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

活化石,又称孑遗生物,是指任何生物其类似种只存在于化石中,而没有其他现存的近似种。这些种类曾经从主要的灭绝事件中存活下来,并保留过去原始的特性

哺乳动物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

土豚,仅分布于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体长1-1.5米,栖息于草原和林地,以蚂蚁等昆虫为食。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

霍加狓(huò jiā pī),又称作欧卡皮鹿,只分布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和北部的密集的热带雨林中。是一种直到1901年才发现的大型哺乳动物。

过去曾经有人以为霍加狓是长颈鹿与斑马交配产生的,但实际上它与斑马不是近亲。它与长颈鹿有亲缘关系,是长颈鹿唯一的尚未灭绝的近亲。生物学家相信长颈鹿的祖先在脖子变长之前其模样跟霍加狓相差不远。

刚果热带雨林中的当地人始终知道霍加狓的存在,他们使用陷阱猎取霍加狓。古埃及人也知道霍加狓的存在。直到1900年伦敦动物学学会才获得了一些当地人猎取的皮毛。当时动物学家们给这个未知的物种取名为Equus johnstoni,也就是说将它归入马属。但是1901年6月一具几乎完整的皮毛和两具颅骨到达欧洲后,动物学家们认识到将它们分为马属是错误的,并很快就察觉这些动物与欧洲冰川期的短颈长颈鹿的化石的相似之处。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5)

普氏野马,又称作蒙古野马、准噶尔野马,原产于蒙古和中国新疆准噶尔盆地东部一带,是世界上仅存的野马。

普氏野马是1879年由俄国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在当时中国蒙古西部的科布多首次发现,1881年,这种野马也以这位探险家的名字正式命名,由于此前社会上普遍认为再没有野马存在,此发现曾轰动一时,但大规模的捕猎也紧随而来。

进入20世纪,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战争的破坏,牧场的扩大以及人类的社会生产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致使蒙古野马分布区急剧缩小。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6)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7)

小熊猫,是一种小型的树栖哺乳动物,原产于喜马拉雅山脉东部和中国的西南地区,被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归为濒危物种。尽管小熊猫受到其范围内国家的法律保护,但是面临栖息地消亡、繁殖断裂、非法狩猎以及近交衰退的种种威胁,其数量仍在不断减少。

小熊猫的系统分类在其一开始发现时就存在争议,在不同的时期,它被归类为浣熊科、熊科,或与大熊猫同在在熊猫亚科。最新的分子学脱氧核糖核酸研究支持将小熊猫归为独立的小熊猫科。它并非是一种熊,也并不和大熊猫有着那么亲密的关系,也不是浣熊,也非一个不确定其亲密性的血统,相反,它是一个具有悠长历史、独立于其近亲属科(臭鼬、浣熊、水獭、鼬、獾),的一个基础血统。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8)

大熊猫,是中国特有物种,现存的主要栖息地是中国中西部四川盆地周边的山区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石记录它过去曾经分布在东南黄河、长江和珠江流域,北及北京周口店,南达越南、泰国和缅甸北部,是中国南方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主要成员。由于地质、气候变迁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目前分布仅限在四川、甘肃和陕西的崇山峻岭。

根据DNA,目前大熊猫通常被归类为熊科或熊猫科。由于大熊猫和小熊猫都兼有熊和浣熊的特性,也与这两个科的动物有着明显的差异,它的科学分类一直有争议,有人提议把大熊猫单列为熊猫科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使用现代的基因测试技术,对不同的蛋白或核酸进行比对可能得出大相径庭的结果。现存生物中,与大熊猫最接近的生物,是位于南美洲的眼镜熊。

近百余年来,生物学家对于这个物种的正确分类一直争论不休,最后经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汇集的资料证实,大熊猫自成一属,既不属于浣熊科,也不属于熊属。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9)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0)

树袋熊,又称考拉,是澳大利亚的特有种有袋类动物,全世界仅分布在澳大利亚的东部昆士兰州、新南威尔士和维多利亚地区低海拔、不密集的桉树林中。

树袋熊不是熊,也不是鼠类动物。它属于双门齿目下面的有袋类动物。

“考拉”是中文音译,意思是“不喝水”,因为树袋熊从桉树叶中得到了足够的水分,因此,一般很少饮水。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1)

