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义(浅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共享与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互补是必然趋势)

来源:中国网中国自有文明诞生起,历来重视教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义?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义(浅谈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共享与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互补是必然趋势)

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意义

来源:中国网

中国自有文明诞生起,历来重视教育。有文献记载的可追溯到有虞时代舜所设庠,发展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汉代以后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清末又引入了西方近代教育。最终创立了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新教育。

从1986年开始的9年制的义务教育算起,我国推行这一制度已经走过了36个年头,甚至在民族地区、沿海等发达地区已经开始12年制义务教育试行。对教育的重视使中国得以实现快速扫盲,短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提高了中国劳动者基本素质,为我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坚实基础。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高校每年更是为社会输送千万级别的高素质人才,解决了社会经济发展必须的人才基础。中国能在短短的70年内实现让外人觉得不可思议的增长,与国家重视教育、重视人才培养的政策密不可分。不断增长的社会财富为高质量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同时高质量教育又为社会发展不停注入源动力。

正如我国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一样,教育资源配置成了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我国经济发展呈现东高西低,南强北弱的态势,经济发达意味着有能力完善地区配套资源,因此,教育资源在配置上也呈现出与经济发达程度相符合的特点。教育是普惠性的,我们应保证每一个适龄学子都有机会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常规的教育资源配置在新技术的加持下,可以做到更加完善。如何扬长避短,让优质的教育资源发挥最大潜能,是新世纪的一个重要课题。著名经济学家高国潮教授早在2009年即已研究这一现象,并将“实施优质教育资源全民网上免费共享”这一理念提出,“优质教育资源免费共享”是最终目标,“网络”是手段。教育资源既然是国家发展的红利,就应该让参与国家建设的每一份子都有权利享受,中国发达的互联网设施为实现这一宏伟目标提供了可靠途径。未来,优质教育资源通过网络共享与传统教育模式形成互补将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从硬件建设方面来说:

(一)中国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居世界首位。截至2022年6月,我国千兆光网具备覆盖超过4亿户家庭的能力,已实现“村村通宽带”,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63亿户,比上年末净增2705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达5.27亿户,占总用户数的93.7%。

(二)中国是制造业大国,2021年全球电子产品出口中国所占比重就超过42%,这一数据还不包括国内电子产品消费数量。手机、平板、台式电脑等各种消费品已充斥人们的生活,庞大的产能保证了这些20年前还属于高端消费品已经成为生活中人人都可消费得起的日常用品。

(三)目前中国累计4G基站280余万个,5G基站也已架设185.4万个。相较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国家,中国网络早已实现跨代的飞跃,以华为为首的中国高科技公司正在向6G时代迈进,据统计,在6G通信领域,中国所取得的专利数,占全球总量的60%以上,信息高速交互通道甚至可以实现远程手术而无延时。

从软件应用方面来说:

(一)中国从不缺乏互联网应用创新人才。深入生活的微信、QQ等社交软件、风靡全球的TIKTOK短视频,让外国人回国后念念不忘的美团、饿了么等各种充满吸引力的应用工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国智造”,凝聚的是中国网络专业人才无尽的创造力,我们完全有能力让网络教程变得更加生动,充满趣味性。

(二)中国从不缺乏优质的教师资源。至今人们都尊称春秋时期“孔子”一声圣人;即使封建时代,也有“天地君亲师”的排序,尊师重道的传统让教师职业笼罩着神圣的色彩。在这种文化熏陶下,教师行业能人辈出。尤其是年龄稍长一点的教师,长期在教育岗位默默耕耘,早已摸索出一套教育手段,学习效果评估的整体方案,这是教育界最为宝贵的财富

(三)国家政策大力扶植。2020年两会期间,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介绍了疫情期间线上教育情况,充分肯定了在线教育优势和在疫情期间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强调进一步加快推进线上优质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共享,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促进教育公平。教育领域技术革命,离不开政府地支持、协调和投入,充分挖掘“互联网+教育”的潜力和潜能,已经在由国家层面进行推动,相信这一进程会不断加速。

(四)疫情期间普遍的网络课程实际是推广网络优质网络教育资源的一次实践。新冠疫情的爆发对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全国各地相继发布停课通知,学生无法到校进行课堂学习,教师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线上授课方式进行,这是一次事实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利用网络进行分配方式的预演,证明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完全可以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调配目标。

