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什么要征讨乌桓(曹操北征乌桓大捷)
建安十二年,因乌桓屡犯边境,且与袁尚、袁熙勾结作乱,曹操不得不北上亲征乌桓,以求稳定大后方。
依照郭嘉的计策,加上当地人田畴的指引,终于赶在秋冬严寒来临前取得大决战胜利,秋天班师回朝途中经过昌黎县的碣石山,看到浩瀚苍茫的渤海有感而发: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闲来读诗•曹操的雄心壮志全诗立足于一个“观”字,曹操登上碣石山顶,居高远眺,渤海苍茫,寥阔无边,所有的景致尽收眼底。
除首末两行外,全篇写景,没有抒情,没有感慨自夸,亦没有道出其远大的志向,却偏偏在字里行间轻易领略到一股雄心壮志、气魄与胸怀。
曹操看到的景色:“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大海带来震撼,水波摇动的样子浩荡壮观;那海中突兀耸立的山岛,在辽阔的海面上冲天而起;此刻正是秋日落叶纷飞时,那岛上却是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生机盎然。
在萧瑟的秋风里,身旁的树木传出沙沙作响的悲凉曲调,那海面竟是波澜壮阔,汹涌起来,惊涛骇浪,怒击礁石。
恍然中,“我”想到了日夜星辰,每个时辰大海都是不一样的吧?太阳和月亮的运行,仿佛都是从这浩瀚大海里腾空而起的;星河灿烂也有可能是从这波光粼粼的海面上映射而成的。
面对草木枯黄、凄冷萧瑟的北国秋天,曹操极力描绘大海的波澜壮美,即便是在萧瑟的秋风里,依然有浩淼澎湃的惊天巨浪。高耸出水的山岛,青葱茂密的草木,不带任何一点悲凉感伤,正应了那句话: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此刻的曹操已经年过半百,没有人会将它同“老迈”、“老态龙钟”等联系在一起,就因为这股永不松懈的气魄,胸怀天下,统一全国的计划从未放弃。
曹操想象的画面:“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两句诗表面是联想到日月星辰,实则主角依旧是大海,海纳百川吞吐日月,何其壮阔?读到此处,仿佛能够看到曹操从起兵到平定北方一路走来的奋勇争先、积极进取。这一刻,这大海就是“诗人自己”。
大海从未停息,波涛汹涌;就好比曹操从未止步,时刻筹谋统一大业。
大海的苍凉慷慨,大海的博大深沉,曹操似乎感同身受,他直白地赞美大海的磅礴气势,坦言用这首诗来表达自己的志向。
曹操的志向:“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他真的极尽所能做到了。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乐府诗的常规结尾句:意思是此时此刻的我真是太幸运了,就用这首歌来表达我内心的志向吧!曹操的志向虽然没有说出来,但字里行间洋溢着的自信豪迈、雄心勃勃不言自明。
最后的遗憾随后的赤壁之战决策失误,一败涂地,有生之年统一全国的梦想近乎破灭。
曹操他不甘心啊,也没有轻易放弃,三年后平定西凉、占据汉中,十年后,襄樊会战反击关羽,令孙权俯首称臣。
次年正月病逝在洛阳。
曹操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
终生不曾称帝,却时常被呼作“曹贼”。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