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品中正制的诞生原因(九品中正制发明者)

在汉魏两晋时代,颍川是一个人才辈出群星闪耀的地方,也是一块盛产世家大族的风水宝地。比如曹操的大谋士荀彧他们家,比如大书法家钟繇他们家,比如东晋权臣庾亮他们家,都出自颍川。而颍川最著名的家族当属陈氏。这是一个习惯打造经典的家族,这是一个连续四代都对中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家族,这当然也是一个有兴起就有衰落的家族。

那么,这个家族是怎样兴起的,又是怎样衰落的呢?

梁上君子

历来富贵之家,往往起于贫贱。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叫陈寔。陈寔小的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为人忠厚老实,酷爱读书,这样的人往往容易博得地方官的好感。在那样一个察举制盛行的时代,才德兼优的陈寔很快被人推荐,踏入仕途。他先从小吏干起,然后督邮,功曹,一直当到太丘的地方长官,因此他也就有了一个绰号叫“陈太丘”。

为官一处,德被一方。陈寔这个人当官有个特点,就是凡是好事就说是领导的功劳,犯了错则说是自己的不对,“善则称君,过则称己”,深明大义,舍己为人。那可是东汉的末年,宦官和外戚把好端端的天下弄的乌七八糟。这样肮脏的时代,竟有这么一个好人,陈寔渐渐成了当时的人望。

难兄难弟

陈寔共有六个儿子,最著名的是陈纪和陈谌。此兄弟二人不但有一个共同的父亲,而且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他们的母亲出自颍川另一个世家大族,就是荀彧他们家。因此,他们是两个世家大族优良基因的继承者。

兄弟二人有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勤奋好学。关于这一点,有一个典故,叫蒸饭成粥。说有一天,他们家来了一个客人,父亲陈寔就同这位客人谈论学问,让他们俩去烧饭。这兄弟俩边烧饭边偷听父亲和客人的谈话,由于太专注于“偷听”了,以至于本来是要蒸米的,结果忘记了放竹屉,变成煮米粥了。陈寔发现后,责问他们为什么如此。兄弟二人一致说:“因为在偷听您和客人的谈话。”陈寔就问:“那你们还记得我们谈话的内容吗?”兄弟二人便相互补充着重述了陈寔和客人的谈话内容。陈寔听完后,很高兴地说:“倘若如此,那还蒸什么饭啊,喝粥就行了。”

如果说因为同样精通于权谋之术,司马师和司马昭被司马懿当做“佳儿”,那么由于同样勤奋好学,陈纪和陈谌则是陈寔最得意的作品,是他的宝贝。

那么,陈纪和陈谌究竟谁更优秀一些呢?他们的儿子曾为此问题争论不休,就去问他们的爷爷。陈寔是这样回答的:“元方(陈纪)难为兄,季方(陈谌)难为弟。”意思是说,兄弟俩各有千秋,难分伯仲。难兄难弟这个成语就是从这里来的。只不过,这个本来应念二声“难”的成语后来又衍生出了四声“难”的意思,那个“难”就作苦难讲了。

学而优则仕,陈家是典型的孔门信徒。和父亲一样,陈纪和陈谌也积极入仕。陈谌官至司空掾,早亡。陈纪则像他的父亲,比较长寿,活了七十多岁,官至大鸿胪,这是一个掌管殿廷礼仪的高官。应该说,在第二代,这个家族继续向前发展。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诞生原因(九品中正制发明者)(1)

如果说,陈寔留给历史最深的记忆是“梁上君子”式的道德,陈纪和陈谌的历史标签是“难兄难弟”式的学问,那么,到了第三代,这个家族就更了不起了。他给历史设计了一种制度,一种贯穿于整个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官吏选拔制度。

这个制度当然就是九品中正制。制度的设计者叫陈群,他是陈纪的儿子。

经过两代智慧的沉淀,陈群从小就禀赋异常。他的爷爷陈寔经常摸着他的小脑袋瓜对人说:“这孩子必定兴旺吾宗。”

那么,我们就要问了,难道德被天下的陈寔不够光大他们陈家的门楣吗?难道陈纪、陈谌兄弟还不值得他们家骄傲吗?陈寔所说的“兴旺吾宗”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步入中央朝廷,参与朝政,设计制度,左右时局。

而这些陈群都做到了。

在曹操时代,和郭嘉、荀彧、贾诩、刘晔一样,陈群是一个优秀的谋士。他曾做过丞相府东西曹掾。这个时期,陈群留给历史最重的一笔是劝曹操称帝。傀儡皇帝汉献帝统治的最后一年,即建安二十五年,孙权给曹操上了份贺表,劝他“应天顺人,早正大位”。曹操说孙权这小家伙想把我放在炉火上玩烧烤啊,然后就让群臣针对这份贺表谈一谈看法。表面上是让群臣谈看法,其实曹操是想看一看他们的立场和态度。陈群何等聪明,他第一个发言,说:“大王功德巍巍,众望所归,应该顺应天意,早正大位。”曹操当然想称帝,但是他不敢。然而,陈群这番话让他很受用。

陈群不但得到曹操的亲睐,而且和曹丕关系也很好,是曹丕的“四友”之一。曹丕曾说“自从我有了陈群,人缘就特别好”。等到曹丕代汉建魏,陈群便进爵颖乡侯,被封为尚书令,算是封侯拜相了。