因此,就目前来说,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全民网络上免费共享的硬件软件条件均已达到,加快推广速度是现阶段当务之急。著名经济学家高国潮教授认为,大力推广“优质教育资源全民网上免费共享”具有以下重大意义。

(一)消除现有教育资源配置的地域限制。利用现有的网络基础设施,建立庞大的优质教育资源库,通过手机、平板、台式电脑等各种移动、固定的接收终端,能实现知识、课程的无死角、快速覆盖。现阶段,无论是从教室、教具等硬件设施,还是教师学历、能力等软件比较,东部地区都远超西部,更发达的经济能够吸引更多的教育人才,从而推动行业的整体水平,这是东西部教育支援配置失衡差异的根本原因。从教师个人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对前途发展的各方面因素考虑来看,东部地区作为首选是人之常情,应给予充分的理解,云端优质教育资源库的建立,能实现东部优秀教师参与西部学校教学的目的,是解决教育资源配置地域限制的有效途径。

(二)为受教育对象提供相对公平的教师资源。东部地区教师资源相较西部具有较大优势,这一现象目前来看将存在一段时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教师是一份经验导向的职业,如何最快最有效的传递知识,让受教育对象更好的接受,除了对自身素质的要求外,还有对教师教学经验、授课技巧的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全民网上免费共享”平台的建立,可以集中一批全国有经验、重成效的教师,通过网络授课的形势,将知识以最受欢迎的形式进行传播,从而平衡全国各地教师队伍业务水平之间的差异,让偏远地区受教育者也能享受到教育发达地区优秀教师的授课服务。

(三)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公平的竞争环境。长期以来,各地教材无法有效统一,教授内容也因地域而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了受教育者素质存在差别,教育发达地区的生源素质明显高于不发达地区。在进入更高层次的学习阶段后,这种差异带来的结果开始显现,来自西部地区的学生往往要花费更多的精力来适应新的学习强度。因此,及早消除东西部地区在教学强度方面的差异,将给来自教育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提供更加公平的竞争环境。

(四)为接受继续教育者提供更多更好更权威的学习途径。在进入社会后,劳动者会因为各种原因,诸如所学专业与就业形势不对口;所在岗位需要容纳更多知识面;个人发展需要更高学历等等,需要接受进一步的教育培训。建立“优质教育资源全民网上免费共享”平台能更好的为处于就业状态劳动者提供更多更好更权威的学习途径。现代社会生活的一大特点就是节奏较快,劳动者在接受继续教育培训的过程中是无法实现脱产学习的,需要有针对性的选择知识点学习。

(五)为特殊人群提供享受优质教育资源通道。近年来,因学生心理问题引发的事故频发,对学校、家庭、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据2021年12月《重庆晨报》的报导显示,仅对重庆一地的10万份调研数据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学生占比为40%;南都民调数据显示比例则更高。分析认为,随着家长过度沉溺网络社交,将对孩子带来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部分孩子较为内向。这种内向性格直接导致孩子陷入在校学习生活方面羞于主动与老师沟通,导致成绩下降,而成绩下降又导致家长更多责罚的怪圈,当心理承受能力达到极限的时候,往往也是走向极端的开始。同时还有一部分因为身体具有缺陷,无法像正常学生一样走进校园学习的人群也是我们应该重点关注的群体,这一部分学生在生理上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在心智上与正常孩子无异,这样的孩子更应该受到社会的特殊照顾。“优质教育资源全民网上免费共享”平台的建立,将为这些存在社交恐惧心理及存在生理缺陷的学生群体提供更加适合他们的学习通道。

(六)作为其他政策的配套保障措施。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低于1.5的国际标准,划分为“很低生育率”。持续的低生育率不仅缩减了人口总量,影响了经济的长期健康有序发展。教育成本过高是妇女不愿意生育的重要原因,即使在不是太发达的中部地区,0-18岁的孩子教育成本也轻松超过50万,如果没有解决教育支出负担过重的有效途径,短期内提高我国生育水平的目标很难实现。因此,“优质教育资源全民网上免费共享”能够为其他政策执行提供保障。

教育是关系到中国未来发展潜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一系列远大国家抱负的问题,从新中国成立伊始的“扫盲运动”开始,国家就持续在提高国民素质方向加大投入。“教育现代化”、“科教兴国”等一系列战略目标的设定,无不体现中国政府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经过70年砥砺奋进,国家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优质的教育资源能够筑牢未来人才需求基础。(作者:高国潮)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