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安塞腰鼓艺术,火辣辣的黄土情怀
导读:安塞腰鼓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刚劲激昴,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浑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舞姿优美,流畅飘逸等特点。
1、安塞腰鼓的历史渊源:
据《山海径》记载,鼓是黄帝与蚩尤大战的产物,后发展为鼓舞士气,威慑敌人不可缺少的装备。为携带方便,人们就仿其鼓的形状,制作成系在腰间的小鼓。秦朝以后,安塞一直为历代驻军要地和兵家争战之地。腰鼓同刀矛,弓箭一样作为作战部队的装备,一遭突袭,以鼓报警,传递信息;两军交锋,以鼓助威;战事失利,以鼓告急;克敌制胜,以鼓为乐,以示庆贺。随着历史的发展,腰鼓的军事用途渐渐消失,仅为舞蹈、演唱的伴奏乐器。到了宋代,秧歌和腰鼓十分兴盛,发展成为民间娱乐活动。进入80年代,腰鼓的表演和扭秧歌、转九曲、舞彩绸、跑竹马、耍扇子、踩高跷、霸王鞭等溶为一体。安塞腰鼓在长期的表演过程中,不断革新;逐渐将舞蹈、武术、体操、打击乐、吹奏乐、民歌等溶为一体,形成了黄土文化中贯穿古今的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民间技艺。1996年11月安塞被文化部命名为“腰鼓之乡”。
2、安塞腰鼓的基本特征:
安塞腰鼓是黄河流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它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刚劲激昴,剽悍豪放,气势磅礴,浑厚庄重,铿锵有力,威猛刚烈,舞姿优美,流畅飘逸等特点。鼓手们表演起来有股能劲,挥鼓槌有股狠劲,踢腿有股蛮劲,转身有股猛劲,跳跃有股虎劲,全身使出一股牛劲,看了叫人带劲,听了给人鼓劲,实实在在足劲。
这是安塞腰鼓艺术性的高度概括和集中反映:能劲,表现了陕北人夺取胜利和丰收后的喜悦心情。狠劲,表现了黄土高原男子汉感情充沛,性格开朗,胸怀坦荡,豪不掩饰。蛮劲,表现了陕北人朴实无华,忠实憨厚;无拘无束,自在乐为;热爱生活,渴望自由;情趣高昂,潇洒不凡,个性直爽,粗犷泼辣。猛劲,安塞腰鼓保留了古战场上那种不畏强敌,勇往直前,征服和压倒一切的英雄气概以及不怕牺牲的忘我精神和献身精神。虎劲,是黄河流域中华民族精神风貌的再现。牛劲,是陕北人个性特点的综合反映。
3、安塞腰鼓是怎么个打法?
安塞腰鼓从打法上可分为文鼓和武鼓两种;从表演形式上分为路鼓、场地鼓和舞台鼓三种。
文鼓是以扭为主,重扭轻打。表演达到高潮时倒提鼓箭,动作圆滑细腻,柔软活泼。扭中伴舞,舞中含扭,伴着欢快的唢呐声,将内心喜悦之情用“能劲”抒发出来,使人看了心旷神怡。
武鼓是以打踢为主,重打轻扭,动作难度大,运动剧烈,特别要求动作的整齐化和节奏感。一个人腰鼓打的如何,武鼓是衡量他技术优劣的主要标准。安塞腰鼓的艺术性也主要体现在武鼓中。从整体上看,队形变化务必整齐一致,达到快放快收、变化神速、动作要求刚健有力、自然大方、欢快流畅、有刚有柔、刚柔并济。
路鼓也叫“行进鼓”、“过街鼓”。是腰鼓队在行进过程中的表演形式,以行为主,行打结合,动作简单明了,主要有双手缠腰、跑跳步、十字步、倒踢腿、鸡啄食等。队形有单过街、双过街、扭麻花、蒜辫、枣核乱开花等。有时根据需要,也作短暂性的固定表演,但时间不宜过长。
场地鼓是指在广场或指定的地点的表演形式,是安塞腰鼓表演的主体。这种表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表演前先要踢场子。根据所需要表演场地的大小,绕场踢打一圈,将围人赶退,空出场地。场子扩充好后,腰鼓队在伞头的带领下,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进行队列腰鼓表演。先拜四方,然后正式表演。这时上场都是头路鼓手,他们队形整齐,动作一致且灵活多变,英姿飒爽。
舞台鼓是少数鼓手在舞台上进行集中表演的形式。表演时,人数8至12人不等,时间短,内容精练,技术要求高。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