菜刀气势汹汹地夺门而出,谁也不会被这种表情包吓住。没有人觉得强敌将至,如此装腔作势无非博人一粲。

事实上,表情包这种修辞方式无法扩展到某些举足轻重的文本。人们很难想象,哪些表情包可以插入蓝皮书、白皮书或者鉴定一个人品行的档案材料。哲学著作大门紧闭,社会学论文或者教科书拒绝联系。在目前,这种修辞方式仍然与文学存在很大的距离。这时,人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仅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

(摘编自南帆《微信表情包:网络空间的一种“软性”符号》 )

问题

有人说表情包盛行是“向文盲无知时代的倒退”。根据材料,列举反驳这种观点的依据。(4分)

答案

①表情包的亚文化属性使其具有调解社会矛盾的作用。②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这是进步而非倒退。③夸张及“萌”的特点,使表情包具有博人一笑的作用,这不能说是倒退。④表情包无法进入人类文化中举足轻重的文本(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每点1分)

步骤

第一步,读文本,知大概——了解主题和文体。

话题:“表情包”

第二步,读题干,明指令——明方向,节省时间。

有人说表情包盛行是“向文盲无知时代的倒退”。根据材料,列举反驳这种观点的依据。

第三步,边浏览,边勾画——把握文本内容。

反驳表情包盛行是“向文盲无知时代的倒退”,实际是要列举表情包的进步性和对正统思想、文化的无害性。据材料一“亚文化通过抵抗和挑战主流文化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尽管这种抵抗是仪式性的,但却能调解社会矛盾”,可归纳出答案①。由材料二“表情包被赋予了人际交流的情绪表达之外的更多功能”,可知答案②。由材料三“小动物的特征即是‘萌’,一只公鸡拖一柄缺口的菜刀气势汹汹地夺门而出,谁也不会被这种表情包吓住……如此装腔作势无非博人一粲”,可知答案③。由材料三“人们不得不意识到,这种修辞方式仅徘徊于文化的边缘而无法进入正统的思想和学术”,可知答案④。

【考题对接】

一、话题:小说的诗性

文本一

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属于艺术之范畴,其终极旨归应为“诗”。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

小说是当下最为繁荣的文学体裁,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一些作家似乎过多沉迷于叙述模式的借鉴和实验,陶醉于魔幻现实的营造,痴心于恢宏历史的展现,执着于玄妙故事的构思,却忽视或者漠视了小说诗性的构建。在他们的作品中,难于找寻到诗化的现实、诗意的语言和充满诗魅的意象,而直露的现实、粗鄙的语言和意象的缺席,却占据了不小的空间。而且,过度商业化的氛围造成了他们心态的浮躁和对利益的追逐,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小说的通俗性和庸俗化,使其几乎成了“快餐文化”的一分子。这并不是对中国当代小说的全面否定。中国当代小说中不乏富有诗性、艺术水准颇高的佳作,但这类作品似乎正在日益被通俗性的潮流冲刷、侵蚀。

(摘编自仕永波《小说亟待提升诗性品质》)

文本二

海德格尔认为,文学是人们在天地之间创造出来的崭新的诗意的世界,是借文字展示的诗意生存的生命。日常生活是非诗意的,我们只有通过文学的引领才能到达诗意,感受无限,领悟神圣。既然日常生活总是被非诗意遮蔽着,是庸常的、缺乏艺术质感的,而文学又必须是充满诗意的,那么,文学活动的第一步就应该是对生活进行异质化处理,也就是把客观生活改造成能够体现人生的普遍经验的、心灵化和情态化了的主客观相统一的诗意的生活。上述思想作为一种创作理念,与传统的强调文学与生活同质性的“模仿”和“再现”理论,有着较大的区别。在现代小说创作中,固守传统的“模仿”“再现”原则的固然不是少数,而追求叙事的诗性价值也是一些作家的自觉追求。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小说作为一种叙事文学样式,更多地是与历史发生密切的关联。早期的志人志怪小说,就是以“稗官野史”“正史之余”“六经国史之补”的面貌出场的。因此,可以说早期的小说主要是对人与社会的具象描述和刻意模仿,并以此来达到道德教化的目的。这样的小说不是一种纯粹的艺术,人们更多地关心它所叙之“事”,而不关心它是如何“叙”事,其社会历史价值远远大于艺术价值。但在其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小说不断地从讲故事的原始形态向诗性叙事的现代形态发展。许多现代优秀小说,借用英国著名小说家笛福的话说,是“浸透了诗的”。在中国,第一部充分诗化的叙事文学作品是《红楼梦》。在这部不朽之作中,诸如“顽石幻形入世”“绛殊还泪”“木石姻缘”“风月宝鉴”等审美意象奇幻而丰盈,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曹雪芹将人间严酷的现实世界充分诗意化了,因此他的作品达到了叙事艺术的巅峰。

(摘编自孙春吴《论现代小说的诗性叙事》)

文本三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集中反映一个作家的审美追求,决定着作品基本的审美品格。在塑造人物方面,孙犁的小说表现出很强的诗化品格。一般来说,生活总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一般的小说作家往往通过立体多面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丰富、复杂的社会人生。但是由于特殊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情趣,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小说世界里,大量的农村青年妇女构成了一个独特的人物系列画廊。《老胡的事》里的小梅、《丈夫》里的媳妇、《芦花荡》里的两个女孩、《荷花淀》与《嘱咐》里的水生嫂、《正月》里的多儿、《蒿儿梁》里的女主任、《吴召儿》里的吴召儿、《山地回忆》里的妞儿……对这些青年妇女,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

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

孙犁抒情绝少像五四时期郁达夫那样直抒胸臆,而是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小说与诗毕竟是两种不同文体,在营造意境方面二者是有差别的:诗是抒情文体,在一首诗中,意境是统一的、自足的;而小说是叙事文体,人事过程的展现必须以场面的递进为背景,小说的意境是通过场面来显示的。叶圣陶先生曾明确指出:“意境不仅指一种深善的情旨,同时还要配合一个活生生的场面,使那情旨化为可以感觉的。”孙犁的许多小说往往就是由几个场景连缀而成,而意境就是在一定的场景中刻意创造的。正是内在于小说深层的诗情诗境,将缺少时间规定性的生活片段连缀贯穿起来,使得孙犁小说呈现出影散而神聚的散文之美。

孙犁像写诗一样写小说,也像写诗一样锤炼语言,他的小说语言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巧设比喻,是孙犁小说语言诗性美的突出表现。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这可以说是他的“繁笔”。而“简笔”他也同样用得富有诗意,他善于捕捉富有表现力的生活细节,白描勾勒,寥寥数语,便传达出丰富的意味。例如,《荷花淀》里水生嫂听说丈夫要随队出征: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水生嫂手指的震动分明是内心的震动:是依恋丈夫?还是担心丈夫?还是因为想见独身持家的艰辛?或者这些心绪兼而有之?对此作者不着一字,留下空白,让读者根据主人公的动作细节去想象。富有音韵美和节奏感,是孙犁小说语言诗化的又一个重要特征。朱光潜认为:小说的功用在于叙事说理,而诗则着意于抒情遣兴,“事理可以专从文字的意义上领会,情趣必从文字的声音上体验”。由于诗的渗透,孙犁小说语言的音乐性大大增强,语言的内在节奏提高到一个重要的地位。

(摘编自靳新来《孙犁小说的诗性特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性是所有文学形式共有的本质特征,是所有文学形式的普遍追求,是提高文学作品艺术品位的首要因素。

B.文学的“异质化”意指对客观现实人生所做的情态化和心灵化艺术加工,不同于传统的“模仿”“再现”。

C.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故事性越强则诗性越弱;反之,故事性越弱诗性就越强。

D.小说是否具有诗性的特质,取决于作者能否将传统诗歌营造意境的技法灵活自如地移植到小说创作之中来。

2.下列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相吻合的一项是

A.《祝福》中三次写到祥林嫂的外貌,这三次肖像描写代表了她人生的三个阶段,真实而传神地刻画了其精神世界。

B.《装在套子里的人》谈到别里科夫的婚事时写道,“可是,这个装在套子里的人,差点结了婚”,极尽讽刺之能事。

C.《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景物描写虽着墨不多,却渲染了气氛,同时推动情节层层发展、逐步走向高潮。

D.《边城》以优美的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人性的善良美好。

3.如何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

一、话题:小说的诗性【答案】

1.B【解析】A项,“本质特征”表述错误,原文为“诗性当是小说作为一种文学形式的突出特征”;“首要因素”于文无据,原文为“作家要艺术化地去处置现实,提升小说作为故事性文本的艺术含量,从而使其抵达更高层次的诗性彼岸”。

C项,“小说的故事性和诗性之间是一种此消彼长的关系”说法过于绝对,故事性和诗性可以适当兼容。

D项,“取决于”表述不当,小说和诗歌在营造意境方面有差别,小说的诗性不仅仅体现在营造意境这一方面。

2.D【解析】结合“孙犁不喜欢表现生活中丑恶的、悲观的一面,而喜欢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在孙犁的笔下,她们的性格无一例外都是凝定的、单纯的,但她们因包蕴着作者的丰厚情感和美好理想而显得富有诗意,可以称之为诗化的人物”等分析,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主要写人生美好的、欢乐的东西。

A项,祥林嫂的三幅画像可以说分别代表了她三种不同的人生状态,不能体现小说的诗性特征;

B项,“极尽讽剌之能事”不能体现小说的诗性特征;

C项,与孙犁小说的诗性特征不相吻合。

3.①端正心态:反对过度沉迷故事性、通俗化、商业化,摈弃浮躁,淡泊名利,自觉追求。②生活诗化:对客观生活进行艺术提炼加工,改造成诗意的生活。③表达诗化:运用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寄托深层意蕴。④形象诗化: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发掘灵魂美、人情美,使人物形象富有诗意。⑤意境诗化:移情入景,物我交融,描摹创设别有韵致的意境。⑥语言诗化:锤炼语言,使其富有诗的特质、诗的美感。

【解析】结合“过度地沉迷于故事性,便会遮蔽或者丧失其诗性,而堕入通俗性的歧途。如何合理地掌控故事性和诗性之关系,应当成为小说家的第一要务。综观中国当代小说的创作现状,诗性的缺失,正使其在背离葆有更高艺术含量的‘纯文学’轨道上渐行渐远,而堕入了通俗性、庸俗化的平庸之境”“隐喻、象征、反讽、复义等诗性手法层出不穷,超言绝象的不尽内涵对人的心智有着永恒的吸引力”“孙犁不是穷形尽相、面面俱到地刻画描写,而是重在发掘她们的灵魂美、人情美,作者把这些人物当作‘美的极致化身’,而不是借她们来展示广阔复杂的社会人生”“以间接传达的方式,将情感充分客观化,融感情于景物和人物描写之中,移情入景,物我交融,因而他的小说生成了一个又一个别有韵致的意境”“围绕一个描写对象,以比喻为手段多方网罗物象,扩大语言的意象密度,增强语言的诗意”等分析,本题提升中国当代小说的“诗性”特征,可从端正心态、生活诗化、表达诗化、形象诗化、意境诗化、语言诗化等方面入手,注意结合文本分析。

