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

蔡升元整理

虎年漫谈虎文化我国是老虎的故乡,也是“虎文化”的发祥地。早在原始社会,人们与群兽共居以打猎为生,对老虎自然既惧又羡,于是奉之为神,这就形成了“虎图腾”。“崇虎文化”掀开了中华“虎文化”的笫一页。在道教里,虎是天上的星宿,又是生命守护神;佛教有很多与虎相关的故事,其中最著名的是释迦牟尼佛舍身喂虎的故事;虎作为部分少数民族的图腾,受到顶礼膜拜,彝族史诗《梅葛》描述,天地日月、风雨雷电,无不化生于虎。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1)

中华虎文化

崇虎习俗

我国崇虎习俗来自远古虎图腾崇拜。虎图腾崇拜随着西北羌戎族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并在不同民族、地区都有自己的独特形态,从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崇虎习俗。

辽宁各地讳言“虎”字,皆以山神爷呼之;吉林各地亦讳言“虎”字,入山辄称“山神爷”,长白山一带有虔诚的祭祀仪式。满族称老虎为“塔斯哈”。鄂伦春人称虎为“乌塔其鄂吐恩”,是“老头子”或“王爷”之意:达斡尔族称虎为“诺颜古热斯”,是“兽王”之意。赫哲族至今以虎为山神,名曰“脑尧恩”,或日“萨格迪玛发”,意为“大老虎老爷”、“兽中之王”。彝族每年正月初八到十五日,是传统的老虎节,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受到国内外人类学、民族学家的高度重视。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2)

彝族老虎节

崇虎以象征威猛雄武。中国自殷周时代起,虎的雄威即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军旅之中,作为一种精进向上的民族气质。春秋秦汉时,虎的雄威集中体现在政治、军事、文化上,不仅对猛将、勇士直称虎将、虎士,后世连敢谏之士也被称为“殿虎”。国家用兵的兵符、使节出国所持之节,也都以“虎”字命名,如“虎符”、“虎节”等。另外,虎皮也是权威的象征,披虎皮证明其虎族族属,更象征某一民族权威人士的代表或军旅首领身份。土族土司与彝族祭师、首领都披虎皮。汉族的将军、元帅、山大王要坐虎皮椅,做官要挂“虎头牌”,兵器、用器中也有以虎为名的,如“虎头钩”、“虎头钳子”等。不仅如此,连儒家讲学的地方也叫白虎观,及唐宋间,科举考试所发的皇榜都叫“虎榜”或“龙虎榜”(至清代才专指武举)。

虎能食鬼、镇邪、祛病。由于虎的长相忠厚,步履庄严,又有勇猛声威,常给人以正义感,因而赋予它以裁判者的地位。传说中古代的门神——神茶和郁垒兄弟二人,就是专门抓鬼饲虎的。《风俗通义》载“以腊祭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以御凶也”。可见,虎神直接作为门神,御凶护门了。广东、广西一带过年时俗于门上画虎头像,书“(渐耳)”字(“(渐耳)”,旧时迷信传说人死为鬼,鬼死为(渐耳))。俗以(渐耳)为鬼名,谓之辟邪符。门上在虎头之下书“(渐耳)”字是让虎吃掉恶鬼,咒诸鬼死去,使家宅平安。至于宅中设虎像、摆布老虎或挂虎画虎字,都有镇宅作用。东北辽西及黑龙江、吉林农村过年于门侧常悬两盏冰灯,日“虎眼”,也是门头画虎的遗风,突出“虎眼”的作用,更强调其正神的监视威力。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3)

虎娃剪纸

由于虎的威力和虎骨本身的药用价值,古代山中习俗更讲究直接将虎身上的某一部分佩戴在人身上或悬诸门窗,认为能起辟邪作用。此外,还有烧虎皮灰治病、悬虎鼻于门可保佑子孙的传说。祠虎祈子习俗。崇虎的民俗心理更多地表现在妇女生育方面,如祈虎赐子、佩虎保婴等。孩子未生之前,人们求子似虎;既生之后,则给幼儿戴虎帽、穿虎鞋,以像虎子,保子健康。类似的诸多习俗,各地相仿,至今不衰。这一习俗早在宋代即有记载,宋·罗愿《尔雅翼》卷18载“古者胎教,欲见虎豹勇击之物”,认为虎子方生三日,即有食牛之气,于是都想生子如虎,制虎模型娃娃戏艾虎(剪纸)以辟邪。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4)

艾虎驱邪图

最有趣的民间习俗是在祈子的同时塑虎像。在陕西西部,人们习惯到周之发祥地岐山县西北风凰山脚下的周公庙姜嫄圣母祠祈子。每年农历三月初十至十五,妇女们在姜螈殿前烧香,向娘娘默诵祈子的愿望,还要在娘娘殿讨得童鞋一双,泥塑童子一个。祈生男孩的还要将“娘娘”怀里抱的童子的生殖器拔下吞服。祈子者在返家途中不能说话,否则祈得之子就会跟人跑掉。还要买一只泥塑的彩虎,用以守护祈得之子,回家将童鞋置于家中土地祠前,童子置于炕底下或无人发现的地方。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5)

