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

1972年,一个年轻的姑娘,走进了小兴安岭地区的新胜林场。

一身洗得发白的劳动布,两条齐刷刷的马尾小辫,

小姑娘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既干练又精神。

她就是来自哈尔滨的敬一丹,那一年她17岁。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

因为嗓音条件好,林场让她在广播站里当播音员。

几十年后敬一丹还记得很清楚,

自从她走进了林场广播站,每天充当的,是早上准时报时的角色。

每天早上的节目都是固定的,久而久之,林场的很多职工都不再看表。

因为只要听到敬一丹熟悉的声音,就知道到了起床的时间了。

伴着《东方红》的音乐,敬一丹的声音透过各处的喇叭,响彻林海雪原。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2)

这样的生活,持续了四五年时间。

离开林场后的1976年,敬一丹考上了北京广播学院。

毕业之后,她先是回哈尔滨,在黑龙江人民广播电台做播音员。

后来,敬一丹又重新回到北京,报考了北京广播学院的研究生。

读研、留校任教,当然也有初恋。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3)

敬一丹和王梓木,相识于当年的高考考场。

只不过两个人的专业不同,敬一丹学的是播音,

而当年的王梓木,报考的是清华大学经济系。

1981年9月20号,两人结婚了,这一年敬一丹26岁。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4)

又过了三年,敬一丹走进了中央电视台的大门。

从那之后,她正式成为了一名电视人。

多年以来,王梓木低调而神秘,甚至于外界连他的传说都很少知道。

早年敬一丹还在教书时,王梓木在经贸委综合司工作。

敬一丹39岁那年,比她只大两岁的丈夫,就已经当上了副司长。

就在人们都以为,他会在仕途上更上一层楼的时候,

仅仅过了一年多时间,王梓木就做出了一个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

他辞去了在国家部委的稳定工作,开始下海经商。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5)

王梓木以保险业起家,并最终身价过亿。

身份变了,但是在妻子眼里,丈夫的各方面是一如既往的。

在敬一丹眼里,丈夫是一个有着宽容品性的人。

无论是早年教书,还是后来进入电视台,

不管自己做出什么选择,丈夫从来没有进行过任何的干涉。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6)

有一回,因为节目临时加班,忙到半夜的敬一丹,最后就在单位过了一夜。

第二天上午,敬一丹还在单位,丈夫依旧没有找她。

一直到第二天下午,丈夫才开始找她。

敬一丹有点生气,怎么现在才来找我,要是真出了什么事,这都已经很晚了。

谁知丈夫一脸平静:你能出什么事,肯定在办公室加班。

做妻子的,对于这种事情,岂能轻易放过,敬一丹继续“旁敲侧击”。

她说昨天晚上,是另外一个女同事一起加班的。

后来还没有忙完,女同事就着急走了,说是自己老公来接她了。

办公室就自己一人了,又没人找,也没有老公接,那就只能继续干活。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7)

忙到后半夜,一个人在办公室搭起几个椅子,躺下凑合了几个小时。

说完这些,敬一丹看丈夫的反应。

丈夫还是一如往常,没有任何的表达。

让敬一丹没想到的是,第二天又遇到了一起加班的女同事。

她问女同事,那天晚上你老公来接你了吗?

谁知女同事来了句:接什么,人家根本没来。

于是,两个女人,开始一起数落各自的丈夫。

数落归数落,但是像敬一丹从事的工作,

不能按时下班,遇到加班的情况,简直是家常便饭。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8)

这么多年走过来,夫妻俩不会因为此事而真的产生什么矛盾,

反倒说明,彼此间的那种信任,是非常深厚的。

夫妻之间的感情,多年来不曾改变。

除此之外,敬一丹对待一切的态度,也一直是“年轻化”的。

退休后的敬一丹说过,年龄对自己而言都不叫事。

而且这么多年过去了,自己是被年轻人裹挟着前进的。

她曾经说过一个四十岁时学车的小故事。

人到中年的敬一丹,到驾校去学车。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9)

报名之后,接待她的教练是一个年轻的小伙子。

教完理论后,开始实践。

每天,教练都要为敬一丹倒车分不清左右而生气。

“多大岁数了?”有一天,教练既不屑又很不耐烦地看着敬一丹问道。

“四十啊。”

“四十?这么大岁数,受这个刺激干嘛?”