二、话题:信息安全保护

材料一

今年央视3·15晚会曝光了一批信息侵权违规行为,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再次引发广泛关注。

频繁曝光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反映出:当下一些手机应用的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事实上仍处于失控状态;且商业机构在利益驱使之下,并不重视将用户的核心隐私做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难以避免地要使用一系列网站和手机软件,在用户注册和“刷脸”过程中会将部分个人信息授权给商业机构,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有效保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在海量个人信息收集的背后,商家对于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平台的责任和权力边界都不明确。同时,用户也难以了解个人数据的用途,对个人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缺乏知情权。一旦出现信息泄露的情况,用户往往对于如何举证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两眼一抹黑”。

个人信息安全威胁的背后,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防护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问题日益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

维护网络安全,一方面,要探索建立数据管理和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加紧出台一系列细化的、有可操作性的个人数据保护方面的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强顶层设计和全局性制度设计,落实主管单位和责任部门。另一方面,也要持续开展对违法违规收集、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整治,包括加强日常评估、拓展举报渠道等,让违法者付出应有的代价,也让试图效法者望而却步。

维护网络安全,关键还要突破网络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我国网络技术水平已位居世界先进行列,但在芯片和操作系统等领域存在短板,要推进国产自主可控替代计划,维护国家网络安全。

人是安全的核心,维护网络安全最终要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同时也要提升大家的网络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摘编自王轶辰《信息安全保护任重道远》,《经济日报》2021-04-14)

材料二

材料三

随着5G的商用和普及,万物互联正逐步走近现实。同时,随着终端连接、数据存储、利用规模的扩大,移动安全问题日趋复杂,网络犯罪手法也在不断翻新,导致技术对抗的难度加大。

5G时代人们的个人信息安全会有哪些威胁?又该如何应对?

面对持续高发的网络诈骗犯罪,每个人都应该行动起来,提高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同时相关企业更应该有所行动,加强风险防范,承担起更大的责任,坚决遏制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多发高发态势。

电信诈骗套路“上新”。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潜滋暗长,产生了许多新的骗术,如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包括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刷单诈骗、点赞诈骗、“爱心传递”诈骗等,这些诈骗令人防不胜防,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同时,随着5G的日益普及,各类新技术、新应用也迎来爆发时机。5G技术超高速率、超大连接、超低时延的特性不可避免地会涉及更多个人信息,甚至个人敏感信息。如何在5G时代合理合规合法运用数据,为各行各业高效赋能的同时保护好个人信息安全,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多措并举打击电信诈骗。事实上,目前我国已制定了《网络安全法》等法律法规,不断织紧个人信息保护网。工信部作为电信行业的主管部门,依法履职,主动作为,按照“发现、取证、处置、曝光”工作机制,强化监督检查,聚焦社会高度关注的APP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在内的四方面十大类问题。同时,相关企业和机构也积极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加强信息审查,参与防范电信诈骗,助力用户个人信息保护。

齐抓共管打击电信诈骗。近年来,我国对公民个人信息保护日益重视,各部门不断加大对违规违法现象的打击力度,并取得显著成果。当然,顶层设计还只是个人信息保护工作的起步和开头,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参与。

相关安全专家表示,在使用手机的时候,应时刻对个人信息安全保持高度警惕,不给不法分子和组织可乘之机。专家建议:

……

⑤不要轻易将智能手机交给他人保管和使用,手机失而复得或维修后进行必要检测。

⑥不把手机当密码记录本,不把身份证号、地址、银行卡号等敏感信息存在手机里。

⑦更换手机时,尽量销毁旧手机内私人文件和信息,并恢复出厂设置。

⑧一旦发现手机流量异常或可疑应用上传隐私数据,应及时求助于正规售后服务商。

(摘编自赵超《5G时代,个人信息安全如何守护?》,《人民网》2021-04-16)

1.下列关于“个人信息安全”的有关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今天,人们无法避免地要使用网站和手机软件,在注册和“刷脸”时会将个人信息授权给电信部门,如果这些信息不被保护好,就会造成严重的个人信息安全问题。

B.个人信息安全威胁的背后,保护数据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的问题日益凸显,信息安全问题已成为影响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战略问题。

C.随着移动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在不断滋生,骗术也花样翻新,用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难度加大,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失控的危险。

D.做好个人信息安全保护工作,既要顶层设计,又要在全社会范围内进一步形成共识、规范管理,同时也离不开执法部门、企业的努力,更离不开每个用户的积极参与。

2.根据三则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频繁曝光的个人信息泄露事件,说明一些手机应用在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方面存在重大问题,且商家不重视保护用户的核心隐私,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未解决。

B.从材料二图一中可以看出,电信诈骗案件中受骗的年轻人远比老年人多,这或许与年轻人熟悉互联网生活,在消费中更多地使用了网络支付手段不无关系。

C.维护网络安全,关键是要做好探索建立数据管理和安全的相关政策法规体系,同时又要做好持续开展对违法违规收集、泄露个人信息行为的整治这两项工作。

D.在海量个人信息收集的背后,商家对用户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以及平台的责任和权力边界都不明晰;用户也不易获知自己的信息是否会被用于其他目的。

3.结合文中画线句,在文中省略号处对专家的建议补充四点内容。(4分)

二、话题:信息安全保护【答案】

1.D【解析】A.“无法避免”错,原文为“难以避免”;“电信部门”错,原文为“商业机构”。

B.“信息安全问题”错,原文为“网络安全问题”;“已”错,原文为“日益”。

C.“个人信息安全面临失控的危险”错,原文为“传统手段应对现今的电信网络诈骗等个人信息安全问题面临很大挑战”。

2.C【解析】C.不完整,此外还有“关键还要突破网络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

3.①不要随意点击可疑的广告、短信、二维码,不轻易下载和安装搜索到的来历不明的APP。②不轻易连接不设密码的无线网络,使用前要看清无线网络热点名称。③长期不上网时关闭手机的无线连接功能及蓝牙功能等。④严格管理应用权限,对涉及私密信息的权限调用,保持警惕。⑤从正规渠道购买手机,选择正规售后。⑥对私密数据进行加密,不轻易发送私密信息。

【解析】由“近年来,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电信网络诈骗犯罪也潜滋暗长,产生了许多新的骗术,如常见的微信诈骗套路包括代购诈骗、‘克隆’头像诈骗、二维码诈骗、刷单诈骗、点赞诈骗、‘爱心传递’诈骗”“从2019年开始,工信部已连续两年开展App侵害用户权益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包括App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欺骗误导用户下载在内的四方面十大类问题”可知不要随意点击可疑的广告、短信、二维码,不轻易下载和安装搜索到的来历不明的APP。

由“在移动互联网高度发达的今天,人们难以避免地要使用一系列网站和手机软件,在用户注册和‘刷脸’过程中会将部分个人信息授权给商业机构,如果这些信息不能被有效保护,那么后果不堪设想”可知严格管理应用权限,对涉及私密信息的权限调用,保持警惕。

由“当下一些手机应用的数据收集、使用和管理,事实上仍处于失控状态;且商业机构在利益驱使之下,并不重视将用户的核心隐私做好保护,个人信息安全问题并没有真正得到解决”可知应对私密数据进行加密,不轻易发送私密信息。

本题是开放性题目,平时还要注意从正规渠道购买手机,选择正规售后;长期不上网时关闭手机的无线连接功能及蓝牙功能;不轻易连接不设密码的无线网络,使用前要看清无线网络热点名称等。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红楼梦》的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据此创作原则观察,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真实的“美”的世界。其显著特征有三:

美,是散落的,不追求集大成。红楼梦女性美是不偏不倚地散落在多数女子特别是少女少妇身上的。每个年轻女子都拥有某种单向优势,却没有全能冠军,是一种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态势。

美,又是有分寸的、适度的,不追求绝伦超群。就像作者借石头之口所宣告的,他书中的女子没有班姑蔡女之类的女性样板,而是各有一份智慧,一份善良,一份真性情,是古往今来凡身心健康之女子人人拥有的普泛的基础的美。

红楼女子的美,又是有个别性、互补性的。小才,微善,真性情。单以真性情而论,可谓千姿百态,呈现出中国文化人所喜爱的种种文化人格。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少有重合,少有雷同。

任情美的性格核心是较多地推重个性和自我。这种女子或活得洒脱,或心智锐敏,或性格刚烈,是古已有之的“不谄”“不趋”“不惕”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任意流淌。中和美的性格核心是尊重自己、体恤他人。这种女子大都活得安详,待人谦和,且品行坚韧,是古已有之的“不矜不伐”“不卑不亢”的人文精神的自觉承传与清醒高扬。

(取材于刘敬圻《<红楼梦>的女性观与男性观》)

材料二

薛宝钗是一位“冷人”。曹雪芹写宝钗的冷性格,最为精彩的是写她有一种莫名的病症,需要服食一种名为“冷香丸”的药。

从第七回制药用药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宝钗的天性并非真冷,她从娘胎里带出来的是热毒。她放不下世俗功名,总是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路,让宝玉觉得她也入了国贼禄蠹之流,这正是热的表现。“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这分明也是热毒。但她为人处事却端庄大方,竭力掩盖自己内心深处对荣华富贵的追求与迷恋,这样就形成内热外冷的分裂,变得十分世故。“冷香丸”的意义,是解热毒的意义,也是治疗内外分裂的意义。

这种解释虽能自圆其说,但近乎苛评。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

他说:“这药丸可非同小可,是全书大悲剧的象征。”薛宝钗是个才、德、貌三全的人物,但她毕竟是个青春少女。她和林黛玉等少女一样,有生命激情,有爱恋向往,但她接受了一套儒家的道德规范,竭力掩盖、压抑自己的内热,以至用“冷香丸”来化解自己的内热。在封建道德观的威慑下,她竟然把自己的生命激情视为一种病,需要药治。林黛玉的悲剧固然是悲剧,但她毕竟把自己的情感毫无掩饰地率性表露过、宣泄过,任自己的眼泪挥洒过、畅流过,而薛宝钗则把一切真情感深深地压在心底,然后装出一副冷清的面孔去对付那个虚假的缺乏真情真性的世界。她是真正的封建道德的点缀品、牺牲品,她的心性表面上是被冷香丸化解掉的,实际上是被封建道德专制理念埋葬掉的。薛宝钗的悲剧是对青春热情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自己屈服于外部社会规范而牺牲自身心性的结果。这种自我压抑、自我消灭的悲剧,是更深刻的悲剧,所以胡菊人先生称之为“大悲剧”。

