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曾祺经典赏析(满脑子阳春白雪)
校园里,骤然响起的敌机轰鸣声、防空警报声瞬间打破了一时的平静,师生们都纷纷涌出教室,火急火燎地朝郊外跑去。
这时候,一个人偏偏往松林的方向去了。原来,那里有卖松子的。
待买好松子,他一边悠悠地嗑松子,一边慢慢地走。
旁人不解,他咧嘴一笑,“就算被炸死,也不做饿死鬼!”
他不羁的言行很快被大家奉为茶余饭后的笑谈,殊不知,这个率性自然的吃货少年竟在日后成为作家里最会吃的、厨师里最会写的人。
他就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的汪曾祺。
顽劣至此,他却给世人留下了温暖治愈的文字和平和洒脱的生活态度,一些文坛大家都对其称赞不已。
贾平凹评价他,“是一文狐,修炼成老精。”
沈从文则说他,“最可爱还是态度,宠辱不惊!”
汪曾祺一生并不顺意,却能在平淡中找到乐趣,逍遥随性的风范实在罕见。
豁达如他,在离乱沉浮中,将阳春白雪的风雅品味,都写成了人间烟火的盎然情趣。
知民间疾苦
1920年,汪曾祺出生于江苏高邮。
他三岁丧母,在父亲和继母的悉心照料下,度过了一段快乐无忧的时光。
很快,动荡的乱世到来,日军侵略的铁蹄踏入南京。
战火的硝烟肆意地蔓延着,为了避难,他跟随家人们到了一个偏僻的小庵里住了半年。
之后,不想耽误学业的汪曾祺带着一些书,历经重重封锁到了昆明,考入西南联大,当了“偶像”沈从文的学生。
后续几年,他辗转上海、北京、武汉等各地以求谋生,受尽曲折与磨难。
于他,求学之路的崎岖、乱世生活的艰辛,都深深地刻在了脑海里。
而事实上,在坎坷与挫折中挣扎过的人,往往更能懂得人情的冷暖。
当他渐渐出名后,旁人劝他写些宏大的文章。
他最爱写的却是不起眼的小人物,比如孤独的老银匠、产科男医生、踩高跷的陈四、街头的商贩等等。
尤其让人感叹的是,一些底层民众的身上,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大淖记事》中,巧云和小锡匠十一子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
巧云选择了十一子,对她惦记已久的刘号长心里生恨,以致于将十一子打得奄奄一息。
人同此心,心同此理。
看到十一子的悲惨境遇,锡匠们怒了,纷纷为其顶香请愿。
而在巧云家养伤的十一子,也得到了村里人的悉心善待。
有人送来老母鸡,有人送来参汤,还有人隔三差五地看望他。
大淖的风光和温情的世俗交相辉映,让人沉醉。
其实,这也印证了一句话:
“人性的光辉源自于人性的善,也能从人性的善中体现。”
除此之外,汪曾祺在字字句句中也表现出了自己对小人物的关切和感怀、同情和敬重。
有个古稀老人,一开始挎着木盆在胡同里吆喝叫卖“烂和蚕豆”,慢慢地因为得了病只能埋着头走,后来不知从何时起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他由衷地感慨:
“不知道为什么,我每次吃烂和蚕豆,总会想起这位老人。我想的是什么呢?人的生活啊……”
他不是天生的“鸡汤大师”,只不过是从苦难中学会了爱,所以在经年岁月后还对那个老人念念不忘。
汪曾祺将每个小人物的故事写在了书里,也将每个字的悲喜融进了读者的心里。
他说,“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我写的是美,是健康的人性。”
世事沧桑,惟有人情长存。
如今,我们能感受到的,确是他深情细腻的笔触下,那氤氲在人间烟火里的温情。
品人间百味
有人说,“使人成熟的,并不是岁月,而是经历。”
人生最重要的是经历,你经历的越多,心态就会越来越宽厚,人生越来越淡定,生活越来越接地气。
而汪曾祺就是这样的人。
到了西南联大,他是出了名的“不正经”,常常翘课,然后去昆明的大街小巷里搜寻各类吃食。
这样的学生,在学校里自然也不讨喜。
不过,无论什么情况,都挡不住吃货的心。
为求学,为生计,他奔走各地,虽然受尽了生活的艰辛,却也吃到了各地的美食。
一个水乡人,常常来往于饮食习惯差异巨大的大城小巷,与各类食物打交道,初尝有落差,别后又怀念。
他写咸鸭蛋,“敲破鸭蛋一角,筷子头一扎,红油就吱——冒出来。”
他写鸡蛋饼,“煎得之后,两面焦黄,径可一尺,卷而食之,极可解馋。”
他写香蕈饺子,“包成薄皮小饺子,油炸透酥,倾入滚开的香蕈汤,嗤啦有声,以勺舀食,香美无比。”
这样色香味俱全的美食,触目可亲,有滋有味,谁看了都会垂涎欲滴。
他不光是爱吃,还愿意花心思去做。
人家逛百货公司,他只爱逛菜市。看着新鲜的荤菜和色彩斑斓的素菜,他能感到一种“生之乐趣”。
他自创的塞肉回锅油条,一通拆、切、拌、炸、捞,装盘,细品,“嚼之极酥脆,闻之真可声动十里人”。
虽然做菜不走寻常路,但他每回创新的菜品味道却很独特、美味。