敬一丹听后,内心直犯嘀咕,难道四十岁就真的算个事儿了?

但是面对教练,自己又不敢说点什么。

思来想去,敬一丹说了一句:“对,你还别说,我就愿意受这刺激。”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0)

年轻的小伙子听了这话,愣在那里也不知道该怎么说了。

其实,敬一丹这么说,还真不是在跟小伙子抬杠。

对她来说,四十岁真的不叫事儿。

相比于如今的年轻人,三十岁就开始考虑退休的事情。

四十岁的敬一丹,那一年才刚刚主持《焦点访谈》。

对她来说,这个节目对自己的吸引力太大了。

因为,制片人跟敬一丹说,台里要办一个舆论监督节目。

听到制片的话,敬一丹的眼前是发亮的。

紧接着制片又告诉她:这是一个日播的节目。

每天在《新闻联播》和《天气预报》后播出。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1)

敬一丹太意外了。

多年后回想起来,她用“巨大的、历史性的变化”,来形容当时的心情。

对敬一丹而言,它太有力量了。

事实也正如敬一丹所预料的那样。

《焦点访谈》播出后,很快露出了自己的锋芒,

在中国成为了一档家喻户晓的节目。

很快,就有各路媒体的记者,来采访整个节目组了。

对于各种采访,敬一丹都是欣然接受。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2)

让她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中国青年报》当时一个女记者对她的采访。

两个人关于节目以及人生等诸多话题,聊得都很尽兴。

可当采访报道登报后,敬一丹对于记者起的标题,却有些“耿耿于怀”。

采访的题目是《敬一丹,另一种中年》。

《中国青年报》不是面向青年群体的吗?

自己也是青年呐,干嘛要用“中年”来形容,而且还刻意加上“另一种”。

这个标题,或许又让敬一丹想起了那个年轻的教练小伙子。

又过了一段时间,敬一丹东北老家的一个记者,也对她进行了专访。

但和上次一样,这一次报道的标题叫《敬一丹与年轮抗争》。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3)

三句话离不开年龄,这两次采访后,

敬一丹在内心深处得承认,自己确实已经到了,需要跟年轮抗争的年龄了。

在她看来,如果不是他们的提醒,还一直觉得自己是个小年轻呢。

但是回过头来再看看身边的同事,

那时候,水均益,比自己小八岁;白岩松,比自己小十三岁。

此时的敬一丹,明白了时光,也明白了白驹过隙。

好在,自己的身边都是年轻人。

而这些年轻人,不光能给她带来启发,还能“裹挟着自己前进”。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4)

和同事白岩松聊天,敬一丹永远是一个倾听者。

她说,白岩松是一个年轻的观察者。

两个人只要坐在一起,敬一丹永远是听众,很多时候都不用自己说。

听了白岩松的话,往往能给她带来一些新的启发。

和水均益聊天,则会让敬一丹感到自卑。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5)

在敬一丹看来,水均益有着更宽广的视野。

常年做《焦点访谈》,敬一丹聚焦最多的是中国国内。

尤其是国内的贫困地区、弱势人群这类话题,她觉得自己还有一些发言权。

不过,一旦触及到更宽视野的时候,敬一丹就觉得没自信了。

因此和水均益聊天,作为大姐的敬一丹,时常会有一些自卑。

好在前者更宽的视野,能给自己带来启发。

整天和年轻人在一起,带给敬一丹的推动就更大。

用她自己的话说,只要每天看到他们,你想偷个懒都不行。

因此,多年后敬一丹再次回想起来,

如果当年没有这些年轻的同事,她觉得自己不可能会在新的节目中做好。

然而,新的事物一直在涌现,即便天天扎堆在年轻人中间,

新的危机还在不断出现。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6)