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太过强调薛宝钗是封建关系的维护者,而忽视了她是封建规范、封建理念的牺牲者。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发现宝钗是一个不得不用冷香丸来冰冻青春热情,又不得不带着“冷人”面具去面对邪恶社会的人。

(取材于刘再复《红楼人三十种解读》)

材料三

薛宝钗多年来蒙冤最甚的便是说她“奸”。直到20世纪80年代还有人以此相责,其实这说法有可商榷之处。

比如,说她破坏宝黛爱情,觊觎宝二奶奶的位置,甚至还为此耍了阴谋——移祸黛玉。我承认,宝钗是有缺点的。但读者如果不存先入之见,实事求是地分析此事的前因后果,则不难发现,指斥其“奸”过于严苛。那日正值芒种,宝钗与凤、纨、迎、探、惜等在园中玩耍,因独不见黛玉,故去潇湘馆找她。由于忽见宝玉进去怕自己也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她便抽身回来。这恰好证明她心地纯正,不存妒忌之念。接着见一玉色蝴蝶,十分有趣,遂追扑起来,又证明她当时并无醋意与不快。这时听见亭内红玉与坠儿说话,宝钗认为“奸淫狗盗”,固然反映了她的封建正统观念,实不足取,但她装着追寻黛玉,却是彼时彼境合乎实情之言。人们情急之下做出的反应往往与当时正在进行的事有关。宝钗当时就是为找黛玉而来,因此,说寻黛玉实在是最正常不过的。毕竟,处境窘急,脱口而出,情有可原。

比如,在金钏自杀的问题上,宝钗说她“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确实是无情到了冷酷的程度。但说她将自己两套新衣拿来给金钏装裹,是为了对照贬损黛玉,实在有失偏颇。因为黛玉“素日是个有心的”之类的话是王夫人所说,且宝钗历来心胸宽大,从不计较琐事,连庭院花木、房间布置、衣服首饰等都不大讲究,所以在姨妈精神上承受巨大压力这一情境之下,她主动提出此议是十分自然的。她在宽慰王夫人时说的一席话,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因为人们为了安慰亲人、朋友,有时会说一些减轻其责任的话,这并不能完全代表她心中真实的判断,只能说有讨好之嫌。断言其“奸”,并无铁证。

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拓宽了审美的艺术空间。

(取材于周思源《探秘集》)

三、话题:薛宝钗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楼女子之美是各美其美,美得适度,体现了一些古已有之的人文精神。

B.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

C.材料二曹雪芹设计出以“冷香丸”治疗宝钗的“热毒”,是一种精彩的写法。

D.“冷香丸”对宝钗治疗内热外冷的分裂性格有益,对宝钗扭曲真实心性又有害。

2.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理由阐释胡菊人先生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一项是( )

A.内热外冷的分裂,使其世故。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C.把生命激情视为疾病。D.不曾像黛玉那样率性。

3.下列说法中,证明宝钗不“奸”的理由,与文意不符的一项是( )

A.去潇湘馆寻黛玉,因见宝玉进去怕有不便,便没有前往,可见她不存妒忌。

B.担心红玉与坠儿怀疑自己,便假装是在追黛玉,这是情急之下的正常反应。

C.认为金钏死不足惜,是特定情境下的话语,目的是安慰人,而不是讨好人。

D.提出拿自己的新衣给金钏装裹,是为了给王夫人减压,不是为了贬损黛玉。

4.对薛宝钗这一人物形象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请综合以上三则材料,分析造成对宝钗的评价众说纷纭的原因。

三、话题:薛宝钗【答案】

1.B【解析】B.“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红楼女子的美是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的任情之美与中和之美”错误,原文材料一第四段为“有些女子,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任情之美,而另一些女子则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方式展示着中和之美”,是“有些女子”和“另一些女子”,选项范围扩大。

2.A【解析】A.“只能用假面对付虚假的世界” 不是胡菊人先生的观点,原文材料二第三段“我倒很欣赏胡菊人先生的另一种见解。他的立场有所不同,对宝钗有一种理解之同情”,认为薛宝钗是大悲剧人物的内容在第三段。

3.C【解析】C.“而不是讨好人”错误,原文材料三第三段“除了表现其惊人的无情外,确实有讨好巴结之嫌,但也仅仅是嫌疑而已”,有讨好人的嫌疑。

4.①从创作原则看,《红楼梦》是要塑造“真的人物”,人物形象不再单一、单薄。②从读者角度看,读者选取的立场及对人物的评价是否先入为主,都会影响对宝钗的评价。③从写作手法看,《红楼梦》运用了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

【解析】解答本题应从文意入手,理解文中的观点和看法,抓住重点语句。

材料一“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女子们构成了一个各美其美的真实世界”,这是人物形象的真实塑造角度;

材料二“以往的评‘红’者站在批判者的立场上”“而胡菊人先生则站在同情者的立场上”,可见立场不同,评价不同;

材料三“曹雪芹正是这样以严重缺点、微妙处境和几处嫌疑的模糊手法使宝钗形象复杂化,从而增加了对人物释读与评价的多种可能性”,可见作者手法也影响了读者对人物的评价。可综合这些分析作答。

四、话题:云经济

材料一

云经济的本质是通过互联网与通信网,把超大规模的云服务中心的计算与存储能力,以低成本、高效能、高可用的方式,提供给全球的政府、企业及个人消费者,以实现数据的分享与交换。云计算是一种互联网服务,是一种管理思想,通过对全球超大规模数据中心的互联与管理,构建全球统一数据服务市场,完成数据的交换与交易。

需要强调的是,云经济本身是一个自然的结果,并不是说是技术的驱动或者哪一个公司发明的——经过多年来的积淀和呈几何级数的增长,当前存储和流动于各种“端”之上的数据越来越多、越来越分散、越来越需要实时的处理和应用,这就带来了越来越大的计算和存储量。海量数据的产生,催生了数据需求、供给以及交换的规模化趋势。显而易见的,传统的PC(个人计算机)无法响应这种需求,这就决定了整个IT的基础架构必然要向“云”转移。只有这样,才能实现计算、存储与带宽资源更有效地整合和利用,并使能耗得到进一步降低。

——《云经济的本质》

材料二

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发展“云经济”时,必须准确把握国际局势,深度拓展市场空间,并结本国实际情况,综合分析金融、政务与教育等多个行业的发展要求,推进产业协调发展,从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与执行方案。认真分析“云经济”可能对成本收益、企业发展带来影响,通过研究战略执行流程,对中国云计算的经济发展思路与建设模式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的战略指导意见和发展规划,从而推动“云经济”发展。

——《“云经济”补位彰显经济韧性》

材料三

云计算标准建设对云计算产业和“云经济”的规范化、规模化、产业化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虽然我国已制定了多项云计算领域国家标准,技术格局已经基本成型,但是关于云计算产业服务和应用的落地实践标准尚未建立,尽快研讨和制定混合云、多云管理、企业上云等多个应用服务领域的标准变得日益迫切。此外,现阶段制约我国云计算产业发展和应用的最普遍、最核心的内在因素是云计算的安全性和数据私密性保护。IDC等研究机构的调研显示,缺乏安全的信任度是阻碍中国行业用户上云、用云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加快研究完善“云经济”环境下个人和企业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与制度,制定信息收集、存储、转移、删除、跨境流动等管理规则,制定云计算产业的相关法律,从法律上保障上云用户敢用、能用、爱用,才能推动我国“云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云经济”被偶然引爆背后的必然与挑战》

材料四

以“云消费”为代表的数字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新业态、新模式层出不穷,因此,按时按需完善和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监管与服务的及时跟进,让发展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所需,也是民生福祉之所在。近期,从中央到地方多次强调,要把复工复产与扩大内需结合起来,把被抑制、被冻结的消费释放出来,把在疫情防控中催生的新型消费、升级消费培育壮大起来,使实物消费和服务消费得到回补。而“云消费”、“云逛街”等消费模式所具有的高效率、新体验、优服务的特点,对进一步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点意义重大。不同于传统消费方式,非现场体验无直观感受,因此法律保障与政策监管对消费者来说尤为重要,这也是消费者愿消费、敢消费的必要保障。

——《“云经济”,要有“接地气”的支撑》

1. 下列关于“云经济”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云经济的本质是借助互联网与通信网,使数据在全球的政府、企业及个人消费者之间进行分享与交换。

B. 云经济产生的原因是当前越来越大的计算和存储量,催生了数据需求、供给以及交换的规模化趋势。

C. 云经济的环境下要重视制定个人和企业信息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相关法规与制度,以及与信息相关的管理规则。

D. 云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式,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生福祉之所在。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展中国家在制定发展战略和执行方案的时候,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认真评估云经济对成本收益、企业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

B. 我国已制定了多项云计算领域国家标准,技术格局已经成型但是关于云计算产业服务、应用的实践标准尚未建立。

C. 缺乏安全的信任度阻碍了中国行业用户上云、用云,现阶段云计算的安全性和数据私密性保护刻不容缓。

D. “云消费”“云逛街”等消费模式,不同于传统消费方式,非现场体验无直观感受,所以能刺激消费需求增长点。

3. 如何推动我国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请结合材料提出建议。

四、话题:云经济【答案】

1. D 【解析】“云经济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产生了许多新业态、新模素,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生福祉之所在”错误。从原文“因此,按时按需完善和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监管与服务的及时跟进,让发展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既是经济社会发展之所需,也是民生福祉之所在”来看,“带动了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民生福祉之所在”的是“按时按需完善和出台相关政策,保障监管与服务的及时跟进,让发展新成果惠及广大人民”,不是“云经济”,选项曲解文意。

2. C

3. ①制定切实可行的发展战略与执行方案;②制定多个应用服务领域的标准;③加快研究完善信息保护、信息安全相关法规与制度;④按时按需完善和出台监管与服务的相关政策。

五、话题:自然文学

材料一

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奠基于19世纪,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美国自然文学虽然在传统上受到了欧洲浪漫主义的影响,但是鉴于它产生于以“伊甸园”与“新大陆”而闻名于世的美国,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从一开始,它就注定是一首“土地的歌”。