老挝岩鼠,又称谜岩鼠,是硅藻鼠科下现存的唯一物种,分布于老挝甘蒙省西北部的热带喀斯特地形区域。平均身长约40厘米,其中尾长约占1/3,体重约300-400克。属夜行性,以植物为食物,偶尔也会吃,昆虫。

最初,将老挝岩鼠归入豪猪下目,认为岩鼠是一个新的科。但2006年, 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的玛丽·R·道森、蒙彼利埃第二大学的洛朗·马里沃、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李传夔等人在《科学》上联合发文指出,通过比对化石,可以判定,老挝岩鼠实际上属于曾被认为已经完全灭绝的硅藻鼠科。

在此之前,学者普遍认为,硅藻鼠科动物生活在渐新世早期至中新世晚期,分布于今巴基斯坦、印度、泰国、中国、日本等地,如今已经全部灭绝。然而,在“灭绝”1100万年后,活生生的岩鼠属动物却被重新发现,因此十分令人震惊。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2)

火山兔,又名墨西哥兔,是生活在墨西哥山区一种细小的兔。火山兔的衰落是因失去栖息地及猎杀所致。它们的栖息地受到山火、过度放牧、城市及农业发展及伐林等破坏。故此,已有计划保护它们的栖息地,以保护它们。另外,在一些动物园亦已有培育的计划。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3)

琉球兔,又名奄美短耳兔,是一种只分布奄美大岛及德之岛的原始兔。它们是亚洲大陆古代兔的遗族,故被称为活化石。

琉球兔因猎杀死而濒危,日本遂于1921年立法保护它们。不过它们仍受到伐林、被狗及猫等杀死、并人类干扰等威胁。岛上居民用来杀死毒蛇的獴科也大量杀死琉球兔。伐林对它们有很大的伤害,尤其是它们是日间睡觉的,很多时会连同伐林一同被杀死。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4)

南猊(nán ní),是微兽目微兽科下的一种动物,这个目下的大部分物种都已经灭绝,只剩下南猊。微兽目最初被认为是属于负鼠目,但是解剖学及遗传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它们是自成一目的,且与澳洲的有袋类接近。

在南美洲、南极洲及澳洲还是连结在冈瓦那大陆的时期,南猊的祖先相信是原本就留在南美洲的,或是跟随其他动物群从澳洲进入南美洲的。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5)

山河狸,是一种生活在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山地的啮齿类动物,山河狸科中现存唯一的一种,可能是最原始的一种啮齿动物。喜欢凉爽潮湿的环境,善于挖掘地道。植食性。大多在夜间活动,没有冬眠的习惯。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6)

鸭嘴兽,是单孔目鸭嘴兽科动物,此科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分布于在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当其的标本被送到博物馆时,奇怪的外观使得当时欧洲的生物分类学家认为这是人为设计出来捉弄人的物种。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7)

水豚,它是一种半水栖的食草动物,也是世界上体型最大的啮齿类动物,原产于南美洲智利以外的稀树草原和丛林中。水豚是食草动物,主要以草、水生植物、树皮和果实为食。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8)

针鼹(yǎn)科,与鸭嘴兽同为仍然生存的单孔目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及新几内亚。针鼹是哺乳动物,全身表面都由毛发及刺所遮盖。它们有着细长的口鼻部,没有牙齿。澳洲针鼹多以蚂蚁及白蚁为食粮,而原针鼹属则吃蚯蚓或昆虫。针鼹与鸭嘴兽同样是卵生的哺乳动物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19)

图为:北美负鼠

负鼠目,是生活在美洲的有袋动物,现今共有67个物种,分布几乎遍及南美洲各地,其中有一种即北美负鼠进入了北美洲,在美国和加拿大分布亦极其广泛。

鸟类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0)

麝雉(shè zhì),生活在南美洲亚马逊盆地及奥利诺科河三角洲的沼泽、森林及红树林。它们是草食性的,主要吃叶子及果实,消化系统有特大的嗉囊,可以有瘤胃的作用。它们有强烈的气味,可能是因食叶所致。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1)

阔嘴霸鹟(wēng),分布于厄瓜多尔、巴拿马和哥伦比亚。栖息地包括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和河流、溪流。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2)

文须雀,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一般生活于在水边杨、柳树的枝叶间和芦苇的顶端。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3)

鹊鹅,是一种群居鸟类,经常千百成群,巢筑于芦苇茎部,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和新几内亚南部。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4)