有一次,敬一丹到一所大学参加活动。

面对年轻的学生,她问了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你们谁没看过《焦点访谈》的请举手。

整个礼堂里,没有学生举手。

敬一丹心中还是暗喜的,看来都看过,全都是节目的观众。

于是,她就问了第二个问题。

现在还在看《焦点访谈》的,请举手。

刚开始也没有同学举手,那说明大家都还会看。

不过,敬一丹的内心有点不相信。

当她在扫视一下整个礼堂后,有几个年轻的同学举起了手。

最后一个问题是,谁经常在用微博。

敬一丹的问题刚出口,她看到整个礼堂的同学,全都把手举了起来。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7)

看着这个场面,作为一个电视人,

敬一丹当时唯一的感觉是,以后还如何把电视节目做好。

明天,还会有观众吗?

即便如此,敬一丹还是觉得,在愈发接近退休年龄的时候,

能够接受新媒体的冲击,也算是接受了一种全新的不安和焦虑吧。

毕竟,人生无论是面对事业还是其他,要想丰富多彩,不可能总是一尘不变。

至于新的变化该如何去应对?

那就留给白岩松这些更年轻的人来面对吧。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8)

有着年轻心态的同时,敬一丹多年来也一直在提携年轻人。

她曾经帮助过一位叫董丽娜的盲人姑娘。

董丽娜此前,是一位盲人按摩师。

正是在敬一丹的帮助下,她后来走进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以嘉宾主持的身份,主持一档《丽娜品读时间》的节目。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19)

第一次去董丽娜家里的时候,敬一丹带了一盆水仙花。

她告诉董丽娜,水仙是一种很坚强的花,只要一点水,就能活下去。

有了敬一丹的支持,董丽娜此后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凭借自己的努力,还有独特的嗓音天赋,

董丽娜从按摩师变成主持人。

在她看来,敬一丹就像是注入水仙花盆里的第一股清泉。

正是因为有她的浇灌,自己才能蜕变和绽放。

不过在敬一丹看来,自己其实并没有做什么。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20)

一切,都是因为董丽娜在坚持。

一切,都在于她的嗓音条件非常好,声音异常好听。

而自己,只是稍稍把她往前推了一把。

退休的前一年,敬一丹去过一趟南极。

冰封的世界,和现实生活拉开了真正的距离。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21)

自己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迎接即将到来的退休生涯呢?

于是,她决定写一本书,算是对自己前半生的回顾和交代。

在后来的《我遇到你》这本书中,

敬一丹提到了曾经去大别山的一次采访。

那里有一位乡村老师,叫胡大清。

胡老师所在的学校,就只有他一位老师。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22)

每天,他先是到各家把学生带到学校,然后就开始一天的上课。

就这样,胡大清一直在坚持着,教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学生。

当年去大别山采访的时候,敬一丹看到当地漫山遍野,有一种叫红花草的植物。

在当地人眼里,红花草是一种天然的肥料。

它的花很小,叶子匍匐在地。

来年翻土,红花草被埋在泥土里,成为庄稼的肥料。

在敬一丹心目中,胡大清老师,就是大别山的红花草。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23)

敬一丹当年去大别山做节目,她的女儿王尔晴才四岁,还看不懂节目。

如今当敬一丹把多年前的经历,写进新书里时,

女儿已经长大,不但从事着公益支教事业,

而且在2011年,女儿和苏格兰小伙Nick结婚后定居在北京。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24)

退休后的这几年,敬一丹也曾跟随女儿,

为公益支教,贡献了一份绵薄之力。

一转眼,敬一丹退休已经7年。

就像她此前所说的那样,

现在,是她第二个青春的开始。

敬一丹深情回忆(唠唠国民大姐敬一丹)(25)

文|Nancy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