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从内容上来看,它主要思索人类与自然的关系。简言之,自然文学最典型的表达方式是以第一人称为主,以写实的方式来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也有人形象地将它称作:“集个人的情感和对自然的观察为一身的美国荒野文学。”

自然文学的主题,由最初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如今探讨自然与整个人类及其文明和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这一主题也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不容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从自然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看到了西方自然文学作家对东方古老文化的兴趣,看到了多种文化的相遇。

无论是在爱默生的《论自然》还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我们都能看到东方思想的影响。当代自然文学作家苏珊·兹温格在其著述中对老子的思想极为推崇,称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人生智慧,教诲人们如何贴近土地,过一种平静、简朴、知足的生活。令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感兴趣的不仅有中国的儒学、道学,而且还有文学作品。他们将《诗经》视为“诗歌之母”,将谢灵运、王维、李白等中国诗人的诗作称为“中国的荒野诗歌”,并以“山野家园”为名翻译出版。因为这些诗人将自然与心灵深切地融进了内在的荒野,所以才引起了当代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的关注。

(摘编自程虹《荒野情结》)

材料二

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位居榜首。美国历史学界“班克罗夫特奖”得主罗伯特·D·理查德森代表作《梭罗传》呈现了梭罗多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代表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梭罗是美国自然文学典范作家,他大量阅读博物学著作,林奈的分类学、达尔文的进化论,都让他着迷。这些著作唤起了他对自然的向往,《沃楚西特山之旅》《冬季远足》等早期作品,已经显现出了梭罗“远行体”的风格。

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零两个月,但《瓦尔登湖》让梭罗永远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表。正如作者所言,“这段经历已经成为每个美国知识分子内心景观永久性特征”。梭罗的瓦尔登湖生活并非纯粹的、原始的,它的意义在于作者所说的“实验性、代表性或象征性”,或以梭罗自己的话表达:“在我的想象中,即便身处物质文明当中,过一种原始的垦荒生活也是不无裨益的。”

今天,想起瓦尔登湖,想起梭罗,有多少人能不向往那一小片荒野里的绿洲呢?

(摘编自林颐《这是一场关于自由的实验———读〈梭罗传〉》)

材料三

自然文学的功能是什么?

首先是慰藉的功能。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的时候,自然文学能使他的心灵得到慰藉。唐代诗僧寒山三次科举不第,家人、朋友对他冷眼相待,他被迫出走,栖身天台山的寒岩里,才创作了那么多书写自然的白话诗。美国自然文学作家缪尔,跟父亲的关系闹僵,双目一度失明,陷入人生低谷。双目重见光明后,他决心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世界上最美的东西——自然。于是,他到美国西部的森林和荒野中寻找慰藉。

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徐霞客游记》是自然文学经典之作。徐霞客是一位奇人,是毛泽东多次盛赞的人物。毛泽东甚至说,自己有个志向,就是想学徐霞客,如有可能就去游历长江和黄河。徐霞客在没有任何官方资助的背景下,用了四十余年的时间,上千次游历,踏访过无数山峦河流,“达人所之未达,探人所之未知”,写出了260万字的旅行日记。他的日记涉及地质、地貌、山脉、水系、火山、温泉、植物、动物、气候、宗教、风俗等博物学知识,还纠正了前人许多错误的结论和认识。《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著作,一部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

自然文学还有完善人格的功能。这里必须说说苏东坡。有人说,苏东坡一生不得志,遭受了种种磨难。遭受了种种磨难是事实,但一生不得志却未必。他曾官至三品,举朝能匹者,不过尔尔。才华成就了他,也几乎毁了他。然而,他仍旧活得通透,洒脱,其乐陶陶。“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是苏东坡自然文学作品中的主角。人该如何对待外物?人该舍弃什么?苏东坡说:“君子可以寓意于物,而不可留意于物。”此话何解?也许,对外物的欲望会占据人的内心。因为,欲望是无边的,人会在无边的欲望中迷失自己。

(摘编自李青松《自然文学垫高人的精神世界》)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西方文学史上的自然文学是形成于当代的一种具有美国特色的文学流派,其发展过程受到东方思想的影响。

B.《梭罗传》呈现了梭罗多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代表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是自然文学典范。

C.材料一介绍了自然文学“描述作者由文明世界走进自然环境那种身体和精神的体验”,这一点可以从材料二得到证实。

D.材料三在阐述“自然文学的功能”时提到的寒山等人的作品,属于材料一中美国自然文学作家感兴趣的东方文学作品。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自然文学的主题由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探讨自然与人类及其文明和文化的关系,是因为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

B.当代自然文学作家对老子充满人生智慧的思想极为推崇,认为道家比儒家更贴近土地,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

C.《徐霞客游记》是一部地理科学著作,更是一部自然科普著作,作者以此为例证明自然文学更关注的是科学普及。

D.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中西方文学共同关心的文学主题,当一个人失意甚至落魄时,自然文学能使人的心灵得到慰藉。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

A.书写自然,以及对这种文学的研究,可以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的纠纷及挑战。

B.在西方文明的传统中,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

C.在生活的迫使、各种欲念的引诱以及各种矛盾的驱使下,深藏于心灵的所有恶念会被无限制地放大。

D.回归自然是一件好事,符合人们对田园牧歌的追求,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谁也做不到彻底地逃离。

4.三则材料分别摘自不同的文章,却组成了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请简要分析说明三则材料组合的内在关联。

5.假如你是一位自然文学的爱好者,计划创作一部自然文学作品,你会如何构思这部作品?请结合材料加以说明。

五、话题:自然文学【答案】

1.B【解析】B.张冠李戴。《梭罗传》是人物传记,不是自然文学作品,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才是自然文学典范。

2.D【解析】A强加因果,“是因为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错误。由原文“自然文学的主题,由最初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如今探讨自然与整个人类及其文明和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这一主题也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不容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可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原文中并没有和前文构成因果关系。

B.无中生有,“认为道家比儒家更贴近土地,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于文无据。由原文“当代自然文学作家苏珊·兹温格在其著述中对老子的思想极为推崇,称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人生智慧,教诲人们如何贴近土地,过一种平静、简朴、知足的生活”可知,原文并没有说“道家比儒家更贴近土地,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

C.曲解文意。“作者以此为例证明自然文学更关注的是科学普及”错误,《徐霞客游记》的例子证明的是“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

3.A【解析】A .“可以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的纠纷及挑战”,意为自然文学及其研究,可以让人更好地面对纷繁的世界,体现了自然文学的慰藉功用。符合材料三的观点。

4.①材料一阐述了自然文学的起源、内容、形式、主题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②材料二重点介绍了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作家梭罗及其代表作 《瓦尔登湖》。③材料三在前两则材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自然文学的慰藉、科普和完善人格的功能。④这三则材料都紧紧围绕自然文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

【解析】材料一第1段“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从一开始,它就注定是一首‘土地的歌’”阐述了自然文学的起源;第2段“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和“从内容上来看,……”阐述了自然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第3段“自然文学的主题,……”阐述了自然文学的主题;第4段“无论是在爱默生的《论自然》还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我们都能看到东方思想的影响。……”阐述了自然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材料二第1段“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位居榜首”和第2段“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零两个月,但《瓦尔登湖》让梭罗永远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表”,可知材料二重点介绍了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作家梭罗及其代表作 《瓦尔登湖》。

材料三第2段“首先是慰藉的功能。……”介绍了自然文学的慰藉功能,第3段“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介绍了自然文学的科普功能,第4段“自然文学还有完善人格的功能。……”介绍了自然文学的完善人格的功能。材料三在前两则材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自然文学的慰藉、科普和完善人格的功能。

这三则材料都紧紧围绕自然文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5.①确定作品内容与主题,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或自然与文明和文化的关系。②确定作品体例形式,选取散文(包括游记)、日记或诗歌等形式。③突出作品功能,或者慰藉,或者科普,或者完善人格。

【解析】根据材料一中阐述的自然文学的起源、内容、形式、主题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可知要确定作品内容与主题,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或自然与文明和文化的关系。

根据材料二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作家梭罗及其代表作《瓦尔登湖》的介绍,可知要确定作品体例形式,选取散文(包括游记)、日记或诗歌等形式。

根据材料三中介绍的自然文学的慰藉、科普和完善人格的功能,可知要突出作品功能,或者慰藉,或者科普,或者完善人格。

2022届高考非连文本主观题解析与冲刺专练

【选材主题】

1. 话题:博物馆

2. 话题:二次元文化

3. 话题:古代气象学

4. 话题:书与读书

5. 话题:文学的地域性

【考点研究】

1.概括理解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明要求。

要特别注意题干中限定范围、空间、时间等方面的词句,以明确筛选整合哪方面的信息。

第二步,读文,巧筛选。

依试题要求,回读原文,圈点勾画相关内容,尤其要注意勾画关键词句,以此筛选出重要信息。

第三步,整合,求规范。

在筛选相关信息后,要组织出规范的答案,还需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信息要点不能交叉重复,要注意合并同类项;

②信息要点表述角度应符合题干要求,并且角度、方式一致;

③答案在表述时尽量使用文中关键词句,但不可直接摘抄作为答案,要注意提炼转换;

④根据题目赋分,合理分条组织作答,比如两问赋分为6分,一般答案要点有3+1个或2+1个。

示例

话题:北京冬奥会

材料1

2021年2月4日晚,北京冬奥会倒计时一周年活动在国家游泳中心“冰立方”举行。活动现场,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飞扬”也正式发布亮相。

火炬“飞扬”是展示北京冬奥会理念和我国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北京冬奥会的愿景和精神的集中体现。火炬颜色为银色与红色,象征着冰火相约,激情飞扬,照亮冰雪,温暖世界。火炬的红色线条随火炬转动而上下贯通,象征着激情的冰雪赛道,也代表着永恒的火种,表达了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的巨大力量。火炬交接时,两支火炬的顶部可以紧密相扣,这既是设计上的奇妙与创新,又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鉴、让世界更加相知相融的冬奥会愿景的体现。

火炬“飞扬”内外飘带结合的造型,使火炬呈现出一个开放的形状;空间曲面拼接、没有一根直线条的设计,让火炬具有了动感。火炬的出火口从飘带边缘盘旋而上,这决定了火焰的燃烧形态将与传统的火炬不同。传统火炬的火焰是一团火,但“飞扬”的火焰像一条火龙一样盘旋着往上走,而且还可以通过一些设计的小细节去控制火焰,让火焰慢慢地从小变大,到顶端的时候变得更有活力,让人感到火焰是在尽情地飞扬,正契合了“飞扬”这个名字。