正所谓,“一粒米里藏世界,半边锅里煮时光。”
在烹煮煎炸中,他自得其乐。
他是一名食客,执笔人间,专心记四方食事。
他是一介凡夫,笑看红尘,用心过五味人生。
至于笔下的食物,他都为其渗入了万千韵味,连金庸都盛赞他是“满口噙香的中国味作家”。
品尝美食,是一种闲趣。观赏草木,是一种雅趣。
汪曾祺对别人说,也对自己说,“一定要爱着点什么,恰似草木对光阴的钟情。”
也因为刻在骨子里的浪漫与悠然,他才把稀疏平常的花草树木写得让人拍案叫绝:
门前开的花儿叶儿灵气得很,梨花的瓣子是月亮做的,栀子花香得掸都掸不开,鸡冠花的颜色深得吓人一跳,一家大门头上通红通红的枸杞子像礼花,玉渊潭盛开的洋槐花像大雪……
这一幕幕,本是浸染在人间烟火里,却被不动声色地赋予了阳春白雪的气质。
这归结于,他的眼里有深情,他的笔下有厚意。
世间风物尽是这般可爱,美食有浓香,草木有清香,染得人也有心香。
对于以手写心的汪曾祺来说,字里行间都铺缀了浓得化不开的温情。
生活本无趣,快乐自找之。
若是有心,任谁都可以在一食一味与一草一木之中,探寻新颖别致的生活志趣,亲近岁月的美好与诗意。
容世间之事
在汪曾祺看来,心有所爱,才会“让我们变得坚韧,宽容,充盈”。
在跌宕起伏的人生道路上,宽容无疑是一种生存智慧。
因为一个人心宽了,眼界就开阔了,格局就大了,再苦的生活也有乐子。
而在多年的艰难跋涉中,汪曾祺都能用他的宽容来接纳所有的苦难和悲伤,这也与他少时的经历有关。
十几岁时,他就学会了抽烟喝酒,他的父亲非但不生气,反而每每抽烟时都会分给他一根,喝酒时也给他倒上一杯,似有“多年父子成兄弟”之意。
有了初恋,他趁着暑假悄悄在家里写情书,不曾想父亲发觉后还是一如既往地宽容,甚至于帮他出点子。
开明的家庭环境,滋养了他超然物外、积极乐观的性格。
就像他写过的一句话,“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
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没有桌子,他们直接买了几个肥皂箱,一个个叠上去,再糊上一层报纸,就是书桌了。
敌军常来轮番轰炸,学生们动不动就要跑警报。他跟着跑,还发现了很多好玩的事情。
那时是谈恋爱的好机会,男同学乐于献殷勤,女同学又想被照顾,这让他觉得很有趣。
1958年夏,被划为右派的他在张家口劳动。很多人天天唉声叹气,他却一边干活,一边忙着观察葡萄的生长。
歇工后,旁人都回家休息,他要么跑去观察动植物,要么去河里摸鱼后饱餐一顿。
马铃薯开花了,他掐一把连着叶子的花放进瓶子里。叶的娇、花的俏,他一一看在眼中,画在纸上。
马铃薯成熟了,他又摆到桌子上,画完直接扔进牛粪里烤熟吃掉,吃得唇齿生香,乐得心花怒放。
“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同去的人垂头丧气,唯独他精神抖擞。艰苦的劳作并未消磨他对生活的信心,反而让他乐在其中。
一个真正的智者,在命运的顺逆起伏面前,不怨不怒、不悲不喜,无论任何变故,都可以逆风而长,向阳而生。
没过几年,他又遭逢不公的待遇。政治运动开始后,他被关进了牛棚。
劳动改造时,他要砌猪圈、背猪食、刨冻粪、挑猪粪,干的全是累活脏活。其他人都愁眉苦脸,他仍是笑容满面。
因为,他总能找到好玩的东西,比如野花野草、虫鸣鸟叫。
在这个温润通透的老头儿面前,困难似草芥,艰苦若泥丸。
罗曼·罗兰有一句名言:
“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看透了过往的沉沉浮浮,还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忱,这是汪曾祺独有的“英雄主义”。
他咽下了所有苦难,心中只有宁静和自然。
人心如路,越宽容,越开阔。
消除怨恨、释怀自我,心里不再有悲观失意,只有美好如初,人生的道路也会越走越宽。
在汪曾祺的读者圈里,一句话广为流传,“很多人不知道他,但知道的都爱他。”
这个散淡开朗的老头儿,不仅写出一部部抚慰人心的著作,还将黯淡的日子过得惬意快活。
他用温润之心书写了人情之美,是为知人;
他用好奇之心发掘了生活之趣,是为知味;
他用宽容之心笑对了人生之苦,是为知世。
世上苦人多,汪曾祺就是其中一个。
但在饱尝生活的酸甜苦辣、品味人生的悲欢离合时,他一直平静恬淡、洒然从容。
如云如水,水流云在,先生已逝,人格魅力经久不衰。
当你困了累了,不妨停歇下来,喝一杯淡淡的清茶,读一读他的作品。
一字字,一句句,朴素却极尽温暖,细微却充满力量。
行于尘世,愿你也像他一样,可以用心中的灿烂阳光对抗人生路上的雨雪风霜,让自己疲惫的生活多一份幸福和自在!
作者 | 卜一,漫游云水间,闲记红尘事。
图片 | 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