泥老虎

枕虎枕的习俗也一样古远,传说此风始自汉代李广。河南、山东、陕西一带有给小儿做虎玩具的习俗,其意义不外是辟邪、保健、成才等。

几千年来,虎不只是人们信仰中的神兽,也是民间审美的对象。“虎虎生威”、“虎虎有生气”、“龙腾虎跃”,至今是我们所取向、效仿并据以鼓舞民族前进的动力。

虎文化

1.饮食中的虎文化在老虎成为人类重点保护的珍稀动物的今天,虎患几近绝迹现在人们不是担心虎伤人而是要依法惩治那些打虎吃虎的人了。打虎吃虎就已成为历史了。现在人们吃到的只能是各种被赋予人文色彩的虎文化了。在中华食海中有许多以虎形、虎色命名的美馔佳肴。其中有“虎皮”系列菜如虎皮辣椒、虎皮豆腐、虎皮三鲜、虎皮鸽蛋、虎皮鸡蛋、虎皮鹌鹑蛋、虎皮兔子肉、虎皮肘子、虎皮花生、虎皮肉、虎皮梳子肉等等,皆因主料烹制后呈褐黄色并有深浅相间的花纹与斑猛虎略似而得名。另外以“虎”字入菜名还有山东菜中有“虎头鱼”“虎头鸡”;扬州菜中有“炝虎尾”(又称“炝鳝尾”);天津菜中有“炸虎尾”(俗称“瓤馅大肠”);朝鲜族菜中有“虎服肉”河南有风味小吃“龙虎面”江南一带民间菜中还有“虎眼蛋”等。中华饮食文化中的虎文化是相当丰富的其中还有不少有关虎的成语、典故成语中的“狼吞虎咽”“如虎啖肉”等就是形容某个人在吃东西时那种又急又猛大口囫囵吞的贪馋样子。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6)

龙虎烩

2.民俗中的虎文化我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多用铜制虎形“虎符”做为兵权的象征。虎符长约半尺分为两半右半存朝廷左半给统兵将帅或地方长官郭沫若曾选取如姬从魏王处盗来虎符让信陵君夺取兵权在邯郸击退秦兵的故事写成话剧剧本《虎符》50年代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曾多次演出深受大众欢迎一时轰动京城。古时还有老虎参战的故事。相传公元前23年王莽军中有个叫巨无霸的大将。此人身高一丈腰粗十围力大无穷号称“天下无敌”。他曾训练一支“老虎队”在军前助威也曾屡获奇功。一次在昆明城外刘秀率精锐汉军3000人与王莽激战。开始时王莽军中的“老虎队”凶猛异常刘秀军队节节败退。不料这时突降倾盆大雨老虎淋得四肢发抖一时阵脚大乱刘秀一看时机已到马上率领大军反扑过来王莽吃了败仗渡河逃命“老虎队”全军覆没。我国史书上还有唐代名医孙思为老虎治病的故事。一天他上山采药遇到一只老虎张开大嘴,跪在地上向他求医经诊断是吃了兽骨卡住了喉咙。于是孙思邈使用一个铁环支撑着虎嘴顺利地取出了那块残骨老虎顿时病愈连连向孙思邈点头道谢而去后来.铁环被镶上铜铃称为“虎撑子”又名“串铃”成为流动行医的响器。《老残游记》中的乡医老残《沙家浜》中的程谦明在行医时边走边摇的就是此物。古代传统戏曲名称中带“虎”字的戏文更是不胜枚举如《虎头牌》、《虎囊弹》、《虎牢关》、《牧虎关》、《卧虎沟》、《恶虎村》、《独虎营》、《胭脂虎》……现代戏剧中有《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等等京剧大师尚小云曾编演一出《虎乳飞仙传》描写的就是一只老虎哺育了一个婴儿成长的故事。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7)

虎撑子

3.军队中的虎文化中国古代军队,就有很多虎文化的存在:比如兵符是虎的形状,比如部队用虎来命名。

虎符:古代以白虎主杀伐。将老虎的形象,用在调兵遣将的兵符上面,称为“虎符”。将虎符从中分为两半,右半存朝廷,左半由统兵将领执掌,并且专符专用。孟尝君窃符救赵,就是从王宫中把一半虎符盗了出来,然后就可以去前线接收军队!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8)

战国错金银符

虎贲:根据《周礼》的记载,夏朝的官员里有虎贲氏,周朝沿用夏朝的官制也设有虎贲氏一职,汉代有虎贲中郎将、虎贲郎,历代沿用,一直到了唐朝才被废止。古代称宫廷禁卫军的将领为虎贲,也称勇士为虎贲。西汉武帝虎贲军:汉武帝时期,取军中遗孤与各将官子孙统为一军,号为虎贲军,立虎贲校尉为军事长官。虎贲军不受任何人节制,仅全权受命于皇帝一人!虎贲军一直代表着最精锐的部队,最强大的战斗力。三国曹魏虎豹骑:曹操将自己最精锐的部队,命名为虎豹骑,历来由曹氏将领统帅。(待续)

虎年说虎五虎上将(虎年漫谈虎文化)(9)

虎贲图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