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做一个高素质劳动者(学做一个劳动者)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更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劳动技能,使其崇尚劳动之美,也是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的突破口,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怎么做一个高素质劳动者?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怎么做一个高素质劳动者(学做一个劳动者)

怎么做一个高素质劳动者

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更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劳动教育不仅仅是教给学生劳动技能,使其崇尚劳动之美,也是教师和家长转变教育观念的突破口。

太师屯镇中心小学是北京市密云区最大的一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虽然是一所农村学校,但是由于地处首都,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并不差,因此出现了许多学生“青草与韭菜分不清,麦苗与小葱辨不识”的尴尬情景。

劳动教育被家庭“丢下”,学校应该义不容辞将它“拾起来”。太师屯镇中心小学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目标构建德育工作体系,积极开展劳动教育,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学生的劳动素养,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使他们明白“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道理,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精神,为他们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开展劳动教育不仅仅是出于学校的教育自觉,更是回应的重要讲话精神,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基于以上原因,学校挖掘地域特色,通过“2 N”体验活动,即围绕两个“开心农场”和若干校内外“微体验”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锻炼身体、增强意志,享受劳动的快乐。

调研为活动定向

为了开展好劳动活动,学校选取三至六年级100名学生进行抽样调查,以了解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和劳动技能的掌握情况(调查结果见表1)。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因为是独生子女,这些“00后”学生从小在家中“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大部分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参与劳动,家长的溺爱导致学生的自理、自立能力较差。久而久之,学生丧失了本应具备的劳动技能,对劳动的兴趣逐渐弱化,导致劳动意识淡薄、劳动技能不强。

劳动是每个学生都应具备的能力,是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经反复讨论,我们认为学生综合素养包含以下五个板块:一是学业发展,即学生文化课质量的提高和艺术等素养的提升。二是学生体质的发展,即学生的体质监测成绩要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包括身高、体重及学生视力等指标。三是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发展,主要指学生的心灵、心态都是健康的,具有爱自己、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国家的情感。四是学生社交和生存能力的发展,主要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耐挫能力及吃苦耐劳等品质。五是学生要有良好的健康意识、安全意识、卫生意识、审美意识等。

综合调研结果和思考,我们明确了借助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发展路径,努力为学生搭建实践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喜欢劳动、爱上劳动,在体验活动中感受作为一名劳动者的光荣。

走进“开心农场”

学校的两所完小校园内有大量空闲土地,我们就在这片土地上开垦了两个“开心农场”,定期安排两所完小的学生“走校”,撸起袖子,卷起裤脚,一同参与农场建设,进行玉米、向日葵、地瓜、高粱等农作物的播种和收割活动。

在“开心农场”里,孩子们在教师指导下认识各种农作物的果实,体验干农活的乐趣。育种、播种、成长、收割等过程都有学生参与的身影。活动提高了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让学生体验了劳动的艰辛,培养了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尊重自然、保护生态的意识。

在参与劳动的过程中,学生慢慢喜欢上了劳动带来的幸福和快乐。为了提高“农耕”劳动实践的科学性、知识性、持续性,学校在开设“开心农场”的基础上打造“农耕”品牌,通过“做小农人”主题教育活动让学生学知识、掌技能、炼身体,同时也形成了“农耕文化校本‘小’课程,实施五育一体‘大’教育”的育人模式。

农耕文化校本课程以种植体验(劳动种植及秋收体验、学习耕种知识和技能)、农具研究(认识农具、讲农具中的故事、研究农具的用途、制作农具模型)、农业节气文化传承(主要研究节气与农耕、节气与诗词、诗词与诗人、诗词与历史以及节气的文化意义)为主要内容。学校以3个板块为载体,开展系列劳动和主题活动:

围绕“春播、夏管、秋收、冬藏”的四季耕种过程,开展一系列实践活动。让学生了解农作物的生长方式,亲近自然、感知自然、体验劳动之美,感悟“春播一粒种,秋收盈满仓”的人生境界,体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确立每年12月为“农具节”,让学生有机会、有平台研究农具,感受先人智慧,提高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以及创新能力;二十四节气中的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更是培植、滋养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在学校组织的传承节气文化活动中,学生可以感受汉字魅力、感悟诗人情怀、了解节日故事,进而传承和弘扬节日文化,提振民族精神。

在体验的过程中,教师将劳动实践与数学、科学等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比如栽西红柿与植树问题、土豆育种与苗隙问题等,让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自觉应用和整合学科知识。自此,校园中唱响了农耕文化“主打歌”。

N个“微体验”

在我们看来,劳动教育不单单是在“田间地头”进行,更应该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为进一步开展劳动实践教育,发挥全员德育实效性,学校围绕校内活动和校外活动设计了多项“微体验”活动,形成了“2 N”的主题活动格局。

校内“微体验”学会感恩:

•组织住宿生开展“走进食堂做大师傅”活动,让学生了解午餐的制作,体验食堂工作人员的辛苦。

•开展“爱我校园劳动节”主题教育活动。为学生量身定制劳动岗位,采取“王刚开关”“李念图书角”等以学生名字命名的劳动岗位,评选劳动小能手。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感受劳动的快乐,掌握生活技能。

•组织“我和爸妈学一招儿”生活技能趣味比赛。每学期的家长开放日,邀请家长担任“导师”教学生包饺子、捆粽子、烙大饼,加大家校共育的力度,为学生搭建多彩的劳动展示平台。

•有意思的“为我点赞”劳动技能大赛。学校结合“六一”国际儿童节、建队日活动,开展系鞋带、叠衣服、系红领巾、整理书包等趣味技能大赛。树立榜样,引导学生从小事开始,争当心灵手巧的劳动者。

•开展“我的事我尽责”班级实践周。每周安排一个班的学生参与劳动和执勤体验,做帮助他人的事情,维护校园秩序规则,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领悟帮助他人是最快乐的人生真谛。

校外“微体验”掌握一个技能:

•传统节日学本领。利用春节、端午节、立冬、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为学生布置劳动学习任务单,让孩子与家长一起学习揉元宵、包饺子、包粽子,学做传统美食,了解传统习俗。

•“五爱”实践护家园。引导学生在校园、家庭、社会主动参与劳动。例如,依托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我为家乡测河流”活动。在专家的指导下,学生开展定点取水,并对水样中的金属物质进行检测,了解家乡的乡情乡貌,提高学生保护家乡环境的意识。

•向兵叔叔学技能。每学期组织学生走进镇消防中队开展劳动体验教育活动。在武警战士的指导下学习叠“豆腐块”被子,与战士们开展趣味对抗赛。

在开展劳动体验教育中,学校突出活动“小、实、新”的特点,结合学生需求和教育教学需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在真实情景中参与劳动,享受快乐。学校还不断丰富家庭教育的外延,让家庭“重拾”劳动教育。未来,学校还将开展住宿区鲜花种植、小型动物饲养等体验活动,并结合学科教学深化课程开发和设计。

幸福不会从天而降,梦想不会自动成真。为学生搭建劳动实践平台不是一件简单的事,需要教育者不断思考与探索,我们将不断前行在这条立德树人的大路上,让学生在劳动中享受快乐。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密云区太师屯镇中心小学)

《中国教师报》2019年05月01日第6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