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如何看待事物转换(和其光同其尘)
著名作家马伯庸在《长安十二时辰》一书中写道:“人性从来都是趋利避害,可以背叛忠义仁德,但绝不会背叛利益。”
现实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每个人都会趋向有利的一面,避开有害的部分。
对于如何最大程度地达到趋利避害的效果,早在两千五百多年前,老子就在《道德经》中给出了答案:“和其光,同其尘。”
这句话在《道德经》中一共出现了2次,它的本意为混合各种光彩,也吸纳它们带来的尘埃,后世引申为含敛光耀,卑以自牧,与世无争的生活态度。
01藏锋敛锷,低调做人
《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有弗盈也。渊呵!似万物之宗。锉其兑,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老子认为,道本身的属性是虚空的,但它的作用又是无边无际的。深渊啊!好像就是万物的祖先,挫伤它的锐气,解决它的纠纷,收敛它的光芒,让它混同尘世。
如果把这一观点运用到为人处世上面,我们可以理解为:才能和功劳都是虚无的东西,我们不要过于看重它们。
也就是说,一个人无论自己有多高的功劳,有多大的才能,都不能太招摇或者显摆,尤其在自身能力还比较弱的阶段更不能高调。做人一定要懂得藏锋敛锷,明哲保身。
比方说,《三国演义》中的刘备,虽然胸怀大志,但在曹操说出“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这句话时,故意把筷子掉到地上,装作害怕打雷的样子,从而打消了曹操对他的猜忌。这就是藏锋敛锷,韬光养晦的表现。
倘若刘备听到曹操的吹捧而沾沾自喜,那么他早就被多疑的曹操杀掉了,也不可能有后面创建蜀汉的成就。
由此可见,想要成大事者,必须有藏巧于拙,低调内敛的一面,为人处世不可太过张扬,要沉得住气,耐得了打磨的阶段,同时要做到静待时机,伺机而动。
02谨言慎行,安分守己
《道德经》第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老子指出,聪明的人知道事物的本质但并不会多说,而喜欢高谈阔论的人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这是不明智的表现。堵塞欲念的口,关闭欲念的门;摧折人们的锐气,化解人们的纷争;涵蓄人们的光耀,混同人们的行迹,这就叫做深奥微妙的道。
事实也确实如此,仔细观察我们身边的人就会发现,那些平常喜欢说话的人并不见得有多厉害,他们对任何事物都是一知半解,做事情也毛毛躁躁,错漏百出。
而真正能够踏实做事的人,一般都不会喋喋不休,他们更习惯用事实说话,也更容易做出一些成绩。
实际上,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一个人不分场合,不看对象胡吹海侃,一不小心就会说错话,无形中得罪了人都不自知。
再者,没有了解实际情况的前提下,说话也要注意,口无遮拦,相对的很容易让自己吃暗亏。
例如,你刚入职一家公司不久,看到一个李姓员工每天无所事事,你就忍不住和旁边的同事嘀咕:“小王,那个小李他为什么这么闲,好像都没什么工作任务?领导不会说他吗?”
同事只是笑笑说:“你还是做好分内的工作,少管他人,先管好自己的嘴巴吧!”
后来,你才发现原来小李是老板的侄子。幸亏你听了同事的话没有乱嚼舌根,否则很难在公司立足了。
所以说,人说话不要信口开河,一定要三思,以免祸从口出。做人还是要低调谦逊,安分守己,不要老想着哗众取宠,沽名钓誉,也不要看到什么就乱加评论,这样只会显得自己肤浅和无知。
此外,为人要态度随和,不要故作清高或者傲慢自大,否则在生活中就会缺乏朋友,遇事孤立无援。
总之,“和其光,同其尘。”这句话就是告诫我们:为人处世,不要贪名爱利,居功自傲,而要谨言慎行,隐匿锋芒,如此才是趋利避害的大智慧。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家事国事天下事,略知一二;烦心忧心玻璃心,开解三四。
人有千面,物有万象,冰山一角之下的世界才是暗流涌动的真实世界,人生需要看透假象的慧眼。
千面略懂先生每天带你一起识破生活假象,化解人生迷局。
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只是临时作为文字辅助作用,绝对不会用于商业用途。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