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

第十三篇第5章

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

诵:讽也。从言、甬声。《周礼·大司乐》:兴道讽诵言语。注:“背文曰讽,以声节之曰诵。”

诵的原义是: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如朗诵、诵读。如《礼记·文王世子》:春诵夏弦。又如《国语·楚语》:宴居有师工之诵。

诵也指歌颂、颂扬,如《后汉书·何敞传》:使百姓歌诵,史官纪德。

诵也指背诵、学习,如《论语·子罕》:子路终身诵之。又如《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1)

《诗》三百:即《诗经》,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

相传《诗经》为尹吉甫(周宣王时的太师,西周时期著名的贤相,辅助周宣王中兴周朝,被尊称为中华诗祖,尹姓和吉姓始祖)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钱穆注解说:《诗经》“风雅颂”三百首,实际上是西周一代的历史、内政外交、风土民情、无所不包。读通了《诗经》,就能通达治国理政、外交等。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2)

《诗经》集西周文明之大成,在《毛诗序》中说:“先王以就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诗经》起到的作用,让夫妇之间有合理的相处之道,让人们能够孝敬父母,尊敬师长,让人民能够注重伦理纲常,让人民能够注重教化,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学习《诗经》可以用三种形式:诵,弦,舞。即诵读,弹唱,舞蹈。

孔子曾教导他的儿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足见熟读《诗经》的重要。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3)

不能专对: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古代使节出使,遇到问题需要赋诗应对,不同场合、不同问题要随机应变。

《公羊传》有云:“聘礼,大夫受命不受辞,出竟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者,则专之可也。”

意为:关于外交,只要接受上级布置的任务,而如何完成则可以灵活应变,不受上级指令的约束。

亦奚以为:又有什么用?

全文理解为:

孔子说:“诵读《诗经》三百篇,交给他政务,却不能胜任。派遣他出使四方,却不能独立应对。读书虽然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4)

孔子曾说过:“学而时习之”,意为学习应该和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再学习。王阳明阐发出“知行合一”的理论。

学习一定要落实到“用”,学习不是做做样子就可以了,也不是为了装点门面而学习。

民间流行一句话:百无一用是书生。这句话就是讽刺那些学习了不懂应用的“书呆子”。

书读得好,拥有渊博的学识,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但光有书本知识而不进行实际操作,不用实践去检验,永远只能是“行动上的矮子”,是不可能做好事情的。

孔子还说过:“学如不及,犹恐失之”。意为学习一定要深刻,不然容易失去。学习要深刻掌握,融会贯通,然后才能灵活应用,“学以致用”才是我们的终极目标。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5)

学而能用,方为真才!

子曰:不学《诗》,无以言。在春秋时代,诵诗和礼仪是身份、地位的象征。赋诗诵诗是那一时期王公贵族们的必修课,不认真赋诗甚至有可能会被大家驱逐,甚至危及生命。

春秋后期鲁国司空、“三桓”之一的孟僖子随同鲁昭公出访楚国时,途径郑国和到达楚国时,皆不能以礼处理外交事务,孟僖子深以为耻,遂发奋学习周礼。

前518年,孟僖子将死,深感学习礼仪的重要行,所以嘱咐二子(孟懿子与南宫敬叔)拜师于还只是个布衣的,年仅33岁的孔子。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6)

那么,除了礼仪,赋诗有多重要呢?诗和礼是密不可分的,诗中有礼,礼中有诗,恰到好处的赋诗,可以带来外交上的转折和胜利。因为诗对于当时的诸侯、世家来说,相当于一个约定,一种认同。

齐国名相晏婴曾因为能灵活应用《诗》而保住了自己的性命。

崔杼杀了齐庄公以后,把满朝文武都集中到了姜太公的庙里面,要大家歃血为盟,去效忠他,不服的人都被杀了。

轮到晏婴了,他说:“我只忠于君主和国家,拒绝盟誓言。”崔杼就用剑逼着他,晏婴说:你读过诗经吗?诗曰:“莫莫葛藟(同蕾),延于条枚,凯弟君子,求福不回。”

这首诗出自《诗经》中的《大雅-旱麓》,意为:“葛藤一片到处长满,蔓延缠绕树枝树干。和乐平易好个君子,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一句“求福有道,不邪不奸”,让崔杼放下了屠刀。可见学通《诗经》的重要性。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7)

《左传》中有记载一件事:穆叔如晋,报知武子之聘也,晋侯享之。金奏《肆夏》之三,不拜。工歌《文王》之三,又不拜。歌《鹿鸣》之三,三拜。

韩献子使行人子员问之,曰:“子以君命,辱于敝邑。先君之礼,藉之以乐,以辱吾子。吾子舍其大,而重拜其细,敢问何礼也?”

