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服装的特点(西汉的服装与装饰品)

引言

从现今考古成果上看,西汉时的服装的主要材料,绝大多数的纤维纺织品都是丝制品和麻布,极少棉织品。而西汉时的冬装,则大多是动物皮毛的裘皮和丝绵衣物。西汉时,无论是官家还是民间,都没有太严格的制服规定,人们穿着大多比较随便。

西汉的服装材料

麻织品。

麻织品,是西汉时普通人民群众的主要衣料,纺织经纬密集的麻织品做秋冬衣料,纺织经纬稀疏的麻织品做夏季衣料。麻织品,主要是使用苎麻、苘麻、亚麻等麻杆的茎皮纤维经过特别制作以后所纺织而成。自棉花成为中国主要纺织品原料以后,麻织品就成为了中国衣料中的奢侈品了,现今,中国只有很少地区还在栽种麻织品原料的苎麻了。

中国是麻织品的故乡,麻织品俗称“夏布”,蜀地是西汉时麻织品的主产地之一,西汉时代,蜀地的“蜀布、蜀刀、枸酱、柑橘”是闻名国内外的四大特产,根据《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记载,前138年的汉武帝建元三年出使西域的汉使张骞在进入大夏国(即今阿富汗和中亚一带)以后,他在大夏国中曾经亲眼见到过蜀布、邛竹杖等蜀地商品,经过询问大夏本地人,张骞获悉,这些商品都是通过身毒(即今印度)进入大夏国的。由此可知,至少在西汉前期,蜀地通往西亚一带且十分古老的“南丝绸之路”还是畅通的。

汉朝服装的特点(西汉的服装与装饰品)(1)

汉景帝时期,蜀郡太守文翁派遣蜀郡少年到京城长安去向博士问学,文翁“减省少府用度,买刀布蜀物,赍计吏以遗博士。”即,当时的文翁使用蜀官府所节省的费用购买了许多蜀刀、蜀布等蜀地特产以充实学子入京学习的学资。那么,西汉时代的“蜀布”究竟是什么纺织品呢?应该说,当年的“蜀布”就是后来依然闻名中外的“夏布”,也就是纺织技术非常古老的优质麻制品。这种“蜀布”至今依然可见蜀地,这与四川东北部一带乡村中至今依然还习惯种植苎麻有相当的关系。

毛织品。

这是一种使用羊毛或其它动物绒毛所加工成的毛线,然后再纺织成的纺织品。这样的纺织品,主要见于当时的边疆草原部族部落地区中,20世纪以来在中国新疆地区所出土的汉墓中发现了不少这种毛线纺织品,其纺织技术同样也很高超,且这种纺织技术明显来自于内地。西汉时的中原内地,也有这样的毛纺织品,但是数量不多,可能当时内地的毛织品没有丝织品和麻布制品更受到人们的普遍喜欢吧。

西汉的官民服装

从目前出土的西汉时的人物雕塑和汉砖雕画上看,西汉时的服装的确是式样多样化,适于劳动需要的短打扮特别多,这说明,西汉时的民间和官场,很少有穿着不方便的长袍服装。东汉时,由于汉明帝采纳了儒者们的建议,这样,适应各种社会场合和各种社会身份的统制服装,才开始被规定出来,且逐步在社会上流行开来。

《礼记·深衣》对中国古代的衣服样式做出了规定,“深衣”的样式,大概就是后来的儒士通用服装,每种服饰都被赋于了许多儒理文义。因为《礼记》等所谓的先秦古典,大都是西汉末期刘歆所整编才开始问世流行,所以,《礼记·深衣》中的这些繁琐的服装规定,只可能出现在东汉以降,这是今人应高度注意的问题。

汉朝服装的特点(西汉的服装与装饰品)(2)

通过现今出土的大量汉砖和其它器皿上的雕画上看,特别是从那些汉代陶俑的服饰上看,汉王朝时代的老百姓,绝大多数都是短衣和窄袖窄裤腿打扮,与现代人们的劳动服装没有太大差别。这说明,即使西汉时已可能出现了所谓的深衣,但是,这种“深衣”也就只是当时少部分读书人的特别服装,并不广泛流行社会。而一般的老百姓,甚至包括大部分的官员,则大多应是窄袖窄裤和衣服紧身,与秦始皇兵马俑中的战士服装样式比较接近。

西汉时的老百姓的男士服装,大多短上衣,显露裤腿,裤子封档,解手需要脱裤子。但穿着长袍深衣的士大夫们,则因服装太复杂,即使是男人,也不得不穿着“开档裤子”,这样,“深衣”就与穿着裙子的妇女服装很相似了。所谓的开档裤,西汉时称呼为“穷裤”。

