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高效学习古诗(10分钟古诗课9)

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我背诗有个坏毛病,总是不背题目和作者,所以经常是看着诗句非常熟悉,但就是说不出是哪位诗人的哪首诗。

这首诗就是我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诗。小学时候练书法,参加书法比赛,很长一段时间一直练习的就是这首,练到后来已经完全不会去体会这首诗写了什么,对我来说它仿佛就是二十个字而已。

一起高效学习古诗(10分钟古诗课9)(1)

(1)文学常识:鹳雀楼

文人很喜欢登高。我曾看过另一本关于古诗的书,在家里找了一圈,没有找到书,也忘记了书名和作者,只记得是一本不大的书,第一章就写古人喜欢登高。

登高可以望远,登高可以怀古,登高可以舒展胸襟,登高可以吐出心中郁气。《汉书·艺文志》说:“歌而诵,谓之赋;登高能赋,可以为大夫。”

鹳雀楼,又名鹳鹊楼,因时有鹳雀栖其上而得名,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的黄河东岸。占地面积2.064平方公里,始建于北周 ,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周围风景秀丽,唐宋之际文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以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最负盛名。

1222年(金元光元年),金兵与元兵争夺蒲州,“焚楼、橹,火照城中。”从此,鹳雀楼毁于战火,仅存故基。1992年9月近百名专家、学者联名倡议“重建鹳雀楼”。永济市于1997年12月在黄河岸畔破土动工,拉开了鹳雀楼复建工程的序幕,是此楼自元初毁灭700余年后的首次重建。2002年9月26日,新鹳雀楼落成开始接待游人。

诗人在登楼之后总是有所感悟。比如黄鹤楼,比如岳阳楼,比如滕王阁,这些现在看起来并不高的楼阁,看起来跟其他古建筑没有很大不同的看似平平无奇的楼阁,因为有了文豪的印记,成为了流淌在我们血液里的文化基因。

鹳雀,是一种鸟名,据三国时期的陆玑说,它是一种比鸿鹄还要大的鸟。

《诗·豳风·东山》:“鹳鸣于垤。”三国吴陆玑疏:“鹳,鹳雀也。似鸿而大,长颈赤喙,白身黑尾翅。树上作巢,大如车轮,卵如三升桮。望见人按其子令伏,径舍去。一名负釜,一名黑尻,一名背灶,一名皁裙。又泥其巢一傍为池,含水满之,取鱼置池中,稍稍以食其雏。”

我们看到“雀”,就以为鹳雀也是像麻雀一样的小鸟,这确实是一种望文生义了。

一起高效学习古诗(10分钟古诗课9)(2)

(2)回到《登鹳雀楼》

开头两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太阳快要从山上落下去了,黄河入海却没有尽头。“尽”与“未尽”形成了对比,使整首诗的格局被无限拉大。这两句写的景物是从景色的全貌入手,显得无比壮观。

三四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从表面看,是顺着开头两句继续写,既然在下面看不到黄河是不是真的流入大海了,也许再往上走一层能看得更清楚一些。但这简单到直白的两句里蕴含了深刻的哲理。

史杰鹏老师说,所谓哲理,就是可以通过两句诗联想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做什么事,想要做得更好,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人站得越高,看得就越远;学得越多,就越有可能获得光明的未来;思维越丰厚,人生境界就越高。可以从具象事物一直联想到抽象事物,可以无限延伸。

按理说,在诗歌里直接说理是一件忌讳的事,那会使诗歌失去灵动的感觉,让人不想读。毕竟托物言志、托物寓理才是诗歌的主流写法。诗歌讲究含蓄,讲究让人从暗喻中揣摩,而不是直截了当讲清楚。

但是这首诗就是这么厉害,就是能把哲理讲得这么直白,又让人看不出生硬说理的感觉,反而把登高的主题扣得更紧。而且更加难能可贵的是,诗人用语一点都不艰涩,不识字的人读这首诗也能体会到诗歌的美。

另外,史杰鹏老师指出这首诗在结构上的巧妙之处。一二句和三四句都是对仗的,这在诗歌中很罕见也很有难度,因为全部对仗会显得呆板。但这首诗就不一样了,它虽然对仗,但浑然天成,一点都感觉不到刻意和呆板,这就是流水对吧,就像流水一样顺其自然,不仔细品读根本就意识不到。

一起高效学习古诗(10分钟古诗课9)(3)

一起高效学习古诗(10分钟古诗课9)(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