对曰:“三《夏》,天子所以享元侯也,使臣弗敢与闻。《文王》,两君相见之乐也,使臣不敢及。《鹿鸣》,君所以嘉寡君也,敢不拜嘉?《四牡》,君所以劳使臣也,敢不重拜?《皇皇者华》,君教使臣曰:‘必咨于周。’臣闻之:‘访问于善为咨,咨亲为询,咨礼为度,咨事为诹,咨难为谋。’臣获五善,敢不重拜?”

白话文:公元前569年,穆叔(叔孙豹)到晋国回访。在招待他的宴会上,晋国国君以钟镈乐器演奏《肆夏》三章,但叔孙豹并没有回礼答拜。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8)

待乐工歌唱《文王》三曲时,叔孙豹也没有答拜。直到宴会中开始演唱《鹿鸣》三曲,叔孙豹才一连三次答拜。

晋国的执政大臣韩献子对此大为不解,派人去问叔孙豹,他为什么舍弃大的礼仪,而再三答拜小的礼仪?

叔孙豹回答说:《肆夏》是天子用来招待诸侯领袖的礼乐,他作为使臣不敢听;《文王》是两国国君相见的礼乐,他作为使臣也不敢听,而《鹿鸣》是君王用来嘉奖大臣的,他怎敢不拜谢嘉奖呢?

孟僖子是“三桓”中孟孙氏的宗主,因不懂礼而被人耻笑,叔孙豹是“三桓”中叔孙氏的宗主,因为懂礼而成为美谈。

公元前546年,齐国的大夫、权顷一时的庆封(崔杼弑君的帮凶)到鲁国聘问。当时庆封坐的车子很漂亮。对此,叔孙豹的判断是:“服美不称,必以恶终。车子漂亮有什么用呢?”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9)

当叔孙豹招待庆封吃饭时,庆封表现得也很不恭敬。为此,叔孙豹为庆封赋诗《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人而无仪,不死何为?”意为:老鼠都有皮,人怎么可以不懂礼仪?

但是,庆封不明白这首诗的意思,也不知道叔孙豹在讽戒自己。回国不久庆封即被斥逐。一年后,庆封逃到鲁国避难,这次他把车子献给季武子。

叔孙豹再次设宴招待庆封,庆封在宴席上遍祭诸神,叔孙豹对庆封的这种行为很不高兴。他让乐工诵《茅鸱》一诗,以讽刺庆封,但庆封仍不明白。

后来,庆封杀了崔杼全家,从此独揽朝政,有一次庆封见到家臣卢蒲嫳的妻子貌美,便和她私通,卢蒲嫳知道后也不生气,干脆两家同住一处,饮酒欢谑,两家妻妾,彼此相通。

后来卢蒲嫳的弟弟卢蒲癸谋攻庆氏,庆封的儿子庆舍被杀,庆封逃到吴国,聚敛的财富比过去更多,并得到了一块地,还把族人也聚到一起。

论语学而篇三句话的关系(论语史鉴学以致用)(10)

鲁大夫子服惠伯听到这消息,对叔孙豹说:“难道是天降福给坏人吗?庆封又在吴国富厚了。”叔孙豹说:“善人家裕,可说是赏赐;坏人富厚,可说是灾殃,庆氏的灾殃到了,庆氏全族聚集,将要被一举而灭尽。”

7 年后,即公元前538 年,楚率诸侯联军伐吴,“使屈申围朱方。八月甲申,克之”(《左传·昭公四年》)。庆封全族,被楚人全部诛戮。

叔孙豹从《诗经》中悟出的道理再次得到了验证:求福有道,不邪不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