新西兰鹩(liáo)科,又称刺鹩科,现仅存2属2种,为新西兰特有种,体型较小,腿和喙较长,生活在山区。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5)

图为:蓝枕鼠鸟

鼠鸟目,这个目的鸟形态像啮齿类,被笼统地称为鼠鸟,仅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

鼠鸟目的鸟类曾在广阔的范围分布,在英格兰始新世的地层中就发现过化石。现在它们仅分布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陆,而与其他大陆的鸟亲缘甚远。它们是小型的鸟类,大小似雀,体色以灰、褐为主,羽毛的质感很像鼠的皮毛,还有一条长尾巴。

爬行动物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6)

猪鼻龟,是唯一完全水栖的淡水龟类,由陆生动物退化为水生动物。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印尼和巴布亚新几内亚,数量本来就比较稀少。近几年来,这种龟以其独特的长相成为宠物市场的新宠,也因此招致人们疯狂的捕捞,使野生数量极速减少。猪鼻龟可以生长到壳长大约70厘米,重量超过20公斤。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7)

喙(huì)头蜥,是楔齿蜥属动物的通称,因牙齿构造也称为楔齿蜥。其他名称也有鳄蜥或新西兰鳄蜥,亦可称为刺背鳄蜥,仅分布于新西兰科克海峡中的数个小岛上,是喙头目仅存的成员,只有1科1属2种。额头有松果眼(又译作“顶眼”,俗称“第三只眼”)的痕迹,是非常原始的蜥蜴,被认为是活化石。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8)

鳄目,通称为鳄,分布于热带到亚热带的河川、湖泊、海岸中。鳄是一种曾经和恐龙同时存在的动物,超强的适应力使它存活至今。

两栖动物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29)

图为:西高止山鼻蛙

塞舌蛙科,分布于塞舌尔群岛与印度。该科没有化石记录。它们的祖先自大约1亿年塞舌尔群岛从印度分离后开始分化。新近发现的西高止山鼻蛙原先被列为一个单型科(紫蛙科),现在则被列在塞舌蛙科之下。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0)

图为:斑点钝口螈

钝口螈科,是多种分布于北美的蝾螈。体型中等。有明显的肋骨间沟。尾部侧向压缩。头部宽大、眼小。不好动。通常栖息于地底。由于栖息地的破坏,多个物种均为濒危物种。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1)

图为:日本大鲵

山椒鱼,是隐鳃鲵亚目动物的总称,虽名鱼,并非鱼类。因身上有山椒的味道而得其名。曾与恐龙并存,较恐龙早1亿年出现,在地球存活了3亿年,是现存世上少有的活化石之一。

该亚目包括大鲵和小鲵,除了美洲大鲵一种以外,其余所有的都分布于亚洲。

鱼类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2)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3)

皱鳃鲨,为一种原始的鲨鱼,是软骨鱼纲六鳃鲨目皱鳃鲨科的皱鳃鲨属下的唯一种鲨鱼。因其腮间隔延长且有褶皱互相覆盖,而得名。皱鳃鲨现存数量很少,主要分布在挪威到南非的大西洋东部,日本到澳大利亚的西太平洋,以及美国加州到智利的东太平洋地区。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4)

图为:西印度洋矛尾鱼

矛尾鱼,又名拉蒂迈鱼,是矛尾鱼属的鱼类。原以为腔棘鱼已经全面灭绝,但于1938年玛罗丽·考特内·拉蒂迈在巡视渔民捕鱼时竟发现了活生生的西印度洋矛尾鱼(L. chalumnae),后又多次在同一海域成功捕获,故被称为“活化石”。西印度洋腔棘鱼分布在南非及东非海域;而印尼腔棘鱼则分布在印尼苏拉维西岛附近海域。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5)

骨舌鱼科,是一种下颌具须,体侧扁,腹部有棱突的古老淡水鱼种群,属于骨舌鱼目,广泛分布在南美洲,澳洲以及东南亚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因为其体形长而有须,酷似中国神话中的龙,故俗称龙鱼。龙鱼性格凶猛,以小鱼、青蛙、昆虫为食,生性好跃。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6)

图为:斑点雀鳝

雀鳝目,只有雀鳝科一科2属7种,都生活在北美洲和加勒比海岛屿的淡水中,是一种古老的鱼种,化石可以追溯到二叠纪时代。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7)

