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

作者:孙家琛 中山六院消化内镜科 首发:Endospread

病史资料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

患者,10岁,男性,慢性病程

主诉:反复黏液血便2年

患者反复黏液血便2年,未予规范整治,6月前外院肠镜发现距肛缘5cm一直径2.5cm溃疡型肿物,表面较多附着物。活检病理为增生性息肉,未见癌。因新冠疫情,患者无奈延期入院,但却得到意外收获,即复查肠镜发现病变缩小到1.5cm,溃疡基本愈合,仅有散在充血(图1)。直肠指检进指5cm左前壁肿物,质硬,活动度差,有触痛,指套血染。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2)

辅助检查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3)

实验室检查除大便隐血阳性外,其他血沉、CRP、肿瘤标志物均阴性。13碳呼气试验阴性。

NBI ME:病变背景颜色无变化,近溃疡处棕褐色血管增粗、增多,少许血管变细、拉长(图2)。

超声内镜见黏膜层增厚为主但累及黏膜下层,低回声为主但病变不均匀,似可见无回声区,固有肌层连续完整,长径17mm(图3)。

盆腔MRI见黏膜增厚,内部含低回声液体信号,考虑良性病变。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4)

图1 观察治疗效果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5)

图2 电子染色 放大肠镜观察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6)

图3 超声肠镜观察病变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7)

治疗及随访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8)

患者直肠肿物,多次活检缺乏恶性依据,但其诊断尚不明确,和家属充分沟通后,选择了内镜下的ESD诊断性切除。在ESD过程中有两个特点,第一是抬举征不好,难以分辨层次,第二是剥离时有较多黄色清亮液体流出,导致病变塌陷,操作更为困难,最终选取最深的部位取病理,结束治疗。

病理结果回报:上皮广泛糜烂,隐窝增生,部分隐窝呈囊性扩张,并见较多炎性渗出,伴炎性肉芽组织形成,并见到特征性CAP结构(图4),确诊为帽状息肉

患者经治疗,粘液血便由2天/次好转为5-7天/次,临床症状控制理想。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9)

图4 病理见特征性“CAP”结构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0)

鉴别诊断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1)

我们对比了帽状息肉、直肠黏膜脱垂、溃疡性结肠炎以及直肠癌的异同,如下所示: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2)

图5 不同疾病鉴别诊断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3)

文献回顾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4)

总结既往文献发表的相关帽状息肉的治疗见下表,不同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存在差异,我们发现以下特点:第一,对于部分患者(如本例患者),通过观察治疗,其病情可能出现缓解。第二,发现帽状息肉的患者,建议完善HP检查,如患者HP检测阳性,HP根除治疗配合其他治疗可能取得不错效果,但如患者HP检测为阴性,可能使用各种治疗方法仍效果欠佳。第三是内镜或手术切除有效率只有62%。而同时,文献报道的随访3月至2年,局部切除复发率高达40%以上。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5)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6)

总之,帽状息肉容易误诊,确诊依赖病理,虽然是良性疾病,但治疗尚无共识,复发率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最后我们分享一些帽状息肉的内镜图片(部分来源于文献,详见参考文献)。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7)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8)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19)

图6 胃镜下帽状息肉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20)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21)

图7 肠镜下帽状息肉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22)

参考文献

肠道肿物和肿瘤(一例有趣的肠道肿物)(23)

Brunner M, , et al. Int J Colorectal Dis. 2019 Feb;34(2):363-368.

Monsalve Alonso S, , et al. Rev Esp Enferm Dig. 2020 Feb;112(2):155.

Tamura K, , et al. Surg Case Rep. 2018 Jul 3;4(1):69.

Murata M, , et al. World J Gastrointest Endosc. 2017 Oct 16;9(10):529-534.

Ng KH, , et al. Dis Colon Rectum. 2004 Jul;47(7):1208-15.

Oiya H, et al. J Gastroenterol.June2002, Volume 37, Issue 6, pp 463–466

Yuki et al. GIE.Volume 78, Issue4, October 2013, Pages 657-658

Suzuki,H et al.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3(2), 203-6

Monsalve AlonsoS, et al. Rev EspEnferm Dig. 112 2020 Jan 21

TamuraK, et al. Surg Case Rep , 2018, 4(1), 69

OkamotoK, et al. Front Immunol, 2018, 9, 918

Anuchapreeda S, etal. ACG Case Rep J. 2018; 5: e35

Murata M,et al. World J Gastrointest Endosc . 2017 Oct 16; 9(10):529–534

Kim SC, etal. J Korean Med Sci 2017. 2017 May; 32(5): 880–884

Batra S, etal. J PediatrGastroenterolNutr2018.67(3):e57

Arana R,et al. Histopathology 2014., 64 (4), 604-7

Li JH,et al. World J Gastroenterol, 19 (26), 4185-91

Arimura Y, etal. Am J Gastroenterol, 109(10), 1689-91

Papaconstantinou I, et al.World J GastrointestSurg, 4(6), 157-62

Obusez et al.ColorectalDis, 13 (9), e308-9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