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不是亲兄弟(从诸葛瑾诸葛亮)
北宋初年的名相李昉曾经联合一批学者共同编撰成著名的类书《太平御览》,这本深受宋太宗喜爱的书籍不但内容包罗万象,还有着不少精彩的记述。举例来说,书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说的是东汉末年诸葛家族的三个子弟诸葛瑾、诸葛亮、诸葛诞分别效力于三个国家,被当时的人们戏称为"龙、虎、狗"。
这三位诸葛氏族人当中,诸葛瑾、诸葛亮是亲兄弟,诸葛诞则是他们的从弟,他们三人都归属于西汉名臣诸葛丰开创的琅琊诸葛氏。作为始祖的诸葛丰从小就聪慧过人、学识渊博,他的这些特质很好的被诸葛家后人所继承和保留,这完美印证了"虎父无犬子"的俗话,也奠定了诸葛家族数百年智慧的形象。如果要问它的智慧体现在哪里,我们还得说回东汉末年的三位诸葛家子弟。
东汉末年是个极富戏剧性的年代——先是皇帝昏庸引得农民起义爆发,再是幼主继位后宦官与外戚争权两败俱伤,最后奸臣董卓挟持皇帝祸乱朝政,导致天下陷入诸侯割据的局面,各种乱世要素可谓是一应俱全。尽管乱世给了一些人崭露头角的机会,但更多的人形同草芥,许多曾经有头有脸的家族遭遇了灭顶之灾。
在大海之滨的琅琊郡,诸葛家族也因为动荡的局势多少受到了影响,尤其是在诸葛珪这一脉。诸葛珪在东汉末年曾担任泰山郡郡丞,但中平六年(189)因病去世,当时他的长子诸葛瑾不过十五岁,次子诸葛亮更是只有八岁。父亲去世后,身为家中长男的诸葛瑾先是前往洛阳求学,又辗转来到了相对于中原更加安定祥和的江东。
凭借自己的才学,诸葛瑾和江东名士步骘、严畯等人关系很好,据《三国志》记载,他们三个"并著声名,为当时英俊。" 建安五年(200),在孙权姐夫弘咨的引荐下,诸葛瑾成为了刚成为江东之主不久的孙权的座上宾。在孙权手下,诸葛瑾得到了重用,历任长史、中司马等职,算是小有地位了,但是,他却并没有因此就把自己的弟弟诸葛亮、诸葛均等接到江东和自己一起"享福",这一举动看上去似乎并不寻常。
当年西楚霸王项羽克定天下,选择了回到故乡建都称霸,有人劝他在更占地利的关中建都时,他回答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意思是,如果得到了富贵却不回到家乡,那就好像穿着华丽的服装却在漆黑的夜里行走,谁也看不到。其实,项羽的话就折射出了很多人的普遍心态,那就是得志之后要让族人、乡人也都知道。
在当今社会,来到大城市打拼的人如果小有成就,那么大多会想着把父母、亲人接到城市中来,或是帮助还没有什么作为的家中后辈安排工作。但是,诸葛瑾却没有因为自己得到孙权器重就想着把当时正"躬耕于南阳"的弟弟接到身边来。诸葛珪去世后,诸葛亮跟随叔父诸葛玄来到荆州,诸葛玄去世后,他便留在了隆中,和诸葛均耕读度日。
和地位愈发高升的诸葛瑾相比,当时的诸葛亮当然只是无名小卒,但作为诸葛家族的子弟,他们都深谙"狡兔三窟"的道理。在乱世中,任何政权都难保不会被攻灭,如果将整个家族都寄托于某个政权,那么政权覆灭之时,家族也就成了覆巢之下不能保全的完卵。为了家族的兴旺,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并没有选择共同侍奉孙权。
后来的故事家喻户晓,诸葛亮靠着和徐庶的优良关系被他推荐给刘备,后者三顾茅庐请得其出山,这之后,诸葛亮便成为了刘备阵营的重要成员。建安二十年(215),孙权曾经派诸葛瑾为使者前去与刘备结交,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得以重聚,不过,二人心照不宣地只谈公事,以向各自的主公表明自己的忠诚。
东吴、蜀汉都有诸葛族人担任要职后,诸葛诞这才姗姗来迟。诸葛诞的才学或许比不上两位族兄,但他靠着待人真诚得到了曹魏众臣的尊敬,也算混得风生水起。最终,诸葛家族在三国多点开花,诸葛瑾官至大将军、诸葛亮位居丞相之职、诸葛诞也被封为征东大将军,更加难得的是,他们虽然同出一族,统治者们却全然不怕他们通敌。由此可见,在乱世生存,诸葛一族称得上是掌握了精髓。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