通过以上史载可知,当时的一些官员和宫人之所以穿开裆裤,的确是应付长袍衣着解手不方便的需要。且对贾人课以重税,还不能被认为是他刻意轻视商贾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而是西汉开国初期,百废待兴,唯以鼓励农耕为上上国策,而当时的一些商贾却在投机囤物哄抬物价,所以,刘邦特别下令打击和限制投机商贾们。从现今出文物上看,西汉时的官民不仅已有了皮革履,还有丝织和麻织的鞋子、各式各样材料织成的手套和袜子。

西汉时期的冠

汉文帝之前,中国以男人二十岁为加冠之年,加冠,是代表成年的意思,也是当事人开始担负国家税赋徭役义务的意思。汉文帝时,汉文帝为了减轻老百姓税赋,曾经一度把老百姓加冠之年提升到了二十三岁,但到了汉景帝时代,加冠之年又恢复到了二十岁。西汉时的富贵人家的子弟的加冠,大多加以正式之冕冠,也就是使用各式各样精致材料所制作的冠。但是,老百姓子弟加冠,一是经济条件不够,二是劳动不方便。长此以往,人们就根据老百姓包头的头巾颜色,而将老百姓称之为“苍头,黔首”了。

汉朝服装的特点(西汉的服装与装饰品)(3)

汉文帝执政23年,他自己的服装也极其简陋随意。当时汉文帝的穿戴无非就是一般的衣服和皮革鞋子,皇宫中的生活设施也很简便。1972年出土于湖南长沙马王堆的汉文帝时期下葬的长沙国相利苍妻子辛追的那种宽博和华丽的服装,其实在西汉王朝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流行,即使是在皇帝家眷中也是不流行的。地方贵族,有时可能比皇家更加显摆,而且,宽大华丽的衣衫,可能在当时仅仅是一种丧服。

《后汉书》专门有“舆服志”,这主要是因为东汉时的儒生增多,儒生大多喜欢照搬经典作为,而像《礼记》等古代典籍中就有对古代礼服的介绍,这样,汉明帝就采纳了儒生们的建议,从此,社会上就开始推崇和流行礼仪服装了。即使西汉时有这样的服装,可能也并不流行。汉文帝时期,儒生贾谊曾经发动过一次改服色的建议。

汉文帝时代,儒生的贾谊曾经上奏汉文帝要求国服的颜色应统一崇尚黄色,但是,清廉和务实的汉文帝当时却没有采纳贾谊的这个建议。王莽新朝时,皇帝服装也尚黄色。冕冠。这是皇帝、贵族和高官们戴的冠。冕冠的材料,大多是根据金银铜丝所编织,制作工艺精良。但是,西汉时的老百姓还是一般以包头巾为主。

西汉时期的佩饰

发饰。西汉时,不少贵族妇女喜欢戴高耸的假发,戴头簪以固定假发。久而久之,即使不戴假发,头簪也逐步成为了妇女们的一种专用头饰,只不过花样品种更加丰富多彩了。梳篦。梳篦,本是用于男女梳头之用的,但是,久而久之,妇女竟然也把这种梳篦演变成为了一种头饰了。耳坠。耳坠,是西汉妇女的常见装饰品,材料各异,有的耳环大而精美。

颈饰。以各式各样的材料制作成的戴在颈项上的装饰品,男女都可佩戴,妇女居多。这些颈饰上大多刻画有精美图案,制作材料各异。通过现今考古成果上看,颈饰,是非常古老的一种装饰品,即使远古原始社会时代的妇女,也有佩戴颈饰的习俗。而且,颈饰,可能还不仅仅是一种装饰品,这也是妇女们或男人们特意去显示自己很富有的一种习俗。指环。大致与现今依然盛行的戒指差不多,材料各异,有的是金属材质,也有不少玉石材质的指环。

佩玉。装饰品,主要佩戴在腰间。后来流行于政治军事场合之中的“腰牌”,应该就是通过这种古代腰佩演变而来。臂饰。形状类似于现今各式各样的手镯,材料各异。汉人因喜好玉石,所以,汉人的臂饰大多是玉石镯;而华丽的金属臂饰,则特别流行于草原部族的妇女。草原人佩戴臂饰,大多习惯戴在小臂处;相比之下,根据近年来出土的一些汉代陶俑看,汉时的汉人佩戴臂饰有佩戴在手腕处的,也有佩戴在大臂处的。

汉朝服装的特点(西汉的服装与装饰品)(4)

结语

中国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产生出了相对成熟的麻布纺织技术和蚕茧抽丝技术。同时,通过对出土于商朝时期的文物上的图画看,特别是对出土于距今3000年前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中的大量青铜人身上所穿着服饰情况可知,中国人至少在商周时代就已经开始穿戴制作工艺很精美的布料服装、帽子和佩带各式各样的精美装饰品,这说明,至少在商朝时期,中国的纺织和印染业就已很成熟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