陈群呢?继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曹丕密切合作。陈群认为,自东汉以来,天下的世家大族势力太强大了,大魏政权如果想长治久安,必须取得他们的支持。怎样才能更好地取得他们的支持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把天下官吏的选拔权交给他们,让他们在各自的地盘上推荐官吏。这就是九品中正制,也就是那个时代的公务员选拔制度。曹丕觉得很好,就在全国推行了。你看,陈群厉害吧,他是全国公务员选拔制度的总设计师。

短短七年过后,曹丕死了。曹睿继位,是为魏明帝。陈群和曹真、司马懿一起受遗照成为辅政大臣。颍川陈氏的家族兴旺到了极点。

但是,此后,陈群开始走下坡路了。为什么呢?因为他没有和魏明帝搞好合作。魏明帝要厚葬自己不幸夭折的爱女,陈群反对,他说这样劳师动众,不合古制。魏明帝要大兴宫室,陈群反对,他说这滥用民力,荼毒生灵。如此这般,渐渐地魏明帝就不怎么喜欢他了。

不合作,就走开

九品中正制的诞生原因(九品中正制发明者)(2)

陈群死后,他的儿子陈泰继承了他的爵位。应该说,陈泰也不错。陈家从陈寔到陈群,都是文官,玩的都是笔杆子和嘴皮子。虽然陈群也当过镇军大将军,但他并没有亲自领兵打仗。陈泰则不然,他以军功起家,耍的是枪杆子,是一名优秀的将军。他曾和郭淮、邓艾一起在魏国的西线打败过姜维,也曾奉司马昭之命在魏国的东线平定过诸葛诞的叛乱。

当时有人评价陈泰,说要是论渊博通雅,教化天下,陈泰不如他爹,但是若论简约干练,立功立事,陈泰就比他爹强多了。

然而,陈泰是这个家族最后一个被历史记住的人。此后,颍川陈氏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陈泰没有和当权者搞好合作。陈泰这个人,打仗还行,玩政治却不咋地。魏明帝死后,曹爽和司马懿一起辅政。曹爽大权独揽,排斥司马懿。陈泰虽然从小就和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玩的很好,但是,他并不想参与到政治斗争之中。公元249年,司马懿以雷霆手段发动“高平陵之变”,要向曹爽夺权。在这场政变中,陈泰也和曹爽他们一块出去了。听到政变发生的消息后,陈泰选择了倒向司马懿。他先是作为曹爽的使者入城和司马懿谈判,然后又奉司马懿之命说服曹爽束手就擒。因此,司马懿还是很器重他的。

虽然如此,陈泰仍然不愿意过多地参与到复杂的政治斗争之中。此后,他积极请求外放,效力疆场,去和吴国,和蜀国作战。作为一员将才,他战功卓著。但是,在司马师司马昭兄弟篡夺政权巩固政权的过程中,他陷得不深,表现的不够卖力,因此就不被视作心腹。

公元260年,不甘于作傀儡的高贵乡侯曹髦想要奋起一搏,夺取本属于自己的权力,结果却被司马昭的爪牙贾充的手下成济杀死。陈泰听到皇帝被杀,慌忙来到现场,爬在曹髦的尸体上痛哭。等到司马昭也赶到现场,看到这一幕后,其心里是何等滋味?

司马昭便问陈泰:“玄伯呀,事到如今,我该怎么办呢?”陈泰愤慨地说道:“唯有杀掉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当然不会杀掉贾充,那可是他的心腹,他的大功臣,便又追问:“其次呢?”陈泰冷冰冰地说:“没有其次。”

这一番对话,陈泰完全站在了司马昭的对立面上。司马昭很不爽。他心里一定会这样想:既然你不支持我,那你就滚蛋吧。

这件事之后,陈泰就郁郁而终了。有些史料甚至说,陈泰当场就吐血而亡了。伴随着陈泰之死,颍川陈氏也逐渐衰落了。虽然他的后人也当了一些官职,但基本上对历史没有什么影响了。

从陈寔到陈泰,颍川陈氏上下四代人,都在政府任职,都对历史产生了影响,这充分说明他们家是一个典型的世家大族。然而,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个家族衰落的原因:没有和当权者搞好合作。陈寔以一个全国道德楷模的身份去参加一个宦官父亲的葬礼,这说明他明白适度地和当权者搞好关系并不是一件坏事。陈纪和陈谌勤奋好学,忠于职守,做好本职工作,就是对当权者最好的效忠。陈群前期和当权者达到了最亲密的配合,这使得他个人和家族达到鼎盛,可惜后来屡屡和当权者唱反调,逐渐淡出历史视线。陈泰本来能够继续推动这个家族向前发展,他有军功,又和司马师兄弟是发小,可惜他却不愿意牵涉到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去,没有一心一意地为司马氏服务,最后竟然站在了司马昭的对立面,让当权者不高兴,那你就别想高兴了。陈氏家族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渐次衰落了。于是,他们终于没有逃脱太史公所谓的“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周期律。

由此可见,一个封建大家族要想长盛不衰,必须和当权者搞好合作,必须紧跟着当权者的步伐前进,必须得到当权者的支持。不管这个当权者有没有学识,有没有道德,有没有正义。历史就是这么残酷,适者生存,不适者只有被淘汰。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