火炬“飞扬”还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火炬“飞扬”的曲线灵感来自于大自然里的树叶,叶子自然的线条具有生命力,打破了设计图纸上的呆板感和规律感,蕴含着“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中国传统思想。在设计上,每一根建模线之间的距离、比例,都决定着整体的曲线张力和美感。设计团队总共调整了120多版模型,每一版模型都有上百根曲线,最后找到了用空间曲面拼接的形式,终于让火炬与圣火融为一体,如同飞扬的火焰一般活了起来。

北京即将成为奥运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的整体外观与北京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主火炬塔的形态相呼应。火炬以祥云纹样“打底”,自下而上从祥云纹样逐渐过渡到剪纸风格的雪花图案,旋转上升,如丝带飘舞。祥云传达出吉祥的寓意,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延续;雪花表现了冬奥会的特征,是北京2022年冬奥会的创新。火炬纹样设计镌刻了北京这座城市从夏奥到冬奥的脚步,也见证了从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始播种在人们心中的奥运情结。所以,火炬纹样设计体现了“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

(取材于胡雪蓉等的相关文章)

材料2

北京冬奥会火炬“飞扬”的设计极具艺术性,但是艺术设计还需要科技创新辅助才能落地。在“黑科技”应用的背后,同样需要攻克一系列的难题。

北京冬奥组委文化活动部副部长王向豫表示,北京冬奥会火炬的设计需秉持绿色、可持续理念。采用氢作为燃料就是火炬“飞扬”的科技亮点之一,既能达到环保要求,也能符合冬奥会火炬接力需要在低温环境中进行的这一现实要求。

“氢能是一种完全零排放的能源,燃烧时,它的燃烧产物只有水,没有二氧化碳。”中国航天科技集团高级工程师韩宗捷表示,但这个选择也带来了不少难题。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火焰的颜色问题,“氢气的火焰在日光下是不可见的,因此,我们在研制的过程中,先研制了一种可以调节氢气火焰颜色的配方,让它在日光下具有可见的火焰颜色。”其次,火焰的稳定性也会遇到现实挑战,“特别是在冬奥会火炬的传递过程中,会出现很多高速运动场景,或者会遇到大风环境,所以经过研制,终于实现了在100公里每小时的大风状态下火炬的火焰能稳定燃烧这一设想。”此外,手持火炬的内部空间狭小,高压储氢也是遇到的现实问题,“我们研制了一款轻量化、小型化的氢气减压装置,对高压氢气进行了减压”。

火炬“飞扬”的另一大技术亮点,则是火炬外壳采用了重量轻、耐高温的碳纤维材料,火炬燃烧罐也以碳纤维材质为主。碳纤维专家、中国石化上海石化股份公司副总经理黄翔宇介绍,“轻、固、美”正是由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的外壳所呈现出的特点。“轻”,是指碳纤维复合材料与相同体积的铝合金相比轻了20%以上;“固”,是指这一材料具有高强度、耐腐蚀、耐高温、耐摩擦、耐紫外线辐射等特点;“美”,则是指应用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将高性能纤维编织成目前这样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

高校、科研院所和科创企业等共同努力,解决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应用瓶颈,使火炬外壳在高于800℃的氢气燃烧环境中能正常使用,破解了火炬外壳在1000℃高温制备过程中起泡、开裂等难题,最终才保证了火炬“飞扬”在文艺外表下跳动的一颗“科技心”。

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既有文化传承,又有科技创新;既完美地展现了中国的文化艺术,又体现了北京“双奥之城”的特点,也展现了奥林匹克精神。因此,火炬“飞扬”的设计,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并赢得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的高度肯定。

(取材于梁璇等的相关文章)

问题

火炬“飞扬”的设计,再次证明了奥运会是体育与文化、艺术和科技的巧妙结合。请综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火炬“飞扬”所承载的内容和所具有的科技亮点。(6分)

答案

所承载的内容:①北京冬奥会的理念、愿景和精神(奥林匹克精神)。②人类生生不息、包容融合、向往和平、追求卓越的期望。③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思想。④北京从夏奥到冬奥“双奥之城”的传承与发扬。 所具有的科技亮点:①采用氢作为燃料,能达到环保及低温环境中使用的要求。②火炬外壳用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成,重量轻、耐高温。③先进的三维立体编织成型技术的使用,成就了火炬具有复杂形状的优美整体。

2.原因分析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

把握题干提示的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等。

第二步,读文。

根据题干要求,回读原文,在材料中分别圈点出表原因的相关语句。

第三步,作答。

对圈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修改整合,在此基础上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

3.比较材料异同题解题三步骤

第一步,审题。

把握题干提示的事件、问题及指向的文本段落等。

第二步,读文。

根据题干要求,回读原文,在材料中分别圈点出“相同”或“不相同”的相关语句。

第三步,作答。

对圈点出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整合,在此基础上写出规范、简明的答案。

【考题对接】

一、话题:博物馆

材料一:

2019年12月30日,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公布了一组故宫观众“大数据”。

“1949 - 2019 年 70 年间,故宫接待观众4亿5610万8015人;1979 -2019年40年间,故宫接待观众3亿8831万8892人,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85.1%;2012-2019年7年间,故宫接待观众1亿2979万986人,占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5%。”

截至2019年12月19日10:47:03,随看来自浙江省湖州市的杨先生成为故宫博物院2019年第1900万名观众,2019年故宫博物院接待观众数量首次突破 1900万人次。截至今天,2019年故宫共接待观众1929万7632人。王旭东表示:“在明天最后一天里,故宫观众人数将突破1930万人,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故宫,这也反映了国民中国文化自信力的提升!”

根据这份“大数据”,伴随我国高铁越修越广,以及自驾游的越来越普及,山东、河北、河南、江苏四省观众借着周末来参观的比例越来越高,人数也占了观众中的较大比例。“大数据”显示,走进故宫的观众中,团队占比55%,散客占比45%;女性占比56%,男性占比44.9%。王旭东表示,“年轻的观众增多,说明故宫越来越年轻化。明年故宫将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邀请更多的青少年走进故宫。”

(摘编自潘子璇《故宫博物院:2019年故宫博物院客流量突破1900万人次》)

材料二:

为了更好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博物馆以“博物馆在身边”为主题,举办了第三届浙博“观众节”。此次“观众节” 一方面积极发挥博物馆作为“文化中枢”的作用,把博物馆带到大众身边;另一方面着眼于“传统的未来”,策划了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吸引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

当天,“以画印为心——丰子恺漫画美育解读”图片巡回展启动仪式在浙江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通过图板展览这一形式更好推广美育启蒙和美育教育,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作品更好带入社区和学校,之后还将在杭州市区文化礼堂、学校等地进行流动巡展,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文化需求。

(摘编自《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里的博物馆》)

材料三:

根据美国图书馆协会的统计数据,2018年美国共有119487座图书馆分布在美国50个州和海外属地,其中包括公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术研究性图书馆等等。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意义就是提供社区中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除了为人们提供免费读书、借书的机会,还经常举办各种文化讲座、文化聚会以及社交活动,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

很多美国家庭是没有电脑的,也没有接通网络。他们用电脑就只能到图书馆。经常看到一些孩子用图书馆电脑打游戏,旁边就是一个失业者在投简历。

图书馆的经费,90%以上来自市政府财政拨款;而市政府的钱,来自当地拥有住房的居民缴纳的房地产税。所以房价高、房子抢手的地方,图书馆设施相对就更完善。

(摘编自陈劲松(造价一亿美元的图书馆》)

材料四:

为了让图书馆在滚滚向前的“快捷”时代洪流中重新焕发活力,日本各地开动脑筋,着实下了不少“创意工夫”。其中,“设施复合化”就是重要尝试之一。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尝试在不减少图书馆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咖啡厅、儿童游乐馆、培训讲座室等综合设施,甚至有的将其与当地的市民会馆合二为一,为民众提供更加多方位的服务。

为民众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也是日本图书馆的重要“吸粉”方式。鸟取县在图书馆开展的各种医疗健康讲座,不断解答各种生活常见病的防治方法,非常受民众欢迎。图书馆内还准备了大量的就业及创业信息,并举办仪式表彰在海外业务及新品开发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士。图书馆的“本专业”服务也在不断创新,比如解决“借书容易还书难”的问题。

(摘编自蒋丰《日本图书馆凭什么能不断“激活”?》)

1. 社区建了公益图书馆,请根据上述材料,为该馆开展公共教育提出可行性建议。

2. 下列对材料一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最近7年间,故宫接待观众数占了70年来观众总数的28. 5% ,说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越来越大。

B. 故宫的参观人数近七年来一直维持在高水平上,2019年达到1930万,这是我国文化自信力提升的具体表现。

C. 从2019年故宫的数据看,40 岁以下观众约占全年观众总数的一半,年轻观众占比最高,呈现越年轻越多的趋势。

D. 交通的快速发展,高铁的准时便捷,家用轿车的普及,自驾游的流行,这些正是故宫参观人数不断增多的重要原因。

3. 下列对几则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浙博“观众节”策划有知识性和趣味性体验活动,吸引未成年人参与;到社区和学校举行流动艺术巡展,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需求

B. 图书馆在美国是社区居民免费读书、借书的场所,也是人们听讲座、开展社交活动的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成为连接社区居民的纽带。

C. 日本各地图书馆逐步压缩图书服务,不断创新服务举措,如增加咖啡厅、儿童游乐馆等综合设施,提供医疗就业和创业等信息。

D. 从原先的“知识宝库”积极转型,变成普通市民休闲、社交的公共服务场所,是中外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

一、话题:博物馆【答案】

1. ①丰富的互动活动(民众参与性)②跟机构、名人等共赢合作(专业指导性)③接地气的实用讲座(居民主体性)等。

【解析】 由材料二“为了更好聚焦博物馆作为社区、社群、社会活跃参与者的角色定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浙江省博物馆以‘博物馆在身边’为主题,举办了第三届浙博‘观众节’……策划了兼具知识性和趣味性的体验活动,吸引未成年人走进博物馆”可以概括出第一点“丰富的互动活动”;由“‘以画印为心——丰子恺漫画美育解读’图片巡回展启动仪式在浙江博物馆举行。此次展览通过图板展览这一形式更好推广美育启蒙和美育教育,将丰子恺先生的艺术作品更好带入社区和学校,之后还将在杭州市区文化礼堂、学校等地进行流动巡展,满足不同类型观众的文化需求”可以概括出“跟机构、名人等共赢合作”;由日本的成功经验,“鸟取县在图书馆开展的各种医疗健康讲座,不断解答各种生活常见病的防治方法,非常受民众欢迎。图书馆内还准备了大量的就业及创业信息,并举办仪式表彰在海外业务及新品开发方面表现优异的人士”可以概括出“接地气的实用讲座”。

