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

如果一定要用一个词来形容河南的春天,莫过于“活色生香”了。除了一茬儿接一茬儿的花令人目不暇接之外,荠荠菜、白蒿、面条棵、蛤蟆皮棵、柳絮等野菜总能给青黄不接的日子带来些许满足。而没有经历过饥饿年代的80后和90后,自然也无法体味“野菜”对于生活的意义。

昨天,我同几位作者老师聊野菜,才有了这篇自带鲜味的文章。希望你能看到河南的春天有多好吃。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1)

豫记后援团丨文

豫记yjhltxdjm

骆淑景:野菜饺子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

早上去菜市场,蓦然看见老乡摊前的一小堆面条菜。眼前一亮,心中一惊,春天真的来了,我要回乡下去。“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这是《诗经》里描绘的一幅众女子相携采白蒿图。

采了整整一上午,终于㧟着篮子回了家,连喊“腰疼”。坐在门槛上的外婆,用手握着没有牙的嘴巴,说:“小娃家哪有腰哩?”外婆总说小娃没腰,我今天要和她辩个明,就跑到她跟前,撩起上衣,指着屁股上面的腰问,这是啥?外婆说,这是胯骨。

啊,气死我了。

外婆和我一起择白蒿,随后我又上崖池刨小蒜。“三月小蒜,香死老汉”,崖池上的小蒜很多,像人工种的一样。绿绿的叶子,白白的蒜咕嘟,我一会儿就刨了一大堆,一番择洗。母亲下地回来,把白蒿用面拌了,搭到锅里蒸。晚上大家吃了一顿蒸菜,改换了口味。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2)

而面条菜,多长在麦田里。母亲拿着长长的露锄,在锄麦。她站在麦拢间,伸出长长的锄柄,一搂,那些小草就断了,我跟在后面捡面条菜,甚至听到草根轻微的“咯嘣”声。细细的土面面,敷进我的鞋壳喽,顺到我的脚趾缝,很舒服很舒服。

晚饭锅里下了很多面条菜,色香味立刻好吃了许多。而包一顿芨芨菜、豆腐、鸡蛋馅的素饺子,那就是天底下最好吃的东西了。

范孟广:柳树发芽,离吃柳絮不远了

这些天回暖,我看见窗外那两棵柳树柔韧的枝条在春风的熏抚下已经泛出了些许绿意,一点点嫩黄的柳芽随风摆舞,我知道,离吃柳絮的日子不远了。

阳春柳絮在我幼时的记忆里是十分深刻的。每年的三月正是一年中青黄不接的时日,上年的粮食已经吃完,新粮还没有下来,到了春天家家户户的饭碗里就少粮没菜,成了一年中最艰难的日子。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3)

然而,好在村外野地里河沟旁一片一片的柳树发芽了,千丝万缕缀满了青嫩的柳絮,下午放了学,看看太阳高照,小伙伴们相约提起篮子,拿着木钩,到野地里去捋柳絮。到了柳树林,我们就退化为了一群“猴子”,树梢枝桠上都爬满了捋柳絮的小孩儿,工夫不大,每个小篮子里就装满了泛着苦青气息的柳絮嫩芽。

迎着粉色的夕阳余光,兴高采烈跑回家去,母亲将柳絮淘洗干净,用开水稍微一烫,拌上蒜醋汁椒盐面,尚若再滴上几滴香油,清蒸或者凉拌,端上餐桌,饭菜两宜,吃起来清香、甘爽里透露着微微的苦涩,那味道令我至今都心醉神迷。

按老中医的说法,柳絮味苦性凉无毒,是驱火凉血的佳品,北方的春日干燥多风,咽干喉疼是常发的季节,尚若采撷一些柳絮烫后蒸熟或者凉拌,食后必然清喉利咽,症状消减。新摘柳絮还富含多种维生素,在幼时艰难岁月里的春季,饭桌上都是久而淹制的酱豆萝卜,除了咸得难以下咽之外,营养成分恐怕早已流失干净,因此那鲜嫩的柳絮就成了补充维生素的上等菜肴。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4)

如今,已经没有了衣食之忧,每日的餐桌上多了鸡鱼,少了野蔬,看到窗外早已被人遗忘了的鲜嫩柳絮,又勾起了我对童年的回忆,柳絮的确是给我幼时的生活增添了些许色彩,帮我们度过了那艰难的童年。

明天,一定在菜市场里好好看看,如果有新摘的柳絮一定买回些许,仿照幼时依稀印象烹制一番,再回味一下童年的感觉吧。

梁永刚: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下当柴烧

对于从乡间走出来的我来说,那些如泥土般朴素的事物总是令人魂牵梦绕,譬如乡村的野菜。野菜是野性的、不羁的,顺四时萌发,受雨露滋养,恣意生长,成为灾荒年月的代粮充饥之物,喂养了农人的胃囊和贫苦的日子,延续着一村庄生生不息的血脉。

