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通识课程较简单的(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

作者 | 温才妃 许悦

大学通识课程较简单的(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1)

黄坤锦

被誉为“台湾通识教育之父”的黄坤锦,近年来在很多大学都开展了讲座,中气十足、思维活跃的他,并不太像一名年近古稀的老者。

他为通识教育带来耳目一新的认知。

比如,在西方备受推崇的通识教育,在我们的大学为什么沦为“水课”?大学四年如何实现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水乳交融?……

为推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的通识教育发展,黄坤锦不遗余力。

专门教育 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中国科学报》:您曾经在讲座中说,大陆及台湾的大学错误地理解了专业教育。您认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存在哪些理念上的误区?

● 黄坤锦:

人类早年的大学教育就是通识教育,孔子时代、西方早期希腊罗马时代的大学教育并没有分科之说,大学里不分院系。

最早出现的专业——医师、神父或牧师、律师,医师不只学习医术,还要学习大量动物、植物、天文的知识以及拉丁文;神父不只读圣经,还要通晓各国历史、文化,学习希腊语和拉丁文;律师也不只学法律,还要了解人类学、心理学等知识。

算起来,1/3以上的时间都在进行通识教育。

这一情形直到工业革命,随着社会需求增加而发生了重大变化。

工业革命后,美国大面积开发西部,为了满足种植、收割、售卖的需要,大学里逐渐成立了农学院、工学院、商学院。

之后分科越来越细化,大学根据人们的志趣逐渐形成了以各院各系为代表的专门教育。

因此,这时期的大学就是专门教育和通识教育两种,由此构成了专业教育。

今天我们要重新建立这一概念。只有专门,意味着还不够专业。不读通识充其量只是“匠”,读了通识才可能成为“师”。

《中国科学报》:相比于西方认知,为什么我们对通识教育的认识走入偏差?

黄坤锦:

中国人对“专”——专门教育(special education)、专业教育(professional education)很重视、很崇敬。

但是对“通”——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却认为可有可无。

究其原因,在于中西对“general”一词的理解差异。在英语词典中,general释义为基本的、根本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中国人的理解偏重“普通的、一般的”,西方人的理解偏重“根本的、必要的、不可或缺的”。

美国大学教育尤其重视通识教育,甚至诺贝尔奖获得者都会亲自讲授通识教育科目。

但在我国,通识教育往往沦为“水课”。就是因为中美对general一词的理解之差,带来了今天很大的差异。

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怎样走向融合

《中国科学报》:除了认知偏差,您认为,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之间需要打通的瓶颈还有哪些?我们应该重点大学通识课程较简单的(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2)关注解决哪一方面?

黄坤锦:

要充分了解通识教育对于专门教育的基础功能和统整功能。通识教育足以促使专门教育更广、更深,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海峡两岸的大学都应加强改进通识教育。

这就要求大学里增加通识课程的学分比例、课程类别、科目内容,改善教学。

美国大学的通识学分比例,大多占毕业总学分的30%至35%,中国大学则较少,其中台湾地区约22%,大陆地区约20%。

在课程方面,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的课程相互融合,如在大一阶段,以通识课程的比例为多,内容以基础性、补救性为主,但仍宜上专门课程;大二、大三时,通识课程和专门课程的比例则大致相同,通识科目内容注重广博性、多元性;大四时以专门课程的比例为多,但仍宜有通识课程,通识科目应注重统整性、进阶性。如此,使通识科目和专门科目相互交融。

学校要修订政策,鼓励甚至要求全校的专业课教师,某一段时间(例如三至五年内)在通识课程中开授一两门科目,将其专、精的专门科目开授成通识功能的科目,以惠及全校学生。

行之多年,专门教育和通识教育自然会相互融合,美国大学已有此做法。

《中国科学报》:在课程设置上,通识教育还要注重解决哪些问题?

大学通识课程较简单的(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3)

黄坤锦:

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一样,中小学有主课和副课之分,且基础教育偏难,如美国的中小学数学教育比大陆和台湾晚了两年,导致学生无法均衡发展,有拔苗助长的倾向。

而大学进行的都是分科教育,理科学生高二、高三就告别了历史、地理;文科学生高二、高三告别了物理、化学、生物。

因此,在大学里开展通识教育要注重基础性,有助于补救高中过早分流、分化的问题。

大学通识教育具有基础性、广博性、统整性的特点。

台湾地区和大陆地区高校应根据学校自身特点,进行不同的课程安排。

比如,北大、清华等一流高校的课程,基础性的课程可占10%,广博性占40%,统整性占50%。

但普通高校的课程则基础性占40%至50%,广博性占40%,统整性占10%至20%。不要一味地效仿清华、北大,各校要根据自身情况调整这三方面的比例。

专业课教师要有通识意识

《中国科学报》:总的来说,为了做好通识教育改革,大学应该做好哪些工作?

黄坤锦:

改进通识教育机构,增加专职单位如通识教育中心,负责规划、协调和执行之功能,其上则由通识教育委员会负责审议和决策之功能。

加强教师的研习和培训,建立通识教育中心,每学期宜组织一至两次通识教学研习会,让全体担任通识科目和专门科目的教师分批分期参加研习,以收培训之功效。

促请学校领导主管重视,党委大学通识课程较简单的(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4)书记、校长、副校长以至各级主管,对通识教育的推动至关重要,因其理念认知、支持态度、资源分配、考查评核等均有重大作用。其担任通识教育委员会之委员,宜有定期之研讨。

《中国科学报》:通识教育和专门教育融合,在教师层面应树立怎样的理念?

黄坤锦:

通识科目的教育目标有认知、技能、情意三大方面,教师要三方面兼顾。

认知是指在学理、知识上的了解;技能是指教完之后,能在生活上应用运用;情意是指学生学习之后,在人生观、价值观方面有提升的作用。

大学通识教育,尤其要注重情意目标,教师在教学中要把自己的人生历练告知学生,引发兴趣和共鸣。

同样,专业课也要求教师在专业中融入通识。

专门教育的任何一门科目,其教学功能,可分主要学习、辅助学习、附带学习,必须三者兼顾,特别是其中的附带学习与通识教育之功能最具效益,教师必须在授课中经常提及学习之内容对于人类社会有何意义和价值,其目的和功能为何,其正用、误用、滥用之可能性和结果等,大学的通识教育中心必须经常举办教师研习营会,加强了解与运用。

总之,通识教育与专门教育的融合是不可或缺的。只有基于这一理念,教师的课堂授课才能完成好。

《中国科学报》 (2019-08-21 第4版 观点 原题《台湾交通大学、中原大学荣誉教授,台湾通识教育学会前理事长黄坤锦: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

大学通识课程较简单的(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5)

大学通识课程较简单的(大学四年都要有通识课)(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