2. C【解析】C项,“40岁以下观众约占全年观众总数的一半,年轻观众占比最高,呈现越年轻越多的趋势”错误,由图表比例可以看出“10-20”岁的观众比例不如“40-50”岁的观众多,因此,不能表述为“呈现越年轻越多的趋势”。

3. A【解析】 B项,“图书馆在美国是社区居民免费读书、借书的场所”错误,由“其中包括公立图书馆、学校图书馆、学术研究性图书馆等等。在美国,公共图书馆的意义就是提供社区中最重要的免费公共空间”可以看出,美国图书馆只是“公共图书馆”才提供免费读书、借书。

C项,“日本各地图书馆逐步压缩图书服务”错误,通过后文“日本各地开动脑筋,着实下了不少‘创意工夫’。其中,‘设施复合化’就是重要尝试之一。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尝试在不减少图书馆原有面积的基础上,增加咖啡厅、儿童游乐馆、培训讲座室等综合设施”可以看出,不是“压缩”,而是“扩大”。

D项,“是中外公共博物馆、图书馆努力的方向和发展的趋势”错误,于文无据。

二、话题:二次元文化

材料一:“二次元”即在动画(Animation)、漫画(Comic)、游戏(Game)、小说(Novel)(简称“ACGN”)人群组织成的文化圈中,被用作对“架空世界”的称呼。由于早期的动画、游戏作品都是以二维图像构成,画面是一个平面,所以称之为“二次元世界”,简称“二次元”。广义的二次元的主要表现形式为ACGN,同时指喜爱ACGN的群体。“二次元文化”指在ACGN为主要载体的平面世界中,由二次元产品所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与理念。这里的二次元文化并不限于ACGN,还包括从ACGN向外延伸出的手办、COSPLAY等衍生产物。(摘自《2017年中国二次元行业发展现状分析及市场发展前景预测》)材料二:ACGN文化圈中用“二次元”一词来表达“架空”“假想”“幻想”“虚构”之意,进而延伸用于指代“架空世界”。而与之相对的是“三次元”,即“我们所存在的这个次元”,也就是现实世界。(摘自百度百科“二次元”词条)材料三:二次元用户可以分为近二次元用户及核心二次元用户,前者对动漫基本了解,会观看热门漫画或动画改变的大电影,但投入的精力和财力相对有限;后者深爱动漫作品,经常上相关的二次元网站、贴吧等,查看喜爱的二次元内容,花费的时间和财力较多。(摘自《艾瑞咨询: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材料四:二次元文化总是利用现实世界中的基础材料,换置到虚构时空里,按照自己的规则进行变形或重构,最后形成客观折射现实的效果。对于很多二次元用户来说,人与人的往来没有阶层的束缚,没有功利的导向,有的只是志趣相投的平等状态,这在无形中拓宽了用户对于二次元文化“真”的理解。二次元文化常常用羁绊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亲密关系,这种羁鲜并非完全的束缚,反而是一种情感上的陪伴,其目的是消除孤寂。二次元文化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保持着对未来的拷问。二次元文化依然对现实中的难题保有解决的热情,只是解决方式充满着浪漫的唯美情怀,诸如“跌倒不可怕,只要擦干眼泪”“奋勇前进,终能到底”等乌托邦式的期许。二次元文化也不放弃自我探究,不管是青春主题的作品,还是黑暗主题的作品,都隐藏着二次元用户的精神梦想,这些梦想往往是现实世界里无法实现的,而二次元空间却给予这些精神梦想实现的无限可能。在另一个层面上,二次元文化鼓励青年在梦想中注入坚持、勇敢、热血,对正面自我的不断挖掘和无条件的信任,创造出一个相对宽松的青春成长环境。(摘端自《中国青年报》孙黎《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材料五:对于青少年而言,二次元文化是他们的精神避风港,一方面保护着他们远离严酷的现实,放飞理想。让青少年在相对封闭的网络空间中,尝试表达自我、展开自我、重塑自我,既获得自我认同,又获得群体彼此认同,从而找到自己的精神和文化归属。另一方面,长期沉溺于二维的想象空间中,青少年尤其是心智未完全成熟的低龄青少年往往容易模糊虚拟和现实的差异,造成潜意识里认知的混乱,丧失自我价值的判断能力,从而引发失范行为。二次元和三次元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在媒介和商业的推动下,二次元文化逐渐尝试着隐藏或是削弱壁垒,延伸到三次元的空间中展示自己,三次元也尝试着平等地与二次元进行对话,甚至将某些二次元的表达方式纳为己用。因此,虽然壁垒没有被完全打破,但两者之间的误会却呈现出递减趋势。双向破壁的尝试也促使青少年跳出“高墙”限定,尝试放弃绝对边缘化立场,开始客观地看待自身的二次元文化,积极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摘编自马忠红《二次元文化及其对青少年的影响》)

1.材料四是从哪些角度来分析二次元文化的精神内核的?请简要概括。(4分)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现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二次元,是二次元世界的简称,它主要是指以动画、漫画、游戏、小说等为表现形式的一种“架空世界”,有别于指称现实的“三次元”。B.二次元世界和三次元世界的最大差异在于,二次元是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而三次元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C.“泛二次元用户”和“核心二次元用户”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们对二次元世界的认知程度、喜爱程度以及在精力和财力方面投入的程度不同。D.二次元向三次元空间延伸,一方面是可以展示自己,另一方面也可以客观看待自身的文化,进而谋求与三次元的沟通和融合,更好地发展自身。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材料一详细介绍了二次元的定义,材料二简单比较了二次元和三次元的差异,了解二次元的特点有助于我们认识当下青少年的价值和文化取向。B.通过材料三可以看出,近年来尽管二次元用户在不断增加,但增加的速度在逐步趋缓,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客观、理性地看待二次元文化。C.材料四和材料五在对二次元文化的认识上存在明显的差异,材料四认为其精神内核是积极的,而材料五认为这种文化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因素。D.无论是二次元还是三次元都是对世界的一种认知方式,尽管二者存在明显的差异和壁垒,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E.尽管青少年长期沉溺于二次元文化可能导致他们行为失范,但是辩证来看,二次元文化还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践行二次元文化。

二、话题:二次元文化【答案】1.(4分)①现实与虚构的关系;②人与人的交往;③对未来的思考;④对自我的探究。(每点1分)

2.(3分)B 【解析】“以二维图画的方式来反映现实世界”错,二次元是虚构一个架空世界。另,文章里也没说三次元就是直接呈现现实世界。3.(5分)AC (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解析】B项,“这说明青少年已经逐步开始客观、理性地看待二次元文化”属无中生有。D项,“但只要加强沟通交流,就可以共同促进青少年的成长”无逻辑关系。E项,“应该鼓励青少年积极践行二次元文化”推断失当。

三、话题:古代气象学

材料一:

气象学是人类在生产斗争中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一种知识。人们若不能把握寒暑阴睛的规律,无论衣食还是住行都会发生问题。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积累了多年的经验,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编为诗歌,使妇孺都可以传诵。如《诗经》里“相彼雨雪,先集继霰”,就是说冬天下雪以前,必要先飞雪珠。又如“朝于西,崇朝其雨”,意思是说早晨太阳东升时看见西方有虹,不久就要下雨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铁渐渐普遍应用,生产技术和交通工具大有改进,我们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增加。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秦汉时代的作品,但仍不失为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几本书。从西汉以来我们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逐渐地增多,这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如“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这类谣谚。到了文人手中,便引入诗章,像苏东坡“三时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棹风”这类诗句。中国各地方天气谣谚都是从了解自然现象得来,其数目的众多是世界无双的。过去朱炳海先生已搜集各地方天气歌谣,成为专书,但他所搜集的还不过一部分而已。一般地来说,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象知识在三方面发展着:观测范围的推广和深入;气象仪器的创造和应用;天气中各项现象的理论解释。在这三方面,我们祖先都有了伟大成就,直到明初,即公元15世纪时代,在气象学的认识上,我们许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国的。

(摘编自竺可桢《中国古代在气象学上的成就》)

材料二:

在古人的观念中,气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征,也是“人”的观念塑造,这种超自然的人本理解,为原本自然的万千气象增添了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属性。在远古时期,面对变化莫测的气候现象,人们深陷“天人相分”的思维逻辑中,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着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此后,古代先民在克服自然、改造自然、适应自然的长期实践中,逐渐认识到“人”的能力和“人事”的价值,“天人合一”等观念日益深入人心,作为“天”的自然表征,气象也由此逐渐被人们认识、把握和利用,并持久影响着历代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在社会层面,“顺天文,授民时”,人们长期利用气象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社会经济,从事农业、牧业、交通、祭祀、水利等活动。同时,面对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气象灾害,历代官民积极抗争,全力应对,利用各种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务实高效的气象预报制度和灾荒赈济体系。在政治层面,中国古人相信“天文变,世俗乱”“天垂象,见吉凶”,认为天道与人事、天变与政治有着神秘而微妙的关联,凡君臣事天不诚、赏刑不当、忠良未用、奸邪盈朝、听信谗佞、征敛掊克、靡费天下、刑狱冤滥等,都会上干天和,招致天变。《史记·天官书》谓:“几天变,过度乃占。……太上修德,其次修政,其次修救,其次修禳,正下无之。”汉代董仲舒将其总结为“天人感应”之说,认为“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此后,这种“天人感应”“灾异天谴”学说长期成为制约皇权与重塑秩序的政治规范,并与历代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当为参用阴阳五行解释天气现象,如《大戴札记》以阴阳解释气象:“阴阳之气各静其所,则静矣。……阳气盛,则散为雨露;阴气盛,则凝为霜雪。阳之专气为雹,阴之专气为霰。霰雹者,二气之化也。”郑玄注《洪范篇》以五行解释气象:“雨,木气也,春始施生,故木气为雨。旸,金气也,秋物成而坚,故金气为旸。燠,火气也。寒,水气也。风,土气也。凡气非风不行,犹金木水火非土不处,故土气为风。”这些不断积累的气象知识及文化解释,是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对气象规律、天人关系等复杂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客观书写,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天文、应对气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断增强的能力,且对今日之气象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自古中国以农立国,农业生产依赖天文地理,因而古代气象记录注重实用,人们习惯将气象信息载诸天文书籍及小说笔记、诗文游记、方志野史等,充分展示了古代先民“求真”的气象智慧和“务实”的书写意识。今天,秉承“稽古振今”的历史使命和学术担当,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气象文献,传承气象文化,弘扬气象科学,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摘编自展龙《中国古代气象智慧及其书写》)

