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一次旅行的故事(知乎者也叶玉琳)

每个人心中或许都深藏着一座看不见的诗意草原,它代表着灵魂的自由宽广和无所羁绊。如果要找一首沐浴内心永驻灵魂的草原情歌,我一定首推布仁巴雅尔原唱的《天边》。每次聆听着它,都像走进一段摆脱城市烦嚣的天际之旅。

它的歌词如此简单,却又充满深情——

天边有一对双星/那是我梦中的眼睛/山中有一片晨雾/那是你昨夜的柔情/我要登上山顶/去寻觅雾中的身影/我要跨上骏马/去追逐遥远的星星、星星。

天边有一棵大树/那是我心中的绿荫/远方有一座高山/那是你博大的胸襟/我要树下采撷/去编织美丽的憧憬/我要山下放牧/去追寻你的足印、足印。

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穹谷。

一曲《天边》,唱出了最美的呼伦贝尔大草原风情。出于对歌曲的喜爱,很多歌者都在不同的舞台演唱过这首歌,但唯独布仁巴雅尔是用全部的真情和思想去歌唱,细腻地表现了一个身在异乡的蒙古族男人对草原的眷恋之情。听他的歌,我们仿佛来到了草原,看到了草原的辽阔,感受到了草原的博大。优雅、内敛、深情、悠远、清澈、苍凉……在他的歌声里,所有的形容词都是苍白,都是多余。在我心里,他是真正的天籁缔造者,跟随着他具有无限穿透力的声音,他纯净得没有任何杂质的气息,我们能找到对于草原全部的情感归宿。从小在草原深处长大的布仁巴雅尔,在北京工作了近20年,但他对草原依然有着深切情感,一直在关注草原生态环境的保护问题,这些都体现在他的歌声中。而今斯人已逝,经典永恒。

在我看来,倾听布仁巴雅尔的《天边》和读狄金森的诗歌《造一个草原》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是一首非常短小精悍的诗歌,短小精悍得有如中国古代一首意境优美、意蕴深刻的绝句——

“造一个草原,

要一株苜蓿加一只蜜蜂,

一株苜蓿,一只蜜蜂,

再加一个梦。

要是蜜蜂少,

光靠梦也成。”

诗中,天堂般的草原静静铺展,流淌着神秘的气息。它和《天边》一样,一洗铅华,不事雕饰,显得无比质朴与清新,几乎没有技巧可言,似乎信手拈来,完全是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却又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令人浮想联翩。诚如歌中所唱,当我们用“梦中的眼睛”去追寻,那昨夜的柔情,雾中的身影,定去编织出心中的绿荫。这是草原带给我们的美丽憧憬,更是作品中无可置疑的美带给我们的心灵享受。

造一个草原决非只是诗人的一个白日梦。然而,无论是中国蒙古族当代优秀歌者布仁巴雅尔,还是被誉为公元前7世纪古希腊自萨福以来西方最杰出的女诗人狄金森,他们在作品中想暗示世人的是,即使遭遇晨雾遮挡,理想不幸夭折,爱人暂时失散,光靠梦也成。在这里,诗人和歌唱家仅仅凭借着草原、苜蓿、蜜蜂、蓝天、高山、大树、梦等几个简单的、琐细的、偶然的、略显零乱的意象,就把琐碎的生活现象联系起来,把藏在生命深处的奥秘和爱的深情揭示出来。在有苜蓿和蜜蜂的草原,“我愿与你策马同行,奔驰在草原的深处;我愿与你展翅飞翔,遨游在蓝天的穹谷”。多么美,多么好!一个“梦”字,如同伟大的诗和歌,跨越了民族,超越了生死,忘记了时间,把人们对人生对未来的乐观与执著的态度表现得一览无余,让人在倾听和阅读之余,不得不保持心境的平和和意志的坚定,让生命向上的力量得到焕发。一个“梦”字,道尽了人间的种种可能,爱的种种可能。

我曾经丢下诗歌,带着失魂落魄的梦,在万物肃穆的季节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那一夜,没有风,一个僧侣,一匹马,走着走着,就消失在摇晃的雪山下。那一刻,山上清空云朵,山下清空牛羊,就像人间没有了秘密,艺术没有了隐喻,八月的呼伦湖,不知辽阔给谁看。我问天空中飘来飘去的神,抚摸过雄鹰翅膀的人呢?风干过奶皮子的帐篷呢?像一个犯错的孩子,我央求喇嘛,高傲的头颅说,让命定的落下,落下吧。我听到湖水在行进,苜蓿沙沙醒来,我愧疚于渺小的自我,愧疚于仁慈的怜悯的诗神……

我惊讶于这个世界中的万事万物,其实都是遥相呼应、相互联系的,一只蝴蝶轻轻地煽动翼翅,也能引起大洋西岸的一场巨大海啸。遥远的美国意象派的“女保姆”、新诗奠基人狄金森因为信奉“光靠梦也成”这一人生理念,才会心甘情愿地弃绝社交,从25岁开始就忍受一生的寂寞与孤独,始终足不出户,蜗居在马萨诸塞州康乃狄格河流域的一个普通小镇,艾默斯特一个律师家的庭院里,一个又一个夜晚,她“一直在爱”,并且“永远爱下去”,她的爱就是她的草原她的梦,她的诗。她与她的梦单独相对,她要她的诗成为她的牧师、法官、世界和上帝的灵魂交流的隐秘证语,成为一种“神圣的安慰”,成为“一种不同的繁衍方式”。

的确,要造一个草原,从科学的角度,一株苜蓿加一只蜜蜂在天时地利的情况下也是完全有可能的:苜蓿生长、蜜蜂传粉、苜蓿繁衍,再生长、再传粉、再繁衍……虽然我们无法成为狄金森,但许多时候我都在想,也许就是因为始终怀抱着一个不愿示人的草原梦,或者叫诗歌梦,才会像一只蜜蜂,在光华灼灼的苜蓿地里,不停地鼓舞着自己勇敢向前,爱生活,爱诗歌,爱春天,爱大地上的一切,“直到青苔爬上了我们的嘴唇——盖住了——我们的名字”,直到造出一片诗的草原,在那里,重新抒写昨夜的柔情,和博大的胸襟——

无边的草原,我看见

一些人仰望蓝天,

一些人婉转入海;

只有一个人,准备倒在他的脚下

那些丢失的,都是从未得到的,

比春天更好的消息,

我不要用泪水,也不对谁轻易说出。

作者简介:

知乎一次旅行的故事(知乎者也叶玉琳)(1)

叶玉琳,福建霞浦人。福建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宁德市文联主席,一级作家。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文学创作,作品多次获奖,并被选入《中华人民共和国50年文学名作文库·新诗卷》《中华诗歌百年精华》等选集。著有个人诗集《大地的女儿》《永远的花篮》《那些美好的事物》《海边书》等。1993年参加《诗刊》第11届青春诗会。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