弓鳍鱼与雀鳝目的亲缘关系较近,也是一种活化石。从侏罗纪的化石中就有弓鳍鱼存在,目前只生存在密西西比河流域和北美洲东部的河流、湖泊中。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8)

昆士兰肺鱼,只生活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州,所以叫昆士兰肺鱼或澳洲肺鱼,最大可达1.5米。比非洲肺鱼更原始,不能长期忍耐干旱。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39)

鲟科,是鲟形目下的一个科,其下有4属、27种鱼类,其中4种可能已经灭绝。鲟鱼生活在海洋和大的河流、湖泊中,体长最大的超过9米。其化石记录可追溯到2.45至2.08亿年前的三叠纪时期。

匙吻鲟和白鲟虽然与鲟科鱼类很像,但实际属于不同的科。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0)

匙吻鲟科的鱼目前世界上只有两属两种,即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鲟和生活在长江的白鲟。匙吻鲟的吻是桨状的,白鲟的吻平直如剑,因此也被称为“象鼻鲟”。由于过度捕捞,白鲟物种已处濒危,虽然1983年中国政府已将白鲟列为保护物种并禁止对其捕捞,但由于新建的水坝将不同水域的白鲟种群隔离,由此其生存环境面临严重威胁。目前,白鲟已经很少见到,因此被怀疑已经灭绝。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1)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2)

多鳍鱼目,目前仅存一科,二属。又称恐龙鱼,是比较古老的辐鳍鱼类,全身有类似骨板的硬鳞,它们的下颌结构比起真骨附类的鱼 ,更相似于四足类的结构。 多鳍鱼有一定原始特征。这些的特征是有的肉质基叶的胸鳍,这和腔棘鱼相似,而它们也有呼吸孔的。此鱼在幼鱼期会像两栖类的有外鳃。

无脊椎动物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3)

螳䗛(xiū)目,肉食性昆虫,目前分布于南非西部及纳米比亚,但从始新世的化石纪录可见,它们原有更广的分布。它们的外观像螳螂及竹节虫的混合体。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4)

鹦鹉螺,海洋软体动物,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区,鹦鹉螺已经在地球上经历了数亿年的演变,但外形、习性等变化很小,被称作海洋中的“活化石”。

鹦鹉螺外形色彩绚丽,体型华美,观赏性极强。它的壳薄而轻,呈螺旋形盘卷,壳的表面呈白色或者乳白色,生长纹从壳的脐部辐射而出,平滑细密,多为红褐色。整个螺旋形外壳光滑如圆盘状,形似鹦鹉嘴,故此得名“鹦鹉螺”。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5)

舌形贝属,早在奥陶纪早期,舌形贝属动物就已存在。一些生物学家认为舌形贝属生物是一种活化石,因为这一个物种从远古一直生存到现在。跟其他腕足类一样,舌形贝属动物也是滤食生物。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6)

海百合是一种始见于石炭纪的棘皮动物,生活于海里,具多条腕足,身体呈花状,表面有石灰质的壳。

古生代石炭纪时,海百合数量极庞大,品种繁多,后因“二叠纪、三叠纪灭绝事件”,90%的海洋物种灭绝,海百合也迅速退出历史舞台。现生种的海百合纲(现今发现的海百合大约有六百多种)被重新发现时,是在深水海域中,所以初期人们以为它们只能在深海生存。后来发现,原来不论浅海或深海、热带珊瑚礁或高纬度海域,都能发现其踪迹。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7)

鲎(hòu)科,鲎的祖先出现在地质历史时期古生代的泥盆纪,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刚刚问世,它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动物之一。人们曾发现了距今5亿年前的鲎化石,它与早已灭绝的三叶虫是近亲。鲎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动物大都进化或者灭绝,而鲎从4亿多年前问世至今仍保留其原始而古老的样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

10个已灭绝的经典动物(历经灭绝事件而存活至今的动物)(48)

鲎虫科,自三叠纪以来在外形上都没有发生过显著的变化,均被视为活化石。鲎虫有着宽阔、平坦的背甲,甲下埋藏着鲎虫的头部,头上有一对复眼。鲎虫的腹部很长,呈节状,生有多对扁平足。现在已知的大约15种鲎虫都是淡水鲎虫,栖息在湖泊、池塘中,主要分布在欧洲和北美。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动物世界”

iltawcom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