1.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我国古代气象学取得的成就。

2.请简要概括古代气象学在人类社会各方面的作用。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气象学关系到人类衣食住行,我们祖先早就在生产斗争中认识掌握了这门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气象学知识。

B.人们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确定二十四节气,开始了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对物候的观察有了最早的记载。

C.在古人看来,气象既是“天”的自然表征,也是“人”的观念塑造,这是具有浓郁的神秘色彩和持久的人文属性的理解。

D.古代先民在逐渐接受“天人合一”等观念之后,只能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

4.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书,证明我国的气象学一直领先于各国。

B.《大戴礼记》以阴阳解释气象,郑玄注《洪范篇》以五行解释气象,这些对现在气象事业仍有借鉴意义。

C.古代小说笔记、诗文游记、方志野史中都有气象信息记录,这是先民注重气象信息与实用相结合的一种体现。

D.系统整理、深入研究中国古代气象文献,传承气象文化,弘扬气象科学,具有“稽古振今”的价值和意义。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与气象观察关系不大的一项是( )

A.相彼雨雪,先集继霰B.朝霞不出门,暮霞行千里

C.朝于西,崇朝其雨D.雨,木气也,春始施生

三、话题:古代气象学【答案】

1.①殷墟甲骨文中保留着许多卜问阴晴雨雪的卦辞。②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把气象学的经验编为诗歌广为传诵。③春秋战国时期,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有了许多记录和观察。④西汉以来,气候知识和经验形成的天气谣谚数目众多,世界无双。观测范围、气象仪器和理论解释也有了伟大成就。⑤直到明初,在气象学的认识上,我们许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国的。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远在3000年以前,殷墟甲骨文中,许多卜辞都为要知道阴晴雨雪而留传下来”可知,殷墟甲骨文中保留着许多卜问阴晴雨雪的卦辞。

根据“到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已经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编为诗歌,使妇孺都可以传诵”可知,周代前半期,我们的祖先把气象学的经验编为诗歌广为传诵。

根据“到了春秋、战国时期……我们天文学和气象学的知识也大大增加。如二十四节气的确定,分至启闭、定期风云的记录,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确定了二十四节气,有了许多记录和观察。

根据“从西汉以来我们气候知识逐渐地累积,逐渐地增多,这广大宏富的经验留传下来,在民间成为天气歌词……中国各地方天气谣谚都是从了解自然现象得来,其数目的众多是世界无双的……从西汉以来,我们的气象知识在三方面发展着:观测范围的推广和深入;气象仪器的创造和应用;天气中各项现象的理论解释。在这三方面,我们祖先都有了伟大成就”可知,西汉以来,气候知识和经验形成的天气谣谚数目众多,世界无双。观测范围、气象仪器和理论解释也有了伟大成就。

根据“直到明初,即公元15世纪时代,在气象学的认识上,我们许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国的”可知,直到明初,在气象学的认识上,我们许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国的。

2.①人们长期利用气象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社会经济,从事农业、牧业、交通、祭祀等活动。②气象预报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抵御气象灾害。③“天人感应”“灾异天谴”学说长期成为制约皇权与重塑秩序的政治规范。④参用阴阳五行解释天气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天文、应对气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断增强的能力,且对今日之气象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体现中国文化特点。(答对三点即给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根据“人们长期利用气象变化的规律和特点发展社会经济,从事农业、牧业、交通、祭祀、水利等活动”可知第一点答案。

根据“面对此起彼伏、绵延不绝的气象灾害,历代官民积极抗争,全力应对,利用各种力量抗御气象灾害,并逐步建立了较为务实高效的气象预报制度和灾荒赈济体系”可知,气象预报制度可以帮助人们抵御气象灾害。

根据“这种‘天人感应’‘灾异天谴’学说长期成为制约皇权与重塑秩序的政治规范,并与历代王朝的政治命运紧密相连”可知,“天人感应”“灾异天谴”学说长期成为制约皇权与重塑秩序的政治规范。

根据“在文化方面,最突出的表现当为参用阴阳五行解释天气现象……这些不断积累的气象知识及文化解释,是古代先民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其对气象规律、天人关系等复杂问题的自觉认知和客观书写,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天文、应对气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断增强的能力,且对今日之气象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可知,参用阴阳五行解释天气现象,不仅反映了古人认识天文、应对气象的理性取向和不断增强的能力,且对今日之气象事业也有一定的借鉴价值,体现中国文化特点。

3.C【解析】A.“我们祖先早就在生产斗争中认识掌握了这门最迫切、最需要、最基本的气象学知识”错误,文中只是说“搜集了许多气象学的经验”,并没有说“掌握这门知识”。

B.“对物候的观察也有了最早的记载”错误,原文说“桃李开花候鸟来往的观察,都在这个时期开始了”,并未说这个时期开始记载。

D.根据原文信息,“只能本能、盲目、被动地适应着纷繁多变、循环往复的气象世界”,不是在具有“天人合一”的观念后,而是在之前。

4.A【解析】A .“《吕氏春秋》《夏小正》《礼记•月令》是世界上最早讲物候的书”,并不能证明“我国的气象学一直领先于各国”,文中只是说“直到明初,即公元15世纪时代,在气象学的认识上,我们许多地方都是超越西洋各国的。”

5.D【解析】D. 是古人用金木水火土来界定气候的属性,与气象观察无关。

四、话题:书与读书

材料一: 中学课程很多,你自然没有许多的时间去读课外书。但是你试抚心自问:你每天真抽不出一点钟或半点钟的功夫么?如果你每天能抽出半点钟,你每天至少可以读三四页,每月可以读一百页,到了一年也就可以读四五本书了何况你在假期中每天断不会只能读三四页呢?你能否在课外读书,不是你有没有时间的问题,是你有没有决心的问题。 人类学问逐天进步不止,你不努力跟着跑,使落伍退后,这固不消说。尤其要紧的是养成读书的习惯,是在学问中寻出一种兴趣。你如果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你看现在许多叉麻雀抽鸦片的官僚们、绅商们,乃至于教员们,不大半由学生出身么?你慢些都鄙视他们,临到你来,再看看你的成就罢!但是你如果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你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比别人定要大些。这种兴趣你现在不能寻出,将来永不会寻出的。关于读书方法,我不能多说,只有两点须在此约略提起。第一,凡值得读的书至少须读两遍。第一遍须快读,着眼在醒豁全篇大旨与特色;第二遍须慢读,须以批评态度衡量书的内容。第二,读过一本书,须笔记纲要、精彩的地方和你自己的意见。记笔记不仅可以帮助你记忆,而且可以逼得你仔细,剌激你思考。 (摘编自朱先潜《谈读书》)

材料二: 如果你的阅读目的是想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你就不能摸到任何书或文章都读。如果你所读的书都在你的能力范围之内,你就没法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你必须能操纵超越你能力的书,或像我们所说的,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只有那样的书能帮助你的思想增长。除非你能增长心智,否则你学不到东西。 我们说过很多次,一个好的读者也是自我要求很高的读者。他在阅读时很主动,努力不懈。现在我们要谈的是另外一些观念。你想要用来练习阅读技巧,尤其是分析阅读技巧的书,一定要对你也有所要求。这些书一定要看起来是超越你的能力才行。你大可不必担心真的如此,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当然,这并不是说所有的技巧可以一下子像变魔术一样让你达到目标。无论你多么努力,总会有些书是跑在你前面的。事实上,这些书就是你要找的书,因为它们能让你变成一个更有技巧的读者。 有些读者会有错误的观念,以为那些书——对读者的阅读技巧不断提出挑战的书籍——都是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熟悉的领域中的书。结果一般人都相信,对大多数读者来说,只有科学作品,或是哲学作品才是这种书。但是事实并非如此。我们已经说过,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譬如从许多方面来说,荷马的书就比牛顿的书难读——尽管你在第一次读的时候,可能对荷马的体会较多。荷马之所以难读,是因为他所处理的主题是很难写好的东西。 读一本好书,却会让你的努力有所回报。最好的书对你的回馈也最多。当然,这样的回馈分成两种: 第一,当你成功地阅读了一本难读的好书之后,你的阅读技巧必然增进了。第二——长期来说这一点更重要——一本好书能教你了解这个世界以及你自己。你不只更懂得如何读得更好,还更懂得生命。你变得更有智慧,而不只是更有知识——像只提供讯息的书所形成的那样。你会成为一位智者,对人类生命中永恒的真理有更深刻的体认。 毕竟,人间有许多问题是没有解决方案的。一些人与人之间,或人与非人世界之间的关系,谁也不能下定论这不光在科学与哲学的领域中是如此,因为关于自然与其定律,存在与演变,谁都还没有,也永远不可能达到最终的理解,就是在一些我们熟悉的日常事物,诸如男人与女人,父母与孩子,或上帝与人之间的关系,也都如此。这事你不能想太多,也想不好。伟大的经典就是在帮助你把这些问题想得更清楚一点,因为这些书的作者都是比一般人思想更深刻的人。 (摘编自艾德勒、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

1.概括两则材料所指出的读书作用分别是什么。(4分)

2.下列不能作为“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的原因的一项是(3分)( )A.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使你增长心智。B.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使你分辨出哪些书有益。C.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把你变成一个更好的阅读者。D.阅读超越你头脑的书能使你提升阅读能力。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如果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将来离开学校去做事,就要被恶习惯引诱。B.掌握了一定的阅读技巧,所有的书都会在你的掌握之中,都能被你读懂。C.文学作品比科学作品和哲学作品难读,是因为文学作品的主题往往是很难写好的。D.不光在科学与哲学领域,就是在日常生活领域,也都存在人类无法最终理解的问题。

四、话题:书与读书【答案】

1.材料一:读书能让人寻出某种人生趣味,提升抵抗引诱的能力。材料二:读书能提升阅读技巧,增进人们对世界与自身的了解。(针对两段材料,意思对即可)

2.B【解析】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可以看出来。3.D【解析】A项材料一第二段,“没有一种正常嗜好,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你的心神的东西”,不能等同于“没有养成读书习惯”,“说不定要”也不同于“就要”,把或然变成了必然;B项材料二第二段,“只要你能运用我们所说的阅读技巧,没有一本书能逃开你的掌握”,“掌握”不能等同于“读懂”;C项材料二第三段,“伟大的科学作品比一些非科学的书籍还要容易阅读,因为这些科学作者很仔细地想要跟你达成共识,帮你找出关键主旨,同时还把论述说明清楚。在文学作品中,找不到这样的帮助,所以长期来说,那些书才是要求最多,最难读的书”,同时还存在以偏概全的问题,主题难写好是针对荷马而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

