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的观点随笔(论语第一篇学而)

论语学而篇的观点随笔(论语第一篇学而)(1)

【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翻译】

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夜辰心得】

巧,是好。令,是善。言,指言语。色是神态。

上面一章,讲了“仁”的根基是孝弟。为什么是孝弟,前面也提到了。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那为什么不是慈友呢?这两天,我有了一个重大发现,原因在于:人一出生,首先的身份是儿子、弟弟。看似很傻的一个发现,却是真理。因为人的第一身份是儿子,所以教育的基点是“孝”。再延伸开来讲,慈、友、忠、义,这些都是从“孝”里长出来的。形象点说,“孝”是“仁”的苗,慈、友、忠、义都是枝叶或开出的花朵。父应该慈,但不能等当了父亲再去教育慈,孝的底子打不好,慈是慈不出来的。只有“孝”(仁)的根苗育好了,到当兄时就能友,当夫时就能义,当爹时就能慈,当臣时就能忠,一脉相承。这么一解,是不是更有说服力呢?

有子讲完什么是“仁”,这章孔子反过来说什么不是“仁”。一正一反,一应一和,编排挺妙。最佩服古人,言简意深。对,那叫微言大义。《汉书》说,“昔仲尼没而微言绝,七十子丧而大义乖。”

巧言令色,仅仅四个字,一下子就戳到了“不仁”的脊梁骨。静静思来,我说每一句话,显露每一个表情,只要有分毫的谄媚讨好,良知总会有所波动。每到这时,我都知道自己在违心作伪。朱子解释说:“好其言,善其色,致饰于外,务以悦人,则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这话一针见血,以好言好色取悦别人,本质是欲望流露、德性死亡。记得贾平凹说过,奉承换句话说是献媚,献媚就是送上女之色,是妓的行为。话虽然毒了些,可理不糙。妓,有卖艺的,也有卖身的,总归而言是“卖”。巧言令色,有肉麻过火的,也有蜻蜓点水的,甚至有高雅脱俗的,总归而言也是“卖”。

论语学而篇的观点随笔(论语第一篇学而)(2)

有子传授孔子之学,告诉学生修“仁”以孝弟;而孔子则告诫学生,修“仁”须戒伪。任何时候,存心于仁,诚中形外。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诚呢?朱子说,“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说明一放纵欲望,德就死亡了。反之,欲望一收敛,德就长出来了。诚的关键,在于无欲,或者克制欲望。古人讲,无欲则刚。无所求,自不必献媚于人。所以,修仁,戒除欲望为首要。

巧言令色,鲜矣仁!说到实用处,凡修身必须以此为戒,时刻警醒自己,言巧时必有求于人,色令时必是欲望流露。从识人用人的角度来看,对巧言令色的人,一定要有所察觉、有所警惕。

想起英国作家吉卜林写给儿子诗里的几句话:

如果你与村夫交谈而不离谦恭之态,

和王侯散步而不露献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

如果你与任何人为伍能够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作答时——

那么,你的修养就会如天地般的博大,

而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我的儿子!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