野菜也是诗性的、抒情的,冰雪消融,春风渐暖,一场淅淅沥沥的春雨过后,一簇簇青翠欲滴、生机勃勃的野菜,齐刷刷、嫩生生地从腐烂的枯草中探出头来,和着时令节气的节奏,露出笑意葱绿的脸庞,舞动灵动优美的身姿,单调而又苍凉的荒坡野岭,因为野菜的出现而生机盎然。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5)

在故乡春天林林总总的野菜中,白蒿很特别,既可以食用,又具有药性。乡谚说:正月茵陈二月蒿,三月拔下当柴烧。吃白蒿要识节气,正月里的白蒿是有药性的,也叫茵陈,是一味可入药的中草药。

这时的白蒿味略苦,但药效极佳,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疸的功能,把它洗净晒干后可以泡茶喝。二月的白蒿是食用的最佳时期。吃过了二月,三月之后的白蒿会漫山遍野地疯长,长到小树苗一般的茁壮。

记忆中,每年一过立春,当披着一身白绒毛的白蒿刚从去年的老茎上发出几片小叶子时,母亲便开始带着我和哥哥姐姐去挖白蒿了。母亲挎着蓝子,我们蹦蹦跳跳地跟在她身后,半天功夫就能采满一提蓝。母亲把采来的白蒿洗净后拌上面给我们蒸着吃,余下的晒干后储存起来,供平日里泡茶喝。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6)

如今,随着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野菜早已不是乡亲们赖以填饱肚皮的粮食替代品了,而只是饭桌上一道道调剂生活的佐餐美味,调节着人们对鸡鸭鱼肉腻烦了的胃口。对于从小吃着故乡各种野菜长大的我来说,因为有了那段与野菜亲密接触的经历,留下了许多美好温馨的记忆。这种记忆,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愁,随着岁月更迭和时光流逝愈发令人怀念和追忆。

曹延召:一把野菜荒草胜似一贴良药

一场春雨的滋润,原本是枯黄的山野沟壑之上一夜之间都被一层青绿所覆盖了。随着气温的逐渐升高,各种山花野菜肆意地生长着,沉寂一冬的孩子们也开始活跃起来,此时,却最容易感冒咳嗽。

但是在儿时的农村,孩子都泼打(扎实)得很,从没见过谁家为孩子的感冒咳嗽而上过医院,在这春光明媚的时节,地里的一把野菜荒草就是一贴治病的良药。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7)

初春时节,乡亲们用的最多的方子是蛤蟆皮棵炕咸食。咸食是中原大地上一道特色的美味,又叫面托儿,由面糊中掺杂一定的蔬菜末儿摊制而成,加蔬菜可以当主食,掺野菜草药可以治病,无论掺杂什么配料,那

酥脆爽口的味道总是很受欢迎,即便是掺了这苦儿吧唧的蛤蟆皮棵。

蛤蟆皮棵也是故乡常见的一种野菜,虽然对治疗咳嗽有出奇好的效果,但它那丑陋的外形还是极不招人待见。初春时节的野菜都是舒展着筋骨蓬勃的往上长,但这个蛤蟆皮棵却是紧紧地贴着地皮摊着长,这还不说,那一身油绿的肥厚叶片上,满是疙瘩皱纹,像极了癞蛤蟆的皮,怎么看怎么不舒服。

但是一旦咳嗽的久了,家里大人就会吩咐我们:去,挖几棵蛤蟆皮棵回来,晚上给你炕咸食吃!

河南春天必去的地方(活色生香的河南)(8)

挖回来的蛤蟆皮棵用井水冲洗干净,控干水分,切成细细的丝丝,放进盆里,再舀一瓢面粉过来,而后一点一点地加水,一次一次地转圈搅拌,直至搅面的筷子能扯出很长的丝丝来时候就可以架锅开炕了。

伴随着滋啦啦的声响,一股蛤蟆皮棵特有的味道就在灶火里四散开来,连门口路过的行人都忍不住深吸一口。刚出锅的咸食色泽金黄,酥脆爽口,虽然其中没有放入一颗食盐,但那焦香的味道足能吸引我吃上两大盘。

“咸食不咸”这是奶奶常说的一句话,无论是用野菜包饺子还是摊咸食,从不在其中加盐,生怕渍出的水分破坏了野菜的原味。我喜欢这个味道,因为那淳朴的味道里有一种浓浓的故乡气息在里面。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骆淑景,女,六十年代生人,现居三门峡市卢氏县;喜爱文史,笔耕不辍,著有多部长、短篇作品。

范孟广,笔名植梅先生,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石化中原油田作家协会副主席。

梁永刚,男,1977年生,河南平顶山人,散文作品《风吹过村庄》2016年4月入围首届浩然文学奖,现供职于河南省平顶山市人大常委会。

曹延召,1985年生,河南舞钢人,总装备部某基地党委干事,享誉江城武汉的“较真哥”。

豫记版权作品,转载请微信80276821,或者微博私信“豫记”,投稿请发邮件至yujimedia@163.com

豫记,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