五、话题:文学的地域性

材料一

①作家与地域的关系,作家的地域性写作,只能看作是一种写作现象,并非写作准则,更不能据此做出价值评判。每一个作家总是与地域相关,他不可能凭空产生,若细加探究,任何作家的地域影响多多少少会在作品中显现。诸如某些作家的南方特征,那种南方气候、氛围、甚至气味的痕迹在作品中的不自觉流露。但仍有一些优秀作家,并不受地域的限制,纳博科夫从俄罗斯途经英国流亡到德国,之后又从法国流亡到美国,无论他在德国时期还是美国时期,均写下以那些地方为背景的杰出作品,或者也可以说,纳博科夫的地域性始终处于流动之中,而我更愿意把它称作离散写作。

②更深入地说,地域之于某些作家的作品内涵,可能构成某种特定的符号和喻体。14世纪初被佛罗伦萨永久放逐的但丁,他将某些佛罗伦萨人写入他《神曲》中,成为《神曲》象征体系中的某些特定的指代。而18世纪的歌德,腻烦了普鲁士诸侯小国对宗教、文化发展的地域限制,索性提出了“世界公民”概念,他说“世界是一种象征”。

有一种现象很容易被混淆,地域之于作家,易于被视作该作家的根。而其实,作家真正的根,是他所运用的语言和受自己民族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一个作家无论以何种方式写作,在何处写作,他均摆脱不了这根源于血脉的影响力。一如北岛所说:“我随身携带的行李,只是我的语言。”

④写作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综合现象。在写作发生学里,特定的地理位置之于作家的关系,只是组成写作复杂因素之一。形成写作发生的庞大影响力因素中还有其他种种更为神秘复杂的因子,尤其是混沌难解的心理因素与天赋因素。对此至今没有出现一个令人信服的权威性的解释。

(选自刘苇《作家与地域性写作》)

材料二

①地域文化影响作家创作,如今已经成为人们的默识,当我们对某位作家的风格感到新奇时,往往会到他生活的地域环境中寻找原因。这样的探索屡试不爽,文学史上可以找到很多例证。如俄国小说多心理描写,是因为环境寒冷,作家少有户外活动,常在屋内思考;拉美小说多绮丽幻想,是因自然环境的夸张宏伟。正如迈克·克朗在《文化地理学》所言,地域性从不只是单纯的空间地理,它往往和文化捆绑在一起,也包括作家所处地域的政治、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它们共同影响了作品的语言、意象和风格。

②从文学内部来看,地域特征也为作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莫言和贾平凹都曾表示,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阎连科则直言,离开耙耧山脉就无法写作,这都是说明地域元素为文学创作提供便利。再者,当作品表现出某一地域的特征时,便可形成特殊的审美内涵,读者可以在阅读故事、形象、主旨之余,领略字里行间的地域文化,使得作品中的地域特征也成为一个审美对象。这种现象似乎是无心插柳的,也是超越时空局限的。

③倘若作家的大量作品都表现出这样的地域性,便会被阐释为作者的写作风格,成为他的符号。读者会说,自己喜欢读莫言笔下的高密,或喜欢贾平凹接地气的语言。但实际上,这样的地域性在很多时候,并非文化特征在作家心理的无意识流露,常常是被主动地创造出来、有意地凸显出来。

④当文学的地域性已经成为一个众所周知的文学现象和审美视野,很多作家便会下意识地开拓属于自己的“地盘”,这块“地盘”往往是以其童年的家乡为原型,有时也是其长期生活的居所,他们在这里讲述故事、建构想象,让人物在这里相遇,矛盾在这里暴露。

⑤作家对地域性的主动营造,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美学意蕴中。作家经营自己的“地盘”,写作一系列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被赋予相似的风格,甚至人物形象。如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总是以荒凉衰败的面目示众,孤独成为马孔多居民的主要性格。

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发现,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经超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符号。这种地域性是被“虚构”出来的,是作家主动的营造。所以,我们应当多一点理性判断,其究竟是以此追求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还是有外部的非文学企图。

(选自《对文学的地域性要善于“冷观”》张佳)

1.材料一画线句的观点与材料二画线句的观点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

2.《乡土中国》的“再论文字下乡”一章中有这样一段话:

人靠了他的抽象能力和象征体系,不但累积了自己的经验,而且可以累积别人的经验。……社会共同的经验的累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化。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这样说来,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

材料二第⑤段中提到了“地盘”的概念,请根据你的阅读经验,谈谈作家所开拓的“地盘”是如何成为“‘过去’的投影”的?请从贾平凹、老舍、沈从文中选取一位进行分析。

3.材料一第①段加点词“离散写作”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

4.以下对材料一文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地域对作家的影响或多或少会在他的作品中展现。

B.作家作品中的地域特征构成了特定的符号和喻体。

C.语言及思维方式对于一个作家的影响是最深远的。

D.心理因素和天赋因素对于作家的写作影响力巨大。

5.能够根据材料二文意做出的一项推断是( )

A.贾平凹的作品都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生动。

B.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意境源自于当地自然风光之美。

C.马孔多人的孤独性格是马尔克斯主动营造的结果。

D.莫言常常在他的笔下有意地讴歌高密的文化特征。

五、话题:文学的地域性【答案】

1.不矛盾。材料二中作者认为地域文化影响作家的创作,并为作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并特别指出“文学的地域性也包括作家所处地域的政治、历史、宗教等多种因素”,还明确了作者对地域性的主动营造。材料一认为地域并非作家的根,作家真正的根是他所运用的语言和受自己民族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两者都明确了地域对于作家写作的影响,材料二重在地域的多重因素,材料一重在思维和语言层面。角度不同,并不矛盾。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句子含义并分析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材料一第三段画线句“有一种现象很容易被混淆,地域之于作家,易于被视作该作家的根”先说明普遍现象强调地域对于一个作家的重要性,接下来“而其实”进行斗转“作家真正的根,是他所运用的语言和受自己民族文化影响的思维方式”,突出了“语言和思维方式”对于一个作家的影响,句中把重要性或者影响比喻成“根”,阐明一个作家无论以何种方式写作,在何处写作,他均摆脱不了这根源于血脉的影响力——语言和思想。

材料二第六段“文学的地域性特征的确存在,且会对作家创作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与材料二的第三段画线句“有一种现象很容易被混淆,地域之于作家,易于被视作该作家的根”意思相近,承认地域对于作家的影响,但后文才是重点,即“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发现,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经超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符号。这种地域性是被‘虚构’出来的,是作家主动的营造”,意即地域的影响也就是客观环境并非绝对的存在,“我们应当多一点理性判断,其究竟是以此追求文本本身的美学价值,还是有外部的非文学企图”,结合下文分析强调作家主观因素以及地域之外其它客观因素的不可忽视性。总而言之两段文字都在强调地域具有影响力,但不绝对,也就是并非唯一,影响作家写作的因素很多。可见并不矛盾。

2.第⑤段中提到了“地盘”是指作家在文学作品中营造的地域,题目中的“投影”则是指将现实生活投射、反映到文学作品中。《秦腔》作者贾平凹营造了八百里秦川西府这个地域,这是他长期生活过的家乡。他把秦腔、黄土、“西凤”白酒、牛肉泡馍、戏班等投影到这个地域中,用以体现八百里秦川的地域特征和敦厚的民风,因此以此为背景所讲述的故事、建构的想象,塑造的秦川上淳朴的农民和他们的喜怒哀乐和矛盾冲突。这些都是作者“过去”的生活经验,也源自于当地的“过去”。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对联系阅读经验和生活实际进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首先理解《乡土中国》的“再论文字下乡”一章中的这段话的主旨思想,即:每个人的“当前”,不但包括他个人“过去”的投影,而且是整个民族的“过去”的投影。这里的“过去”具体指个题“经验”和“传统文化”。

材料二第⑤段中提到了“地盘”的概念,即作家主动营造的地域性特点,表现在作品中就是作家的风格作品的特色。

综合来看作家的“地盘”就包含了“过去”对作家的影响或作品中的表现,然后结合所给定的三位作家进行分析即可。关键词为“地域”“地盘”“过去”“投影”。就贾平凹分析可以抓住陕西、秦腔、黄土高原等地域(地盘)或文化特色对他的影响,以及在作品《秦腔》中的反映——投射。如果选择沈从文,则抓住边城特色——湘西的山水、民风,人们提起沈从文,首先想到他的作品《边城》,便不能不谈到湘西。而他一生的传奇,也大都和湘西有关。在他的笔下,湘西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到处充满神秘感的地方,那里的山山水水世俗人情,都是故事,都是诗歌,也都是图画。就老舍来谈则从北京这个“地盘”和代表作品《茶馆》入手,老舍出生在北京的一个小胡同里。喜欢老舍的人应该知道,他最擅长写北京底层人民的真实生活状态,正所谓小说源于生活,那些流传至今的作品和老舍在北京生活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

3.(作家)不受某一地域限制而是受流动性地域影响的写作方式。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理解概念含义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的第一段“仍有一些优秀作家,并不受地域的限制……无论他在德国时期还是美国时期,均写下以那些地方为背景的杰出作品,或者也可以说,纳博科夫的地域性始终处于流动之中,而我更愿意把它称作离散写作”得出“离散写作”的特征为“不受地域的限制”“地域性始终处于流动之中”。

然后根据下定义的公式找出种概念为“离散写作”,属概念为“写作方式”,关涉对象为“作家”,特点或种差为“不受某一地域限制而是受流动性地域影响”。

4.B【解析】B.“地域特征构成了特定的符号和喻体”错,材料一第二段信息是“更深入地说,地域之于某些作家的作品内涵,可能构成某种特定的符号和喻体”,可见选项表述绝对。

5.D【解析】A.“都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生动”错,结合原文材料二第二段“从文学内部来看,地域特征也为作家打开更广阔的空间。莫言和贾平凹都曾表示,采用方言叙事,比普通话更为形象、生动”分析,选项中“都”表述绝对。

B.“边城意境源自于当地自然风光之美”错,结合材料二结尾段“在当下的文学作品当中,我们时常发现,作品中的地域性特征已经超出潜移默化的影响,成为一个符号。这种地域性是被‘虚构’出来的,是作家主动的营造”分析,选项表述绝对。

C.“马孔多人的孤独性格是马尔克斯主动营造的结果。”结合材料二第五段“作家对地域性的主动营造,首先体现在作品的美学意蕴中……如马尔克斯的马孔多总是以荒凉衰败的面目示众,孤独成为马孔多居民的主要性格”分析,选项表述绝对。

【免责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同行交流与学生学习,尊重原创,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无意中侵犯了您的原创版权,请联系后台删除。发布文章只是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

2023高考领航语文强基手册电子版(非连续文本阅读的)(2)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